季晓伟
自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各地职业院校开展了大量的书证融通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专业对接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书证融通的逻辑与路径,即学历证书奠定专业的基础和主体部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进行针对性补充和拓展,两者相互融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由多个相关专业按一定的组群逻辑进行构建,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专业群层面的“1+X”书证融通,不是各专业的简单汇总,而是以强化人才培养协同效应为出发点,以提高毕业生主岗位综合能力和相关岗位迁移能力为目标的系统性设计。但专业群内多个专业与若干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对接,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试图厘清专业群层面开展书证融通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
群内各专业通过资源共享、系统管理产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1+1>2”的协同效应,是专业群构建与持续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内在驱动力。通过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化协同效应,是专业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逻辑起点。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在我国迅猛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起市场对劳动力素质需求的变化,就业岗位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由单一技术技能转变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业群必然要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进行构建和建设,以培养更多具备全面专业知识、突出综合能力和素养、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产业链上各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岗位群内各岗位界限是模糊的,导致它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度相似和相关。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组群逻辑下,群内各专业通过与产业链环节的匹配,分析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龙头专业为核心协同发展。在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组群逻辑下,专业群针对某行业中相互关联的系列岗位进行构建,基于岗位之间共同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群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而后被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引用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该领域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中的企业可通过人力资源、资金设备、公共关系及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并实现规模效益。后来协同效应泛指集群成员因共享同一资源而产生的“1+1>2”的整体效应。
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样能产生协同效应。因为将不同专业按一定的逻辑构建在同一专业群中,有助于打破专业之间的体制壁垒,实现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合作企业等外部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模式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的平台课程面向群内各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各专业岗位通用的、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养;“中层互融”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核心岗位的特定能力和素养;“高层互选”的拓展选修课程面向群内各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岗位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高水平专业群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群实施书证融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1+X”证书制度强化群内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协同效应,该问题的解决是通过“1+X”证书制度对专业群建设的倒逼得以实现的。
“1+X”证书制度引入了培训评价组织,将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机制升级为学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三方合作的“三元”育人机制。一方面,专业群要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开展相关教学改革,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职业培训的要求,与培训评价组织协同开展职业培训,提升职业培训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1+X”证书制度会倒逼专业群打破专业壁垒,重组教师团队,盘活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企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以专业群为平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为了解决高职专业口径较窄的问题,以提高毕业生的主岗位综合能力和相关岗位迁移能力。专业群实施“1+X”书证融通,是以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协同效应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放在了提高岗位能力上。
高职学生岗位能力的习得,一般可分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训、工学交替的企业岗位实践、顶岗实习三个阶段。专业群基于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化的协同效应体现在学生岗位能力习得的每一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根据岗位需求,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确定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一规划校内实训室,统筹场所空间和实训设备;在第二阶段,整合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连贯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更好地习得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在第三阶段,以企业为主导,与企业合作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帮助学生从边缘岗位走向中心岗位。
岗位能力的习得需要特定的情境。情境越真实越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综合能力,情境越丰富越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迁移能力。专业群内通过协同效应整合资源,可为学生创造更贴近真实岗位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断观察、交流和实践习得岗位能力。专业群建设扩大了学习共同体的范围,增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理解。
专业群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习得岗位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境,“1+X”证书制度则进一步将真实情境从单个企业层面提升到整个行业层面,是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的关键一步,有利于毕业生在整个行业中进行岗位迁移。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其权威性和含金量被用人单位广泛接受。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外、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作为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反映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1]。
专业群与单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方普遍存在动机和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多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出于获取低成本劳动力或维持良好经营秩序等动机,将大多数实习学生安排在边缘化、机械性重复劳动的岗位。从边缘岗位逐渐被企业接纳到中心岗位的过程中,必然有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被筛选淘汰,他们就此失去了习得更高水平岗位能力的机会。“1+X”证书制度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再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相关标准,再由高职院校将相关标准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岗位能力习得的专业群与职业技能证书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逻辑路线为:每个专业按主岗位综合能力匹配程度选择并对接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岗位迁移能力选择并对接其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专业群与证书群通过交叉对接的融通模式,对“1+X”书证融通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包含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物流管理、应用英语四个专业。各专业的主岗位分别为跨境电商B2B业务、跨境电商B2C业务、供应链服务、商务服务,可匹配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物流管理、实用英语交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接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深化学生的主岗位综合能力,同时对接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和物流管理,提升学生向跨境电商B2C业务岗位和供应链服务岗位的迁移能力。其他三个专业同理类推,共同面向数字贸易产业链实施“1+X”书证融通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与证书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逻辑关系
基于上述专业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逻辑关系,可将“1+X”书证融通的实施路径分为开发单元教学内容、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展“三教”改革、统筹安排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四个步骤。
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工作任务的对应。行业头部企业作为培训评价组织,联合科研院所、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对证书质量和声誉负总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应梳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涵盖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工作任务为界限,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组合开发成一个个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是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的原材料,可视需要融入原有课程或形成一门新课程。接着,以重构课程体系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使人才培养规格紧贴产业需求。
以工作任务为界限,整合知识点和能力点形成单元教学内容后,按工作任务流程进行分类与排序。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对每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检查是否需要补充铺垫性知识和衔接性知识,是否需要进行拓展知识学习,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同一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较高级别证书的工作任务一般涵盖较低级别的证书。以跨境电子商务B2B数据运营为例,初级证书涵盖的工作任务从店铺设计开始到交易履约结束,中级证书则在交易履约后增加了海外社交媒体营销任务,高级证书又进一步延伸到客户管理任务。单元教学内容的横向排序应覆盖到所有工作任务,各等级证书都涵盖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单元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进行纵向排序。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开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全面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实施“1+X”书证融通的核心工作。重构工作在专业群原有的“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目标是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的单元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包括优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开发新课程[3]。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据此开发的单元教学内容,对应融入面向各专业核心岗位开设的“中层互融”课程模块;为体系化单元教学内容而补充的、各专业通用的铺垫性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底层共享”课程模块;为拓展单元教学内容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高层互选”课程模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任务与专业群现有课程之间,并非都是一本证书只对应一门课程的“一对一”关系。例如,跨境电子商务B2B数据运营(中级)的“制定店铺装修方案”任务对应“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根据外贸合同制作单据”任务则对应“外贸制单实务”课程,即证书与课程之间呈现“一对多”的关系。因此,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专业群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课程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以某高职院校省高水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为例,“1+X”证书的解构和重组见图2。
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1+X”证书解构和重组
“1+X”证书制度带来的,不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全面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实施“教师、教法、教材”配套改革[4]。教师团队结构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对书证融通的落实程度有重要影响。专业群的集聚和整合作用,能有效促进各专业教师团队的交叉重组,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达到“1+X”书证融通所需的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要求。“1+X”证书制度下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个通过不断讨论问题和交流经验,使个体的感受和思维模式得以清晰化、明确化的过程。专业群建设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为这一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更完备的环境条件。同时,专业群建设还促进了不同专业教师之间教学资源和知识经验的共享。
通过“1+X”书证融通主要解决教材内容选取及组织、教材呈现形式两大问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教材,其内容选取及组织以考证培训为出发点,不完全适用于高职学历教育,不可被专业群直接采用为授课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1+X”书证融通背景下,课程标准又源自专业群对接证书群开展的课程体系重构。在呈现形式上,“1+X”书证融通教材应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信息化资源”模式。活页式教材的优点是便于取出或加入内容页面,能应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不断更新迭代。工作手册式教材则适合于流程性、规范性的项目化课程内容结构。另外,视频、图片、题库等信息化资源通过二维码嵌入教材,拓宽了教材使用时间和空间,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1+X”证书制度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工作任务的整体解决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力。书证融通要求教师将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按照工作过程开展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是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单元,教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营造与典型任务相近的情境,以情境教学法结合信息化资源实施教学[5]。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分课前导学、课中探练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在课前导学中,教师发布自主学习任务清单,通过线上互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知识检测,再以检测数据为支撑,分析学情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策略;在课中探练中,教师导入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究和任务训练,在小组汇报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课后拓展中,以任务总结为数据支撑,制定课后拓展阶段的优化提升方案。
通过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搭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借助学分银行的资历标准,统筹安排各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完善专业群“1+X”书证融通的评价体系,形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闭环[6]。学习成果的认定是指对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时间、等级和学分含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转换是指在学习成果认定基础上,优化已有的专业群评价体系,将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结果转换为相关课程的学分或学时。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基于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
认证单元是学习成果转换的基本单位。专业群可以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一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认证单元,与之前开发的教学单元内容形成对应关系。“底层共享”或“中层互融”课程模块中的教学单元,是专业群中各专业或某几个专业共有的教学内容,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包含对应的认证单元,即可以按标准申请相应课程的学分。“高层互选”课程模块是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主要领域,学生如考取专业群内其他专业主岗位能力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能获取互选课程的大部分学分。专业群应合理安排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课程的考核时间顺序,以便统筹安排学习成果在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认定和转换。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要求:“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专业群实施书证融通的成效,同时体现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为确保两方面均取得成效,需促进培训评价组织参与专业群建设,提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训条件,健全管理和激励制度。
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建设主体,是职业培训的实施者和考核者,也是校企各方资源的聚合者。培训评价组织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实现行业最新职业技能标准与人才培养规格衔接,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当前,培训评价组织的运行机制尚处于有待完善阶段,对专业群建设参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规律缺乏科学认识,不熟悉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和实施过程;对专业群建设所需的资源支持有限,大多只能提供考证样题和模拟考试平台,缺少岗位操作手册和技术文件等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师之间交流不多,不利于学历教育与培训的融合。针对上述问题,应主动与培训评价组织建立沟通与协作机制,搭建对话和合作平台,鼓励专任教师与培训评价组织员工双向轮岗。
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培训中促进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与产业发展对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实操部分的技能培训需要依托实训基地进行[7]。育训结合的实训基地要求兼具先进性和规范性,在满足学历教育基本实操训练的同时,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培训。实训基地包含实训实践教学、社会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创业等多种功能,重点推进社会人员培训工作。以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基于“1+X”书证融通育训结合的要求,需要提升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直播工作室、视频制作中心等实训条件,以支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平台店铺运营、跨境交易履约、海外社交媒体营销等关键工作环节的可视化教学。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是推进专业群书证融通的重要支撑条件。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协同性。专业群书证融通相关制度应以柔性协同为主要原则,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自主权以灵活、快速地应对“1+X”证书制度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足够的规范化管理以规避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此,专业群书证融通的制度框架设计,可以在成立书证融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对人的激励”和“对物的管理”两种秩序。“对人的激励”以尽可能发挥教师团队的能动创造性为主。例如,将书证融通建设任务和培训授课任务折合课时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将书证融通相关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奖励体系。“对物的管理”以尽可能规范其流程和行为为主,防止出现违法违规问题。例如,为课程重构、师资培训、设备采购、证书考试等事项设置专项经费,以专款专用的形式加大专业群书证融通的经费投入。两种秩序通过问题导向机制实现相互促进。教师团队在激励制度下,主动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最终沉淀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