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富萍 邱海涛 王彬 贾碧霞
(1.青海油田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2.青海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新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持续推进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探索适合能源企业发展特点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业务链条、产业分布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奋斗目标。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青海油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勇于担当作为,大胆探索创新,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助力公司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
石油企业作为国有经济支柱企业,近年来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能源清洁生产、加快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大力弘扬石油精神、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青海油田认真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切实履行国有企业的“三大责任”,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产现场节能减排,督促各单位注重清洁生产,强化油气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科学利用,从源头着手持续提升石油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突出抓好石油和天然气主业的效益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为青海油田的主营业务,始终是油田发展的效益源泉,是保持油田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确保油田持续保持盈利的重要支撑,只有瞄准油气勘探开发主营业务不放松,持续提升勘探开发效益,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始终掌握企业发展主动权。
突出打好深化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深化企业改革步伐,不断激发油田改革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围绕“油公司”模式改革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油田整体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努力打造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适应、与集团公司整体部署的“油公司”模式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2]。
突出打好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持久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深化资产创效,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低油价下产量、利润、投资、成本、工作量的最佳匹配与最好效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提质增效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抓紧抓好,尽快走出一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2.1.1 用能现状及用能结构
2020年青海油田综合能源消费量125.5×104t(标煤),其中油田27.57×104t(标煤),气 田70.11×104t(标煤),炼化23.23×104t(标煤),矿区服务2.23×104t(标煤),其它1.27×104t(标煤)。
能源消耗主要以天然气、电力为主,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占总能耗的78%;油田公司碳排放总量为198×104t,勘探开发业务碳排放134×104t,占全公司的68%;炼化业务碳排放64×104t,占全公司32%。
2.1.2 用能预测
1)主营业务能耗占比高:油气田生产业耗能97.68×104t(标煤),炼油化工业耗能23.23×104t(标煤),占全油田耗能的96%。
2)主营业务能耗持续增长: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能耗占比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主力油田自然递减、含水上升等影响,单位生产用电能耗将持续上升。如昆北、英东、扎哈泉等油田由于其原油物性采用电加热杆防蜡工艺,单位生产用电能耗相对较高。涩北气田的深入开发,气田地层压力逐步下降,2021年涩北气田全面进入增压开采阶段,万方气耗电增加。此外,随着新区块陆续投入开发,油气产量不断上升,综合能耗将逐步升高。
2.1.3 生产用能优化工作成果
1)用能优化方面。立足系统优化,加大成熟适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对低效高耗设备、落后生产工艺淘汰更新力度,减少油气能源损耗率,降低能源自用率。
2)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能耗总量、主要单耗指标统计、监控;二是落实低碳发展的措施;三是不断强化合理用能管控。
3)技术方面。机采系统:累计对1912口机械采油井系统进行了监测;注水系统:测试7个采油气单位注水泵站30座、注水系统34套、注水泵机组60台套、提升泵11台套、注水井1219口;加热炉:对90台加热炉进行了监测,对各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整改。
2.1.4 清洁能源利用情况
2011年油田公司申请板块专项费用,实施了《边远区块(部分)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对4口井单井罐进行太阳能加热先导性实验,显示出良好的节能效果。2013年,利用专项资金对扎2#、绿6#、切26#等10口井的单井罐进行了太阳能加热系统改造。2021年在采油五厂英东油田建成了6.69MW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对英东油田的油气生产供电。
“十三五”期间,加大了伴生气回收力度,降低了天然气损耗导致能耗下降,开展了尖北区块、冷90区块、牛东区块、平台试采区块、南翼山油田、英西区块等的试采气、伴生气的回收工作,截止到2020年底累计回收天然气近7500×104m3。
2.1.5 存在的问题
1)青海油田点多、面广,机采井管理难度大,无法实现机采数据的远程采集、分析、优化及远程调参、远程启停抽油机,智能采油技术水平低,成本高,开发效率低。按照集团公司《能源管控:油气田技术规范》要求,需要完成进出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耗能设备的用能计量全覆盖,各单元和能耗设备的用能数据和工况参数的在线采集、实时监控,能源绩效的计算、监测自动化[3]。
2)需要建立机采系统节能技术措施评价模拟系统,以实现对不同在用抽油设备(包括电动机、电控柜、抽油机)和不同工作制度下节能技术措施评价分析,分析抽油系统各环节的运行状态,测试、评价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得出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系统最佳组合和不同配置下的最佳控制参数,以选择高效的抽油设备和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提高油田机采系统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检测油气田主力机电产品质量,为油田节能产品提供准入可靠依据。
3)清洁能源替代难度较大。虽然清洁能源的发展优势突出,但由于受上网许可、水电互补、储能技术、弃风限电、分布式电站建设和价格等相关政策和技术尚不配套的影响,在清洁能源互补等方面还受到一些制约。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大部分都呈现投资效益低、回收期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国家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建项目都需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行实施,风电光电项目的获批和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青海油田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四精”要求,迅速将提质增效工程作为推进效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加强提质增效顶层设计,靠实提质增效方案措施,层层传递压力,层层抓好落实,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的检验,积累了一套积极应对油价大幅波动的宝贵经验,取得了好于预期的经营业绩,“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提质增效超过20亿元[4]。
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青海油田公司更清醒地认识到,继续坚持“低成本”战略、常态化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对推进提质增效工程重视程度不够。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个别单位没有组织对集团公司党组和公司党委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和具体部署要求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压力传递不到位,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内容简单,措施不靠实,目标没有量化,也没有跟踪落实结果,提质增效工作没有落实落地。
2)老油气田稳产上产缺乏后备储量支撑。经过持续深入的开发利用,老油气田地下资源逐步萎缩,新的勘探区块没有大规模的探明储量发现,后备储量接替跟不上油田持续稳健发展的需要。
3)原油完全成本高,控制成本任务艰巨。油气完全成本高出股份公司平均水平,在16个油气田中青海油田排名靠后。天然气完全成本虽然在全国是较低的,但随着主力气田的深入开发,气田地层压力逐步下降,出水日趋严重,需要大规模采取集中增压气举和综合治水措施以确保气田稳产,气田开发成本也正逐年上升。
4)节能降耗对提质增效的贡献偏低。“十三五”期间,油田累计实现节能降耗7.7×104t(标煤),节约费用约5000万元,仅占“十三五”累计实现提质增效22亿元的不到2.3%,节能降耗仍然存在较大挖潜空间。
针对青海油田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工作现状,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青海油田节能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实施节能技措改造,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油气生产成本,助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程取得更大进展。重点要围绕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建设“一个目标”、瞄准节能降耗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两条主线”、搭建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五个管控平台”[5]。
结合青海油田公司加快建设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发展目标,瞄准油气勘探开发主业、统筹油气资源配置、加快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以绿色低碳的崭新发展成效,助力油田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立足油田实际,以区块管理单元为基础,先进行地面集输系统优化简化和节能技术应用实现“瘦身”,再利用余热、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用能实现“健身”,先建示范项目,再推广应用,达到提质增效和提高“净能源”的综合效果。
3.2.1 坚持以节能降耗为主线
加大节能监测力度,全面开展油田四大耗能系统节能监测,在真实掌握油田自身能耗水平的情况下,加大能效对标力度,纵向、横向找差距、找问题,对用能系统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对重点用能设备或系统进行节能分析,加大科研力度,加强能源审计和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把节能贯穿于油田生产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
3.2.2 坚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为主线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十四五”末,清洁能源替代量年能力达到60870t(标煤),占瘦身后油气生产总能耗的16.6%。
3.3.1 搭建节能管理综合管控平台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油田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针对高原地区因空气稀薄对燃气加热炉的燃烧和炉内热传递的影响进行研究。依据燃气加热炉燃烧传热理论,结合高原燃气特点,通过历史监测数据统计计算,建立高原燃气加热炉燃烧传热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不同海拔高度燃气加热炉运行参数,研究变化规律,应用燃气加热炉燃烧传热模型模拟计算0~4000m不同海拔高度燃气加热炉运行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得出运行参数相关变化规律,编制完成“高原油(气)田燃气加热炉节能监测规范”,从而优化和规范高原地区燃气加热炉的节能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指导高原地区燃气加热炉节能管理和经济运行[6]。
通过推广应用新标准,引导加热炉生产厂家为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燃气加热炉进行特殊设计,将加热炉辅助设备整体考虑,提高燃气加热炉对高原缺氧地区的适应性;规范和强化加热炉的维修和运行管理;促进油田用加热炉技术的提高和用能水平,为油田安全生产和节能提供条件。
3.3.2 搭建节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按照集团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旋律,打好科技创新主动战,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运用技术创新驱动油田高质量发展。紧紧瞄准国内外节能降耗最新技术创新成果的集成配套和转化应用,结合油田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广油气田节能降耗成熟配套技术,积极借助外智、主动消化吸收,不断将现有成熟配套技术转化为油田节能降耗的有力手段[7]。
3.3.3 搭建清洁能源替代管控工作平台
海西州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太阳能总辐射量6600~7200MJ/m2,相当于222~243kg(标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是全省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在3000~3400h。年日照百分率62%~80%,多数地区在70%以上,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高出10%~20%。为有效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议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理顺能源管理体制,强化机构职能和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落实油田清洁能源替换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创新新能源资源开发配置方式,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统筹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光伏电站固沙保水的作用,顺应碳市场交易机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效益并重[8]。
积极开展吸收式热泵、压缩式热泵进行余热回收现场试验,同时开展不同温度和组成的采出水对余热回收系统中设备、管道的腐蚀机理研究,评价不同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内防腐涂层及缓蚀剂的适应性,优选适合于青海油田的成熟技术、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同时开展设备数字化、一体化橇装研究攻关,为今后污水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的推广做好技术储备。开展槽式集热器与加热炉互补供热技术攻关,通过研究槽式集热器与加热炉互补供热,提高光热系统运行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光热的应用。
3.3.4 搭建节能降耗和提质增效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继续完善提质增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引领各单位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程;组织对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金点子”和典型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建立完善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案例库,学先进、赶先进,促进各单位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
3.3.5 搭建严格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约束平台
把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根本要求,细化为具体可操作、可落实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业绩考核评价,强化横向和纵向对标分析,健全相关评价办法,促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及时制定出台严格的配套考核激励政策,抓好节能降耗指标考核的正向激励,实现精准考核、精准奖惩,激发全员参与节能降耗和增收创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时代蕴藏新机遇,新机遇蕴含新动力。能源企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承担起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强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助力企业质效提升,全力推进企业从注重规模速度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上来,力争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展现新作为、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