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芳
(嵊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浙江 嵊州 312400)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做好环境监测才能进一步展开具体有效的治理措施去维护环境,环境监测与综合管理和实地勘察关系密切,是控制环境污染、预防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1]。当然,环境的具体监测也离不开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是评价的基础,评价则是更高层次的监测形式。在具体的环境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数据的实地采集,然后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与对比,从而达成监测目标。当然,在收集数据之前要做好前期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对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要具体掌握环境动态变化和各项指标,从而得到对环境质量的恰当判断,利于后期环境建设和环境维护。要从源头扼杀污染源的传播,为后续监测项目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客观的判断标准[2]。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首先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只有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才能展开对未来环境影响力的预测。环境监测属于前期调查,环境影响则是对后期的环境预估[3]。环境评价的前提是要明确具体监测区域的详细状况,包括环境的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为后期环境监督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同时,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长期积累可靠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4]。在满足标准的条件下,评价其未来可建设项目和利用率。因此,前期监测非常重要,它是后期评价的数据来源,能够具体分析和发现很多初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助推后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因为环境评价决定着未来区域的发展状况,所以环境监测对于环境评价具有监督和保障作用,不能被一些追逐利益的“有心人”利用,进行暗箱操作。如果评价不真实,后期区域规划超出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就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再多的利益也换不回来的。那么,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最直接有力的监督就是环境监测。例如某个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完成后,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做全面的评价分析,这时就需要通过初期监测提供关于水、土、空气污染等相关数据,它是多项指标的监测,其中一项指标不合格,那么评价都不能过关[5]。因此,要求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确保环境评价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例如可按建设初期、运行过程中和项目结束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数据分析,探究结果,预估影响和需求。
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是环境质量,要不间断地对环境进行监测,相关人员确定评价区域、范围和阶段后,就要开始初步收集范围内监测对象指标,包括环境污染地区污染物浓度等,监测结果通过数字指标呈现出来;其次,要设计合理的监测计划,分批次地进行监测。例如第一次监测周边环境各项指标都在合格范围内,那么就要连续开展二轮监测,并将两次得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在选定范围内做好监测点的布设和优化,并采集样本进行保存,通过后期对样本的测试和综合考察,判断环境的承受能力[6]。两次监测都达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再进行科学性检验,例如在指定监测区域排放废水和废气,观察其净化能力是否能保证后期项目建设不会污染环境。还要看污水排放渠道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是否有影响,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实地检验出现问题,就要进行第三轮监测,采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提升监测仪器的精准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做好环境评价是有一套系统性方法的,包括工程分析法,针对现场进行调查的调研法,考虑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影响识别法等[7]。当然,环境监测也是可以使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监测提供准确的环境指标数据和污染信息,在评价可建设性时具有参考价值。环评工作直接决定着后期的项目选址,为环境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也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最大化效益的实现。
环境监测本着创新监测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多项手段并用、综合防范污染的原则,明确单位责任,强化政府监管,在深化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由于环境具有多样性,为了达到全面的要求,要对监测的主要对象有详细的划分,包括环境污染源和质量状况两个层面。
环境污染源包括烟尘、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污染源,还有交通、农业、医疗、第三产业以及灌溉污染源等。在实际监测调查中,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监测范围和力度[8]。但是由于污染涉及区域广,污染源类型多,所以需要考虑成本问题,要遵循“适用性”原则,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进行监测。对于污染源而言,还要从毒性大小、危害程度、影响范围进行区分监测。首先需要施行监督性的监测,即定期地对污染源中有害物含量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要组织专业的监督人员制定合理的监督政策,并做好后期的质量分析工作,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污染源进行优化和改造,消除污染源头提升环境质量;其次要施行研究性监测,对污染源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规律进行监测,找出污染源头,分析未来污染的整体趋势和主要范围,从研究的角度提出具体的防范举措,从而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其次是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水体的监测,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水体和地表水(江、河、湖、海、水库、灌渠等水体的水质与水生生物)的监测、对日常使用的地下水的监测、对提供海鲜海产食物海域的监测以及对于沿海滩涂的监测等;(2)对气体的监测,主要表现为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工业废气里的一氧化硫、二氧化碳、臭氧等的监测;(3)对装修、交通、建筑工地、生活娱乐场所噪声的监测;(4)对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土壤质量的监测以及作物、水产品、电磁波等的监测。
因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的是生态平衡,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态现状,进一步打造更优质的人类生存空间,满足更多需求。
目前,国家越来越关注绿色发展和生态问题,但是我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大气过度污染,空气质量差、烟尘和有毒气体浓度越来越高,雾霾天气频发。有机物和重金属对于水质的污染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近些年又不断恶化,使得江河湖海中生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这也让我们对于海产品的食用加大了戒备心[9]。因此,环境监管部门要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包括投入资金、建设项目等。但是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突出的问题种类繁杂且数量多,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国家通常在发生问题后才开始加大管理,甚至认为环境监测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尤其是对室外环境的监测非常随意,如缩减监测项目流程等,使得环境监测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最终的监测结果,阻碍了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监测力度的加大,我国监测任务越来越重,但是在人员和设备上的支持力度远不能支撑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加之监测体系迟迟没有完善,政府部门给予的重视和财力物力支持也不够,很多仪器老化陈旧,其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灵敏度,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而且还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导致投入的大量资金得不到回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并占用一定的空间[10]。人员的缺乏使得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如此也会造成数据出错和混淆的问题出现,所以得到的监测结果不具备说服力,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将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公司,而这些企业成立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操作流程,监测质量得不到保证。
环境监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岗位需要的人员必须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当然也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需要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培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监测的质量。但是,我国对环境监测工作并不重视,导致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当然,国家也在优化教育体系,设立了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评价等相关专业,以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扩大人才队伍,为环境监测提供专业的人才后盾,更利于具体监测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体系,环境评价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全面,缺乏公信力,因此不能起到规范和震慑的作用。在实际环境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所以,需要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用法规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用法律来惩罚违规操作,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监测氛围。
对于环境工程来说,监督管理非常重要。需要政府加强对于第三方监测单位的监督管理管控。设置专业团队,成立监督领导小组,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严格管理,传授监测经验和技巧。还要加强监测仪器的更新换代,投入必要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监测的能力。政府要合理调控与第三方监测单位的关系,杜绝出现恶性竞争和互相勾结的情况,严格把控监测收费情况。尤其开展大型环境项目时,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多设监测口,增加监测人员,扩大监测规模,提供标准的监测报告,并积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部门沟通协调,协同合作,促进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关部门虽然在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但是监测主力还是以人力为主,而人力监测存在很多弊端。很多从业人员在施工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还有一部分人员在工作时耗时间、混日子,缺乏积极性,整体素养偏低,令人担忧。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宣讲会、实践演练等方法集中学习和培训,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环保意识,提升个人素质素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实施必要的监督,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这样既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能对环境评价做理想的预估,提升整体监测效果。除了提升学习能力外,还要保证责任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以更好地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我国现存的环境监测体系比较松散,没有确切的环境监测指标,而且多个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整体上不够完善是目前较为突出问题,因此会出现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懈怠,敷衍了事走过场,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得出的监测数据是不足以作为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所以需要建立更加严谨科学的监测技术管理体系,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让每一台监测仪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每一个团队达到默契的配合,以高质量地完成监测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管理,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提高监测设备的准确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监测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高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加强监测质量控制与数据审核制度的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更新环保手段,如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监测的意义。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职能的不断转变,为了保证实验室数据的真实可靠,可以采用LIMS系统软件加强对实验室管理的探究,确保实验室管理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LIMS系统能够结合检测机构的实际情况,提高检测机构的整体效率,确保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发挥监督管理的水平。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对工程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问题以及缺陷进行及时识别,让环保工程的发展更加科学化。国外为了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行为进行规范,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不断开展理论学术研究,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理念,维护了环境安全以及公共利益。国内在环保工程的实际开展中,也采取了诸多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然而其深度以及广度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进行完善,以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达成。
环保工程要想得到发展,需要开展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必要的条件。科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构建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体系能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实用性和公正性的原则,为环保工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决策支撑。缺乏完整的指标内容体系,会对环保工程的整体效率造成影响,也会对项目的开展带来诸多困难。指标体系的完善对于提升环境影响评价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当下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不够完善,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环保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出新的指标体系,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结合各类工程的情况做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11]。
环境监测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维护良好环境的必要保证。但在此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人员的不专业、仪器的陈旧落后等因素,因此要求我们在多个方面为提升监测效果而努力。无论是政府还是监测单位,都要在培养能力和加强管理两个方面加以重视,培养高技术人才,使用适合的高科技仪器,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以上都是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体系,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