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帆,燕 红,倪欣语,张超凡,于 波,宋丽文
(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自然教育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活动、学习自然知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高自主意识的教育,提倡在自然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重建人与自然联结关系和提升公民环保意识提供了有效途径[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蔓延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导致自然生境日趋恶化,引起人与自然割裂问题越加严重,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探索建设面向公众的自然教育基地成为我国林业和城市园林建设的新热点。自然教育在注重人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关注意识方面的渗透提升。因此,在自然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展现地域特色,避免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和活动内容千篇一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查干湖时曾指出“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2]。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要素丰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公众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同时查干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演变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冬捕活动和渔猎文化,以及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查干湖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因此,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使其成为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的优良选择。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观察调研法,对查干湖的地域性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调查,在自然教育层面对各项地域资源要素提出对应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出自然教育地域资源利用策略,以期为查干湖自然教育开展及类似自然教育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地域性资源是指因所处地域或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独特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3]。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水系、气候条件、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等自然环境生成的生态性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背景、地方民俗、传统技艺及长时间积淀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等人文性资源。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特征两者互相作用和影响,在设计时需融合考虑,形成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的地域性景观[4]。自然教育的“地域性”表现,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基于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资源调研和要素提取,其次要对历史人文条件进行整合和加工并运用到规划设计中来[5]。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野生动物319种、野生植物4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二级保护动物35种、二级保护植物1种。同时拥有大面积湿地,周边的草原、草甸和高草丛沼泽为各种草原鸟类和湿地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查干湖在维护区域气候稳定、生态平衡和抗洪减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查干湖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生态价值。
2.2.1 地形地貌
依据地域性地形地貌开展景观设计和自然教育活动,既能使当地人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又可以作为一种地区文化符号而存在。查干湖地形低平稍有起伏,地势东南、西南较高,中央及东北较低,查干湖湿地是该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地表类型,是我国半干旱地区东段最大的一块天然湿地,处于吉林省鸟类保护网格的中心位置,是东北亚草原区及三江平原鸟类重要的迁徙廊道和停歇地。
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时,应对查干湖原地形地貌采取保留和强调的设计手法,如利用地势较高的位置设计俯瞰全景的观景台,利用地形变化设计儿童冒险场地,利用高度差做台地式自然教室等。同时在自然教育活动设计时着重表现查干湖湿地内容,例如湿地植物认知、湿地探险等。
2.2.2 水体水系
人通常具有亲水性,水景观赏与体验可以提高访客的游览渴望,水资源利用时要综合考虑观赏性、体验性、安全性和生态恢复作用。查干湖开阔平静的湖面给人舒适放松的体验,游船泛舟活动可让访客深入认识所处的水生态环境,栈道或沉水廊道可使访客近距离观察水生动植物形态、结构,形成更为直观的体验感受[6];对于有水质污染、水体被侵占等水系问题的地域,宜采用建设雨水花园、种植有吸附性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等生态恢复手段和其他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机修复。
2.2.3 气候和自然现象
气候条件对地域自然和生物状况起着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影响,从而间接决定地域景观风格和风土人情。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及活动开展应首先适应地域气候特征,并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现象,增添自然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查干湖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湿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气候形成了查干湖独特的地域性自然现象,夏季绿树成阴、碧波荡漾,秋季芦苇飘摇、天高云淡,冬季白雪皑皑、冰封万里,在朝霞、云雾、雪景、夕阳中皆成美景。另外当地风力资源丰富,沿湖设置多处风车进行风力发电,形成独特的旷远景致。在城市居民与大自然脱离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现象的成因及存在因其独特地域性,人们较少涉及,但却又是极为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2.2.4 动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往往呈现最原始、最生态的景观特色,拥有丰富珍稀濒危保护种,且地域气候特征和植物群落会造就具有地域性的动物景观,保护区内的各类珍稀保护动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教育价值[7]。通过建设鸟类科普馆、动物化石展览馆等,可以对保护区的动物知识进行系统的科普宣传;通过观鸟、植物鉴定、插花、动植物标本制作等活动,可以增加自然教育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取特色动植物元素运用到自然教育景观设计中使自然教育更具活力与灵动性。
任何地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内涵,这些特征一般通过历史背景、地方民俗、传统技艺和其他地域特色文化等展现出来[8]。自然保护区往往依附其所在地域,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2.3.1 历史背景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主要为前郭县、乾安县和大安市3县(市),各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查干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是吉林省西部著名草原旅游风景区,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旅游服务设施较完备,有利于开展自然教育。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以农业为主,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将农业和渔业作为查干湖自然教育的侧重方向。
2.3.2 地方民俗
历代查干湖人以渔猎为生,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冬捕习俗,丰收的场景构成充满民族风情的地域奇观,衍生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滑雪、溜冰、抽冰猴、马拉爬犁等冰雪运动是依托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的另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冰雕、雪雕也是东北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结合灯光技术打造的冰雪灯光秀更加绚烂多彩。依托这些冰雪资源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有利于展示查干湖的民俗特色,增加访客的文化认同感。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理念深入人心,冰雪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将会给区域发展带来巨大动力[9]。
2.3.3 传统技艺
查干湖地区有很多历代传承的手工技艺,例如鱼皮画,是取材于查干湖盛产的胖头鱼皮,加以精巧的手工制作形成各式各样鱼皮手工艺品;葫芦烙画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依据不同时期的生活习俗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形成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绳编技艺来源于渔民捕鱼编网的日常生活,加以创意制作能够更好地将流于乡野的传统技艺注入时代元素,装点日常生活;祖传的打铁技艺被融会贯通,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创作出惟妙惟肖的铁艺制品[10]。这些传统技艺都可为查干湖的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也为自然教育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举办传统艺术品展、开办技艺教授课程、设置传统技艺体验项目等。
2.3.4 地域特色文化
查干湖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地区,其所在地前郭县为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当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查干湖独特的意识形态,体现查干湖文化的包容性,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保留利用景区内的蒙古风情园、前郭尔罗斯王府、成吉思汗召、妙音寺等特色建筑,在此基础上增设民族文化景点,包括户外民族文化讲堂、文化长廊、民族文化馆、篝火广场等,可以使访客对地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在开展自然教育前,对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环境进行充分调研,选取并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形象定位,可以使自然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不仅有利于增加自然教育活动吸引力,还可以更好地传播自然保护区文化,促使大众了解自然保护区内涵。
通过对查干湖地域性资源的调研和分析,选取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和风力资源进行自然知识讲解和环保教育;历史人文方面选取极具特色的渔猎文化、冰雪文化和民族文化,开展相关体验类教育活动,增加人们对查干湖的文化认同。
查干湖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水体资源、多样的植被类型、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中水文景观类:湖面、水库和河流景观;气候生物景观类:查干湖珍稀动物救护栖息地、查干淖尔草原、库里雾凇、自然原始植物景观、野生动物观察台、景观池塘、花草、游憩性渔猎景观等,可作为地域性的教学素材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地域自然发展规律,更应考虑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特性,抓住地域文化内涵。查干湖的文化遗址、宗教建筑、民族特色聚落、渔猎文化展览馆、人文雕塑景观等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保留价值和教育意义,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将会大大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公众在了解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认同归属感,逐渐在情感态度上内化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并且能不断增强保护区自身的文化竞争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