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灵,周 敏,袁玉琼
(南充市蓬安生态环境监测站,四川 南充 637800)
水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工业农业生产的基本前提。如果水资源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水质发生变化而受到污染,就无法被人们正常使用。人们为了充分了解水质,分析污染水质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观察水质的异常变化,就会对水质开展严格的检测,以便建立有效的水质检测系统。目前,我国各个行业都面临着环保水处理问题,这就使得如何有效检测水质,再给予相应的改善措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常规水质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出在应用水质检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水质检测工作质量的提高。
通常情况下,水质检测就是水的质量开展检测,综合分析水中是否含有污染物或其他杂质,采集相关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建模测量测定。总而言之,水质检测就是对水进行检测,针对水的颜色,温度,透明度,浑浊度,生态指标等进行检测,是对水环境健康状况的掌握,也为控制水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当饮用水中存在超标准有害细菌时,人饮用后就可能出现伤寒,痢疾等疾病,或是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果水中浮游生物较多时,水的物理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水体颜色会改变,发臭。如果水中氟含量较高就会产生牙齿斑纹,也就是齿斑病,严重时会使牙齿溃烂。因此为了提高用水安全,必须开展水质检测工作[1]。
水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因此水质检测质量标准在水运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质情况与环境息息相关,水质的改变对我们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总体而言,常规水质检测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类用水质量,更是为了做好环境管理,客观系统的评价水质情况。水质检测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工业排水,也包含了没有污染的天然水。常规水质检测不但可以检测饮用水水质,也能评价水质的实际状况。
水质检测能够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保障水质达标能够确保人们的饮水需求得到满足,促使生产安全落到实处。对水质开展检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当地水质的基本情况及污染程度,督促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确保了人们的生产安全。
所谓感官法就是通过人的眼睛和鼻子观察水的基本性状。其实天然水可以表现出各种颜色,透明则是指水体透明程度的一种指标,检测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颜色判断水中含有杂质的种类和质量。例如,水中粘土含量多就会使其呈现出黄色,硫元素含量多就会使其呈现蓝色,水藻含量多则会使其呈现黄绿色,铁离子含量多会使其呈现红褐色,且水体混浊[2]。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要依据经验和理论知识,明确掌握水体内杂质种类与水体颜色,透明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短时间内判断水体基本情况。检测人员通过肉眼可见分辨水体外观,杂质类别及含量;如果想要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以使用技术检测,形成完整的水体颜色和透明度检测机制。
水质检测不仅要检测水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要对固体含量进行检测,明确样本中的固体杂质,全方位掌握水质真实状况。固体含量检测技术应用中要先对水样进行处理,运用合适的装置将固体物过滤出来;再烘干固体物质,待固体物干燥后通过检测装置分析确定其组成及含量,测量物质质量。
光谱法又分为吸收发射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吸收发射光谱法是利用检测仪器分析确定水质中的微量成分,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ICP光谱仪等方法;光谱法能够明确水样中的微量成分,这些方法可系统地掌握水样中的微量成分,评定水体健康状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络合或使所要测定的物质形成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有特定吸收的物质分子,对水体中有机或无机物质实施测定[3]。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好等特点。
化学反应法也是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加热氧化剂法。化学反应法包含水的电导率,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他指标。氧化还原检测技术主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分解等方式测定水体的电导率,酸碱值等指标,通过电导率,酸碱值检测指标评估水中金属离子含量,溶解度,完成水质检测任务。这种方法只要在检测中发现水质符合相应的标准就可认定该区域的水体符合国家标准[4]。而加热氧化剂法能够分解水中生物体的有机物和二氧化碳,促进水质变好。这种温度与其他化学剂中和的方法,会使水中的很多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都能通过化学反应体现出来。采用化学反应检测方法时,也可以添加相关化学物质,改进方法,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保水质的质量并使得检测样本不会受到相应的化学物质的干扰,进而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检测出区域内水质的具体情况。
微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和PCR技术。在水质环境微生物检测实施过程中,生物传感器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生物传感器技术对固化生物体内部某种功能有着显著的效果,可推动微生物某种表现特性,进而转化成一种传感器,准确判断水体中微生物种类和含量。PCR技术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生物检测方法,也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其能够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还能在环境微生物基因的克隆中起到显著作用,利用PCR技术既可以提高水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检测精准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所谓重量分析法指的是利用质量变化情况判断水中悬浮物,溶解性总固体等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依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法。例如:对某处废水进行水质检测,要检测其中的含磷量时,便可采取沉淀法,将其中的可溶解性磷变为不溶性磷,再通过转化率来确定含磷量,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使用重量分析法可有效清除水中的有机物,但该方法具有操作复杂,耗时长等缺点,而且检测水质中含量较低的成分时准确率不是很高,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开展水质检测工作中,现场采样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因此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必须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有这样检测出的样品数据才能代表所要检测水域的真实情况,才能为后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奠定基础。然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现场采样工作困难度增加,再加上采集时间短,采样人员因疏忽导致采样设备操作缺乏规范性或不正确操作,都会导致样本虚假,甚至一些采样人在同一时间对不同排污单位进行虚假采样,所选择容器和固定剂也未按照国家标准选择,运输方式也不合理,这些因素都导致样本采集缺乏真实性,很多样本在到实验室检验时可能已经遭到破坏,进而得到不科学的检测结果,影响了对检测水域真实情况的判断[5]。
目前,通过调查可知,部分专业性较强且规模较大的水质检测机构多在发达城市,城市经济发展越快,检测机构的规模就越大,检测报告的权威性就越高。而一些三四线城市或经济不发达地区,例如,北方地区、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质检测机构无论是技术还是检测设备都不够完善,缺乏资金的投入以及人员的调配,使得这些地区的水质检测机构很难购买先进的设备以及进行检测工作,进而影响了水质检测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水质检测机构缺乏基础设施,所使用的检测仪器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甚至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财政不拨款或使用老旧的设备,甚至是存在故障的设备用以充数,这种情况下,既会影响水质检测效率,还会造成检测结果失真。此外,受到地域性及经济水平的影响,一些地区的水质检测技术得不到升级或更新,导致检测报告缺少权威性,数据严重失真,阻碍了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
水质检测主要包括水的色度、细菌含量、水质浑浊度;在我国标准水质明确规定,安全饮用水的色度必须低于15度,只有此时的饮用水才是安全的;而饮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则是:1 ml水中细菌数量低于100个;水质的浑浊度则是决定水质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准。而实际情况是,水质检测涉及诸多内容,因此部分监测部门在水质检测时存在不到位,针对性不强的问题[6]。
水体样品采集完成后需要经过运输及保存到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就会使水体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一定数量的沉淀物。沉淀物的形成则会影响到水体金属物的测定。此外运输中出现二次污染的几率也很高,样品容器中存在的附着物会对水样分析结果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到水质检测的准确度。
检测工作必然涉及到人员,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则是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检测人员在未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前提下上岗工作,就会在实际检测中,出现检测技术不过关,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无法胜任水质检测工作,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会因为检测数据不准确造成用水安全问题。水质检测是一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但受到检测人员失误等情况的影响,在具体检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则是由人为失误导致的。
在常规水质检测技术实施过程中,必须依据相关规定采样,进而确保采样水质能够和水源水质相同,达到提高水质检测精准性的目的。在具体采样中,采样人员需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依据常规水质检测的要求科学采样。此外,在采样期间必须控制好水样水量,水位等信息,还要合理控制可能破坏样品信息的因素,进而确保采样质量。如存在特殊需求,可在水源附近设置多个采样点,以免相关因素破坏水质样本,降低水质检测期间误差的发生率。
选择合理地试剂盒及试验药品。试剂盒药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产物和现象获得水质数据信息,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化学反应检测结果就不够准确,影响到水质检测结果。例如:检测水中的氮氨元素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25℃,且无氮的条件下开展检测;试剂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要在低温、避光环境下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检测人员必须合理选择并存放试剂药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为了提高水质的检测质量,强化检测的学科性和高效性,减少检测成本支出,检测人员要做好水源种类划分,按照以往的经验分析,水源种类区分处理可优化检测工作的前期环节,更好的减少了后期工作上的压力,提高水质检测工作效率及质量。因此水质检测技术可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开展常规水质检测工作前,技术人员依据不同的水源采取差异化的水源检测方式,实现检测结果精准度和检测高效率的目的。
鉴于水质检测的重要性,要想提高水质检测质量,就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水质检测体系,包括如何开展水质检测,规范检测人员操作水平,明确检测标准等。水质检测也就是检测水源的安全性,而提高水质检测手段和技术也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引进新型水质检测设备,完善设备的使用性能;加强水质检测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检测部门及检测人员深刻认识到水质检测的重要性,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水质检测标准约束检测人员的行为,进而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7]。
开展水质检测时,检测设备及技术对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有着直接性影响作用。因此检测人员在检测前,必须依据水质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合的设备及方法,调试好检测设备后才能投入使用。例如:检测城市污水时,要用白色托盘对深度进行调试,还需调试检测设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测技术,严格遵循实验室检测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免在检测中产生误差。此外,在检测酸碱度时,为了确保实验室温度与水样温度一致,检测人员必须调控好实验室温度,以免因温度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差异,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在水质固体含量检测中,剩余固体温度超过100℃时,在检测中就要准确测量温度,严禁温度过高或过低,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使其不会因为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偏差。
加强对采样点的监管主要包括事中和事后监管,建立生态水质检测机构名称库,检测人员名录库等方式,使水质检测管理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管理的目的,进而更好的推行水质检测责任制;加强现场抽样,样品保存与转移,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管理,把控检测精准度,期间可通过能力验证,对比检验,盲样检验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为事后监管控制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构建信息分享平台,利用社会各级人员的监督控制,使其实现不同数据间的对比,以便及时发现检测问题并给予解决,提高水质检测工作水平。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水质检测质量,人们主要通过水质检测来判断水体的安全性,因此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有关部门必须提高检测人员的入职门槛,招聘时一定要寻找专业对口人才,入职后还需严格管理,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使其及时掌握新知识,适应国家安全标准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学习先进的检测理念,夯实自身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总而言之,常规水质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水质检测工作才能确保用水的安全性,因此检测人员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谨慎对待各个注意事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提高水质检测质量,进而确保水质质量,提高用水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