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越 化 蓉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为发展海洋经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设立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专章, 将“坚持陆海统筹, 发展海洋经济”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署, 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发展海洋经济必然也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 分析习近平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关论述, 可以发现新发展理念一直贯穿其中。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在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方面存在不足, 结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本文提出基于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习近平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起源于福建,丰富于浙江, 延续于上海, 在中央持续完善和不断提升。
在厦门工作期间, 习近平主持制定厦门发展战略, 提出自由港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鼓浪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旅游的理念。 调任宁德工作后, 习近平通过深入调研, 结合宁德地区的山海资源优势, 提出 “靠海吃海念海经”[3], 抓滩涂养殖、 外海捕捞, 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 在福州任职期间, 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对海洋经济的深刻认识, 提出海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培育经济新生长点的重要途径, 并提出以海岛建设为依托, 以海岸带开发为重点, 以海洋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 建设“海上福州”[4]。 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 习近平率先提出“海洋强省”[5]战略, 指出要重点发展海洋渔业、 海洋港口运输业、 滨海旅游3大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能源、 海洋药业和保健业、 海洋信息服务业3 大新兴产业。
综上, 在福建工作期间, 习近平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立足地方实际情况, 充分发展优势海洋产业, 着眼于海洋综合开发、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完善海洋开发布局等。 当时发展海洋经济还是新命题, 这一系列理念显现了他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超前认识。
任职浙江期间, 习近平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2003 年1 月, 在舟山调研时, 习近平指出: “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是长远的战略任务”[6], 这一举措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层面。 7 月, 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上, 习近平提出 “八八战略”, 明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1]。 10 月, 浙江省委、 省政府出台 《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 提出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等要求。 同时,习近平非常关注舟山连岛工程、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工程、 渔民转产转业等的落实情况。
以上是习近平从海洋战略规划、 综合管理、 科技创新、 资源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人才培养、社会民生等多方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这些思考实践他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更趋丰富。
在上海工作的7 个月间, 习近平依然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提出开发海洋、 发展海洋经济十分重要, 要“发挥上海海洋科技、 产业优势, 聚焦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等” “与其他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错位发展, 避免过度竞争” “加强与兄弟省市,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合作, 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空间”[7]。 在分析上海自身及周边省市陆海空间条件基础上, 习近平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到中央工作后,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013 年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8],2018 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 习近平强调 “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9]。 同年6 月, 在山东考察期间, 习近平强调: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建设海洋强国, 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 经略海洋,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10]
2013 年习近平提出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2015 年提出促进海洋经济等海洋领域合作,2019 年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希望“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推动海洋文化交融, 共同增进海洋福祉”[9]。 在与葡萄牙、 马尔代夫、 塞舌尔、 苏里南等沿海国家的领导人会谈中, 习近平也多次提出加强海洋经济领域合作。
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大国外交的重要领域、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思想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是在地方工作逐渐实践出来的, 从侧重单一海洋产业发展到综合考虑科技、 环境等海洋经济方方面面, 从着眼区域、 立足国内到放眼世界、 互联互通, 无不蕴含着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 是当前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应当贯彻坚持的。 创新方面, 提出了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拓宽海洋开发的领域, 提高海洋产业的档次和水平”[11]“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1]“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 重点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7]; 协调方面, 提出了 “加强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1]“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10]; 绿色方面, 提出 “发展海洋经济, 决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12]“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8]“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3]; 开放方面, 提出 “推动海洋经济的开发, 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3]“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推动蓝色经济发展”[14]; 共享方面, 提出 “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 安全、 放心的海产品, 享受碧海蓝天、 洁净沙滩”[1]“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15]。
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形成了以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 海洋渔业为支柱,覆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 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总体运行平稳,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1.1 海洋经济贡献保持稳定[16]
我国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 2018 年, 海洋经济总量达83 415 亿元, 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 接近同期西班牙或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连续15 年超过9%; 比2017 年增长6.7%, 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0.1 个百分点,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 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684 万人, 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7%, 与2017 年持平。
2.1.2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5]
十八大以来, 我国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 年的5.3 ∶46.7 ∶47.9 调整为2018 年的4.4 ∶37.0 ∶58.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以海洋交通运输、 海洋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7%,发展势头强劲; 以海水养殖、 海洋捕捞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9%, 养殖与捕捞产量比由2012 年的1.3 调整为2018 年1.9, 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
2.1.3 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
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2018 年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6%和7.9%,均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 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80 万千瓦, 同比增长55.2%。 邮轮游艇旅游、 海上休闲渔业、 无人艇制造、兆瓦级潮流能发电等新业态风生水起, 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1.4 海洋领域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
涉海企业经营效益总体上升, 去杠杆和降成本效果明显。 2018 年, 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0.7%, 比2017 年提高3.2%;资产负债率为56.0%, 比2017 年降低3.6%;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78 元, 比2017 年减少1.7 元。此外,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修复海岸线约150 千米、 滨海湿地约33.33 平方千米。
在目前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海洋经济的转型问题更为突出。 从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来看, 在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贡献、加强陆海统筹力度、 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以海运促进国内外双循环、 将海洋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1 海洋科技创新效能不突出
海洋领域是各类科学技术汇集之地, 技术突破、集成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短板明显,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高, 导致部分海洋产业发展动力不强和后劲不足,制约着我国海洋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例如, 我国海洋装备整体还处于低位发展水平, 许多国内产品可靠性低、 维护成本高, 像大型LNG 船和豪华邮轮、 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 深海技术装备等核心部件或材料仍依靠进口。
2.2.2 海洋经济发展不协调长期存在
海洋经济发展涉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的统筹、区域空间资源禀赋差异的统筹、 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统筹、 海洋人才和技术融合的统筹等。 现在,陆海资源配置不合理、 空间功能布局失衡、 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大量存在;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协调, 沿海地区南北差距有所加大; 渤海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海洋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已逐步完成, 但单位之间、 人员队伍、 技术应用还需深度融合。
2.2.3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不乐观[17]
近岸海域是海洋开发的前沿, 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 其生态环境质量对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业等发展影响较大。 2018 年, 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 近岸海域水质级别为一般。 与2017 年相比, 2018 年沿海11 个地区中有8 个近岸海域水质持平, 全国61 个沿海城市中近三分之一水质差或极差。此外, 2018 年, 21 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区域中有16 个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2.2.4 海洋对外贸易面临风险加大
受国际经济贸易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 我国海运进出口贸易承压, 近两年中国航运景气指数呈下降趋势, 中国航运信心指数大幅下滑。 在此情况下, 我国采取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 一系列自主降低关税等政策, 2019 年一季度海运进出口贸易总额与2018 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但是, 我国海洋经济对外贸易大进大出还未彻底转变为优进优出,在逆全球化现象的影响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2.2.5 海洋经济改善民生效果亟待提升
海洋水产品能够提供给人们高质量的蛋白质, 海洋药品和生物制品能够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一定保障。 但是, 随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消退, “十三五” 以来海洋水产品产量基本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海洋渔业从业人员也逐步减少。 据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统计, 我国近5 年海洋渔业户减少4 万户, 传统海洋渔民减少近20 万人, 渔民老龄化严重、 技能单一, 上岸就业竞争力较弱, 渔民转产转业、 增收压力较大。 此外, 我国海洋药品鲜有问世, 海洋生物制品的品牌较少、 知名度不高。
随着我国国际政治、 经济地位的提升, 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不断上升, 海洋经济作为陆海一体化经济、 外向型经济、 高附加值经济、 可持续发展经济,仍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国家需从改革自然资源科研管理机制、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入手, 增强“国” 字头海洋科研机构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品牌效应, 切实解决管理效能偏低、 人员积极性不高、 经费支持分散等方面问题, 下大力气突破一批海洋关键核心技术;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 切实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的带动能力, 发挥其引领作用, 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和发展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集聚效应带动创新水平提高, 加快提升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 新兴海洋产业壮大。
国家在逐渐摸清海洋自然资源家底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海洋科技成果, 稳步推进海洋矿物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能和海上风能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促进人与海洋资源的和谐统一。 在做好陆海产业空间功能衔接的基础上, 统筹合理配置海岸线、 海域、 海岛等资源, 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探索海域空间立体化开发, 积极推进市场在海域、 无居民海岛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国家应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 基于区域海洋资源禀赋、 资本投入力度、 海洋经济规模, 以及涉海就业的人员数量、 知识结构、 技术能力、 管理水平等, 培育和发挥区域海洋经济比较优势, 避免同类项目一哄而上、 同类企业恶性竞争、 同类产业低端发展, 保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适度差异, 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产生联动效应。
国家应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调查监测, 严格管控各类入海污染排放,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 压实各级政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扎牢制度的笼子, 加大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合法合规优化调整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妥善处理好红线内原有生产活动的有序退出。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落实“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 积极与沿海国家和地区、 国际组织发展 “蓝色伙伴关系”, 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 鼓励双方加强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海洋水产品加工、 海水淡化、 海洋能开发、 海洋旅游、 港口物流等方面务实合作, 共建海外海洋经济园区, 交流分享海洋经济发展经验, 为沿海国家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高海洋渔业健康养殖水平, 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海洋水产品, 打造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较强影响力的蓝色品牌。 多举措促进海洋生物研发成果产业化, 为人民提供更为有效的海洋生物医药及功能制品。 打造更为美丽怡人、 更具文化内涵的海洋旅游景区, 减少建设雷同的景观工程,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 加强海洋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 保证沿海居民的人身安全, 减少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