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23-01-06 07:19鲁学军杨智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基层

鲁学军,杨智红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综合素质高,掌握着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志愿者又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善治愿望。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独特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人才资源优势。第一,大学生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为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保证。政治认同是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情感归宿感,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把人凝聚起来的无形力量。大学生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他们拥护并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实体具有高度认同感;虽然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政治持久性和坚定性仍需要加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层次已经处于相当的水平;当代大学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充盈的精神供给,因此大学生对政府效能的认同感较强。综上,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厚实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第二,大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丰富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了可能。依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宰着一个民族的进步。大学生接受着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授,阅读着大量的科技文献,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的知识储备和基础条件;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善于另辟蹊径地对待问题,不拘泥于程式化的现状;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强,有一定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不满足于现状,善于大胆尝试,喜欢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且不怕失败。当前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善治状态,创新治理方式是必要途径,具有灵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志愿者决不能在此“大考”中缺席。第三,大学生精力充沛为基层社会治理解决了人手不足之困难。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除了缓解基层社会治理中人力不足的现状外,还能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亲和力生机度。

2.大学生志愿者所处的高校为其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智库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大工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外,还急需能迅速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智力保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上努力发挥着自身作用。高校智库能够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据统计,高校汇集了占全国80 %的社科力量,占全国近50 %的两院院士,近60 %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还有数量庞大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队伍。雄厚的人才资源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理论研究,为创新治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高校还拥有众多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派别,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借鉴。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现实必要

1.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之必要。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谓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可以分为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置身于社会的人际交往、政策解读、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来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自身专业实施调查研究、技术改进、文化培植等项目管理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参与或者直面处理基层治理中弱势群体帮扶、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活动策划与实施等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之必要。服务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是应用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要践行四大功能之一。应用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当更加注重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横向切合,为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革新、人文研究、法治水平、教育质量等发挥应有的作用,表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应用本科院校最接近基层,更熟悉基层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法治环境、价值取向等,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在有效加快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实现自身的服务社会之功能。

3.基层社会治理之必要。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基层社会治理局面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实为应景之作。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弥补了政府治理的不足,丰富了基层治理的手段,带来了技术和智慧,实为及时雨与雪中炭,深受广大基层群众之欢迎。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

(一) 志愿者层面:形成党建引领的“三自”培育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近年来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大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高校给予的支持和保障到位,诠释了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自愿性、社会性的特点。在大学生志愿者层面,形成党建引领下的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三自”培育机制是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第一步。

1.突出党建引领功能,强化志愿服务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事关高等教育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事,因此,走在各项事业前头,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建工作,必须发挥政治引领功能,确保志愿服务的正确方向。首先,明确基层社会治理志愿组织的党团归属,依靠党的先进思想、组织优势来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的系统构建和改革,全面驱动志愿组织治理基层的效能提升。坚定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仅是因为党组织是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维护者,更重要的是党组织有能力通过协调各方关系的方式为志愿组织更好发展营造健康环境。其次,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求全体党员加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志愿者行列,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践行社会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志愿服务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根植基层。最后,聘请政治坚定、专业知识厚实的教师担任志愿服务组织的政治老师,准确把脉志愿服务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立场。

2.坚持目标导向,推进“三自”培育工程。一是自我管理“严”起来。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在党组织引领下,高校相关部门或者二级学院成立基层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协会或者工作室,搭建服务平台。制定组织章程并将其视为最高的行为准则,章程中应当包含志愿者招募和选拔的条件、程序等足以保证正常运行的条款。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并制定工作职责。活动管理方面,寻求开发常态化服务项目,强化志愿服务的活动管理。找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力点,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侧改革,如参与政府党政机关活动,完成基层治理任务,独立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志愿服务的扶助本质,关爱特殊群体等等。二是自我教育“实”起来。志愿精神教育方面,重新认识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志愿服务内涵,不仅仅停留在社会公德角度做好人好事,奉献智慧和力量,志愿者应当正确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之义务,以此强化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明确治理行为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治理服务能力教育方面,大学生具有人才和专业优势,志愿组织应当根据志愿者自身特点和项目优势,定期组织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能力培训,既包含综合素养培训,也包含专业能力培训。三是自我成长“快”起来。创建志愿服务品牌方面,志愿组织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基层社会治理领域,集中精力重点打造优质化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影响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孵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各具优势,促进两者牵手孵化,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基层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任务。

(二) 高校层面:建立企业化运作的服务长效机制

1.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的企业化运作长效机制,要求高校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独立的企业主体身份,确保服务长期性。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本质上属于公益组织,具有公益性、自愿性特征。目前,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瓶颈,志愿服务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受表彰都需要经费支撑,而目前的模式是绝大部分经费来自高校和政府的行政划拨,资金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化运用,项目化管理,同时强化政府的服务购买意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问题。

2.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的企业化运作要求高校强化校地合作,确保服务有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校地合作,高校教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密切。应用院校已经成功“走出去”的背景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企业化运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能利用自身资源为志愿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长期服务项目,志愿组织就可以通过自身服务获得筹措资金的途径。

3.建立志愿服务企业化运作要求高校完善内部管理,确保服务稳定性。高校应当为志愿组织独立运作创造条件,如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人事任免制度,建立志愿者长期服务制度,适当扩大志愿者的任职资格,在校生和有能力继续服务的毕业生均应当是其成员,不至于因志愿者毕业离校终止服务而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三) 政府层面:完善多维度考量的服务保障机制

1.确保精准定位。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其市场程度较低,政府的服务购买意识不强,且志愿组织在经费、活动等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明显存在,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志愿组织的灵活性较差。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第三方组织,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的前提就是赋予其独立自主的身份,不能过分依赖甚至受制于政府。政府应当对其进行精准定位,使其有权力按照章程独立筹措有效运行所需的资金,有权独立确定服务方向,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完成服务治理使命。

2.完善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是当前政府服务保障机制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相应的法律规定却不够完善,国家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国家层面上的志愿服务法律,来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环节,明确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范其参与治理的运行行为,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表彰奖励的条件等。地方立法机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规章或规定,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强化政策导向。有些国家将志愿服务的经历与公民的就业机会挂钩,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较强。调查显示,公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因此,我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支持,譬如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与毕业生就业挂钩,优先考虑有基层志愿工作经验的同学参加“村官计划”“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对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等选调中酌情加分或者另列计划,在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有一定分值体现。政府相关部门给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学生发放“志愿服务证书”,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在精神层面上给予认可。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基层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基层在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