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优化策略

2023-01-06 07:19邹蕊娇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载体时代

邹蕊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有“国”才有“家”,历史无数次的实践表明,中国人民只有怀有爱国之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中将担当重任[1]。新媒体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并伴随着意识形态斗争,相互渗透。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错误思想与文化被包装成各种“产品”,侵蚀着国人的思想,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值得高度关注[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教学内容、载体以及教师素养上还存在差距,在新的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改革十分必要。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基本矛盾,以问题为线索,探索了锻造新媒体时代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队伍、推进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创新、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育有所帮助。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缺乏亲和力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没有设置单独的课程,主要还是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篇幅不够,内容还不够贴近实际,在政治理论性方面较为浓重,与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结合程度不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爱国主义的范畴,但是与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社会热点结合度差,难以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共鸣。其一,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以书面内容为主,由于教材体系跟进慢,发生的案例年代久远,缺少与时俱进。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发展方面,大学生碎片化地接收一定的信息,但是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够透彻,教育内容不能联系实际、联系自己,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融入到一起。其二,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后思想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教育缺少对学生人文品德的培育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十分容易人云亦云,看到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一时难以分辨,并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片面地看待一些贪污腐败等影响恶劣的事件。

(二) 爱国主义载体缺乏教育感染力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线上教育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自新冠肺炎期间,线上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观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创新。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常见,发展滞后,有的学校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网站上宣传爱国主义,但是学生对于主题网站的浏览和关注并不高,从侧面也反映出,虽然发挥了网站的载体作用,由于网站资源缺乏生动性,学生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网络载体的最大效益。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教学载体,通过载体教师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传输给学生,可以说载体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在促进各要素形成合力中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反观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努力,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一些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推动作用。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没有融合,综合运用度差。信息化网络、传媒、活动等载体还有待进一步发掘。除此之外,高校组织的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中,“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革命老前辈中的爱国榜样人物宣传活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信息化技术的组合运用,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不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感染力,对学生激发作用不显著,教学载体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理念的提升效果不佳。

(三)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学成效。信息化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挑战严峻而紧迫。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授,与当代大学生脱节现象严重,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以传统的课程授课的模式进行,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下,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导致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爱国主义,“嘴上说一套,表面做一套”。任何知识的习得的目的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方法不灵活掌握,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知。通常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传统的理论教育教学法,包括比较研究教育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法等,形式相对落后,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方法的运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匹配的。有数据显示,以授课教师为主体理论灌输法,依然占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然而,对学生有重大帮助的教育实践法的运用频率很低,学生对实践的期待很强,但现实却不符合学生的期待。只是一味地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但又在联系实际与教育吸引力上乏力。学生在学习时接受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化为行动的标准上还是存在差距。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注重强调个人利益,学生内心是普遍期待学习,在对爱国主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上,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评价不高。因此,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应“增强教学趣味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优化策略

(一) 锻造新媒体时代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队伍

新媒体时代下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担负传授知识的同时,肩上更应该扛起立德树人以及育人的使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应与时俱进,找准差距,在加强运用新媒体技术服务教学保障工作中,在强化责任意识中,不断夯实基础专业素养。第一,面对爱国主义教学这一课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学规律。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对新媒体事物十分感兴趣,而且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在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上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教师在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逻辑上,开展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才能更好地内化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面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教师更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打开学生的心扉,畅快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对于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困惑问题,应当重点关注,答疑解惑,把爱国主义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讲清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利,不断巩固学生的思想,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第二,教师要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技能方法,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在不同学科之间、社会生活等环节中运用爱国主义进行实践教育,把一些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所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方面的缺失讲透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中来,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爱国主义问题,在加强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更加坚定地做一名合格的爱国主义青年。青年人在大学阶段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和突发情况,教师还应具备不厌其烦的心理素质,强化责任意识与担当,紧密地联系教育对象,在生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爱国主义思想在生活中的细节中灌输下去。摒弃墨守成规的教育套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对教育行业的促进作用和优势,自觉提升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二) 推进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创新

新媒体时代为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爱国主义教育应紧密围绕教学对象和内容适时地创新教育载体形式,在立足课堂教学的根基上,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以及网络载体促进教学实效。第一,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不单单是思想政治课的责任,在以大学课堂为主要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中,应发挥每一门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同向同行作用。在实施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育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打通各专业之间固有的壁垒,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这就要求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重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育的辅助作用,积极探索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口,构建完整的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学体系。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下,国家认同、文化意识认同将与课程知识结合,学生在爱国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上,将不再只是空洞的课程讲授,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学习的乐趣不断被激发,更加牢固地树立爱国意识。第二,新时代媒体在信息和价值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不能忽略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从学校层面到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应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社交媒体软件,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与爱国主义结合紧密的资源,供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并检查学习完成情况。在课堂中,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爱国主义学习交流环境,结合当下一些时事热点,比如喀喇昆仑戍边英雄学习,疫情下的医护工作者精神学习等,引起学生共鸣。同时,结合重要的历史时间,讲解历史上的今天,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思想。

(三) 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教师除了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和丰富教学载体外,学生群体自身自媒体学习能力应得到加强,形成爱国主义的良好氛围。首先,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要强化引导,在目前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是肆意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没有任何屏障可言。对于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中,如何正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好坏,对学生来说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高校应当定期针对性地开展网络信息辨别教育,让学生知悉网络“双刃剑”作用,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使自己步入“深渊”,比如在网络中发表有悖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甚至会触碰到刑事责任。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警惕心理,可以开设相关网络技术运用的课程,邀请法律和公安部门专家进行授课,开展相关警示教育,对于在互联网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在提升信息辨别力的同时,积极弘扬爱国主义行为,从正反两方面促进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素养。其次,教师应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针对大学生群体对爱国主义认知的深浅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中的表现,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寻找带头践行爱国主义的优秀青年领袖,为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入党的机会,利用学生领袖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和表率作用,并积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提升整体爱国主义素养。在做好正面引导,鼓励先进的同时,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功能,让学生领袖积极参与舆论导向,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并向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反馈,以便教师在开展相关爱国主义教育中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握和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载体时代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