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祥,张莉嫔
清末考察官绅对日本医疗卫生的认识与思考——以“东游日记”为中心
代 祥1,张莉嫔2
(宜春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化生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甲午战后,为了寻找富国强兵的药方,一批又一批中国官绅赴日考察。其中部分官绅被日本良好的医疗卫生状况所吸引,他们关注到日本十分重视卫生防疫及医疗工作,认识到医疗卫生的进步有助于日本国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力的提升。因此认为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注重卫生环境,发展医学,提升医疗技术,增强国人体魄,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清末考察官绅;日本医疗卫生;“东游日记”
对晚清中国医疗卫生的研究,学术界侧重关注西方传教士群体,认为部分受过医学训练的西方传教士以传医促传教,在中国开办西医诊所,出版西方医药卫生书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相对而言,学术界较少关注留学生、赴外官员与士绅等群体,虽然留学生与赴外官绅也向中国介绍、传播了现代医疗卫生知识,为中国建立现代医学作出特别的贡献。其中清末官绅是在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形下赴日考察,试图在日本找到富国强兵的药方,他们群体较大,人员众多,其中的一些人在考察过程中关注到日本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认识到医疗卫生进步有助于日本国民身体健康和国力的提升,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也应该注重医疗卫生的发展。本文以清末赴日官绅留下的“东游日记”为中心,初步地勾勒出他们对日本医疗卫生状况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如何发展医疗卫生问题的思考。
清末考察官绅到日本最先的体验是港口检疫。一般来说,中国人去日本,到达长崎、神户与横滨等港口,均要接受日本防疫当局的检验。直隶玉田县绅士张维兰记载,“至长崎停轮,医生乘汽船来验病,在舱面略一诊脉,防疫气传染也”[1]136。参加美国圣路易博览会路过日本的陈琪叙述更加详细,除了日本医生上船诊脉外,日本当地卫生局还通过小轮将外国客人接到岸上的海口检疫所进行检疫,而且用蒸汽对他们的衣服杀虫灭菌,船舱也要喷洒药水,“船上房舍隙地,皆以药水洒之,其服役水手人等,悉数人浴蒸衣,方准开船”[2]。由于日本防疫医生的严格检查,一些生病的外国客人被带离轮船,“楼下三等舱客并水手使用人,分两班立,医生遂一诊脉一过。仅一病人,携行李随去”[3]134。清廷大理院官员金绍城到达日本横滨时,遇到船上有人病故,日本防疫当局非常重视,对该船进行严格的检查,因此,金绍城等人乘坐的船支“因验疫故须扣停一星期方开”[4]。
日本之所以在港口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拖,对外国人进行仔细检查,是因为明治维新之后,由欧洲传入的霍乱曾对日本造成严重损失,由此日本政府相继颁布《霍乱病预防法心得》《霍乱病预防暂定规则》《传染病预防规划》《传染病预防法》等法规,并制定海港检疫等规章制度,预防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在日本传播[5]。对于日本港口的严格防疫措施,许炳榛等赴日考察官绅十分赞赏,认为中国也应效仿日本,设立防疫机构,改革防疫制度,“因思我国滨海大埠,凡他国汽船进口时,从无华医诊验,医学不讲,昧于卫生,至可慨也。然吴淞之崇宝沙,亦尝设检疫院,而授权西医苛待华人,致令行旅视为畏途,近幸稍稍改革矣”[1]95。
严格的海港检疫虽然能有效防止病原由海外传入,但国内传染病的防控还得依靠良好的卫生环境,因为,“卫生一道,缺焉不讲,每遇天气不时,则瘟疫盛行”[6]19。日本民众十分重视环境卫生,清洁的卫生环境也给考察官绅留下良好印象。著名学者罗振玉刚到日本住进旅馆就对其卫生条件赞不绝口,“旅馆亦极洁净,楹几楚楚有致,绝无纤尘。世界万国中,居宅极洁净者,不得不推日本矣”[7]86。清末考察官绅还发现日本尤其重视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卫生,日本学校在饮食、漱洗、住宿等方面十分注意卫生清洁,“寄宿舍六所,每舍十二人,少至六人,两面皆窗,以通光气,极整洁……其便所亦甚洁净,常以药水洗涤,无秽恶气”[3]15。整洁的卫生环境十分有利于日本学生的健康成长。
除了清洁的卫生环境,强大的卫生防疫体制也是日本防控传染病的重要保障。根据日本卫生局官员对直隶栾城县知县刘瑞璘的叙述,日本的卫生防疫体系是逐渐完善起来的,“明治七年,在东京、横滨、大阪、长崎设卫生实业所……海港设领事检疫。盖缘明治十二年,长崎一带,虎烈刺之症盛行,其病最易传染,(霍乱吐泻症)遂定检验之法”[8]107。当时的日本卫生防疫体系由二大系统组织而成。一个是由内务省管理的卫生系统,主要管理部门是卫生局,其主要负责“一传染病之预防、种牛痘及关于公众卫生之事,二停船检疫之事,三医师及药剂,并药品出卖等事,四卫生院及地方病院之事”[8]106。另一个是由警务部门管理的卫生警察系统。如东京警视厅内设三个主要部门,其中第三个部门分管卫生防疫工作,其下设医务课、卫生课等机构,医务课的主要职能是疫情发生后如何控制与消灭疫情,卫生课的职能是疫情发生前如何有效地预防疫情的发生。医务课、卫生课主要职责是传染病预防、检疫接种、医院检查、药品检查、食品卫生检查、公众场所卫生检查、细菌检查等事项[8]301-304。在地方上,各地市役所、区役所下辖卫生课等机构,管理卫生防疫工作;在最基层的町村役场,设置卫生委员,组织卫生组合,其目的在于有效地组织民众,互商协作,防控传染病,保护民众身体健康[8]32。
日本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医疗机构上,体系完备、覆盖面广、组织严密、水平先进的医疗系统不仅能让感染传染病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也帮助普通病患解除病痛。
日本医疗机构体系完备,针对不同的人群与病情,建立不同类型的医院,以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慈惠医院为代表的综合性医院、以血协齿科医院为代表的专业性医院,及公益性较强的红十字会医院等都为日本民众服务。其中红十字社医院分布较广,“于东京立本部病院,而分设支部于府县,凡四十馀所。”其在平时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战时则奔赴战场,为伤病军人进行治疗[9]42。此外,为便利工场工人、学生与服刑人员看病,日本政府还在工场、监狱、学校里配置医务室,如杨泰阶在考察巢鸭村监狱所时,看到监狱中“有医务室、调剂室,分内、外科病室,共二十间。重者一间多至四人,轻者十人、二十人不等。”[3]46日本尤其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文部省聘请学校卫生顾问,设置学校卫生课,管理师生的卫生健康问题[10]104,并尽力为学校配备诊察室,以便学校师生在生病时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与治疗。杨泰阶在参观东京寻常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时,发现其“诊察室、生徒病室,无一不备,无微不至”[3]16。受山西巡抚恩寿之命赴日考察的程淯在参观宏文学校时,碰巧遇到本校召开运动会,他观察到学校医务室积极为运动会提供医疗保障,“有医员三人、看护妇三人。盖备运动受伤、即时医治者”[11]39。不仅如此,他还在游览横滨中华会馆时,发现其大殿右侧为医生室,“系堂中经费,特延美国医生一位,月俸二百两,专治居留民之病者。广帮不取医金,外省人取医金五角,病者每日恒有五六人。”[11]59可以看出,日本医疗体系覆盖面非常广,能为大部分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除普通医院外,日本还建立专门为军人服务的卫戍病院。武官丁鸿臣说日本“凡师团所在,必立病院”[9]40。福州船政局提调沈翊清则对日本军队的医疗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其军事院校与营队里均配备军医,“轻者归各学校、营队军医自治”,师团内建立卫戍病院,“为近卫东京两师团内军士学生养病之所”,病重者才能入院治疗[12]34。卫戍病院与普通医院类似,“院内分内、外两科,共有十三番病室。现病人在室者,每室不下数十人。馀有验虫剂药、手术等处”[13]34;不同之处在于:“当战,则病院助军;平时,则军医助院。二者相通,卫戍之意甚备。”[9]40
在日本各医院中,实力最强的医院当属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其科室门类齐全,技术专业。据程淯介绍,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两所,其中“第一医院别为七区,为内科、外科、产科妇人科、眼科、传染病、脚气科、小儿科。”这所医院不仅科室齐全,而且设备先进,除了一些常用的仪器设备外,还从欧美等地引进了X光机等医疗器械,“于暗器中出电灯,用X光镜回光照病者患处,可透视内脏之所有”[11]133。此外,医院十分专业,往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对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载以铁床,下有车轮,由病室载至医师处诊察,体恤之周可谓无微不至矣。”对重病患者,则留院治疗,病室卫生条件良好,“两面皆窗,另有通风筒以输换新气,床褥等皆清洁。另有花园供病人游览,以吸取鲜气。小儿科有游戏室,凡为养病计者至周且密。”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由“看护妇”护理,她们“系看护学堂出身,兼谙脉理。病人欲购食物,察其可食者与之,不宜食者缓词以覆之,勿令其着些恼烦。身被白色布衣,并用布包扎其头以示洁净”[3]63。门类齐全,技术专业的医院能为日本各种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日本医院不仅专业,水平还非常高超。直隶农务局总办黄璟在参观日本慈惠医院时,发现一例因不能下咽需在胸部开孔进食的病人,其惊叹此项治疗技术为神工鬼斧,“有病喉不能下咽者,胸次开孔,啣以小皮袋,灌人牛乳面食,询之,可以充饥,是何神工鬼斧耶”[7]62。由于日本医术先进,“多年痰喘,中西医调,迄未收效”的实业家盛宣怀很想赴日治疗,1908年乘考察日本煤矿之机,盛宣怀如愿以偿,他说:“日本有国医,长于治肺,不能来华,只可就其医院诊治合无。仰恳天恩,赏假两个月。即拟趁此天气未凉,克日东渡,一面考察厂矿,一面就医。”[13]63经过日本医生的精心治疗,“肺病大好,现在步履健胜”[13]114。不过,由于隔阂及保守等原因,虽然经过赴日考察,仍有少数清末官绅不信任日本医术,即将上任直隶赵州柏乡县知县的左湘钟在日感染风寒,就医无效,病情加重,决定早日回国。回国后虽即刻寻医治疗,但仍费多时才病愈,“午刻抵上海,住大方栈。下午暴雨。次日延医诊视。历三月馀始发愈。”[13]145
日本医疗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且水平先进,主要是由于发达的日本医学教育培养了大量且优秀的医学人才。
首先,日本各界建立公立、私立多所医学院,其中水平最高的是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它也最受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的关注。据清末赴日考察官绅介绍,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的特点有四:其一,设施完备,仪器设备齐全。在医学院中,有组织实习室、解剖教室、实验室、研究室、实验室、教授室、药品室、阶上机械室、天秤室,还有窒素定量器、最新式的五千倍之显微镜等,此外,医学院标本齐全,关庚麟参观时发现“骷髅极众,人身骨骼本室最富,甲于他国。他耳、目、心、肺以至下体,无不割出为标本,凡二千一百余个”。这些齐备的设施与标本为学生在此接受良好教育提供物质支持[14]112,121。其二,丰富的课程科目。据关庚麟介绍,医学科理论科目主要有: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病理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药物学、诊断学、卫生学、法医学、眼科学、产科学、妇人科学、微菌学等十几门课程[14]108。丰富的课程为医学院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三,注重实践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之外,医学院的学生还必须完成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一方面锻炼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凌文渊说:“泰东西教育重实验,医学尤甚”[15]124。杨泰阶则详细介绍了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情形,“观人体解剖室,四面皆学生,坐位层累而上,高至屋顶,遇有解剖之症,可环坐毕观。室中有未剖男尸一具,及已剖之肢体,逐部分别,其解剖处均灌以药水,取出之脏腑等亦以药水养之,室间皆用药水洗灌,以防病气及微生物之传布也”[3]64。其四,注重临床实习。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还需进入医院,参加临床实习,如“医学之一二年生,皆须实习解剖,至三四年即有患者临床讲义诸课”[11]134。这些临床实习的经验,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实现学生向医生的转变。
其次,建立女医学校,专门培养女医生。日本虽然建立多所医学院,但招收女生较少,如私立东京医学院,“全校学生共三百七十余名,内有女子四十名。”[11]67数量稀少的女医生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之下,鹫山弥生等人倡建专门培养女医生的女医学校,湖北候补道李宗棠介绍说:“本校为鹫山弥生所倡建,教授宗旨以造就女医士为目的。近来本邦医学废汉法,重西法,通都大邑率多信从。然妇道讲求此术者属罕觏,因设此校,将为女教中别开医学之门。”学校招生对象是“年在十七岁以上之女子,品行端正,思想确实,而有高等小学校卒业同等之学力者。”[16]1097女医学校的设立,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女医生,缓解了女医生短缺。
再次,设置军医学校,培养合格的军医。不仅女医生不足,军队也缺少合格的军医,因此,日本除了建立普通医校之外,还在军队中设立陆军军医学校、海军军医学校,培养大量且合格的军医。丁鸿臣说:日本“各师团联队皆有军医,设病房以养轻病,病院以养重病。通国凡适中之地,皆有陆军大病院,有事则疗军中百疫,并战士之受弹子伤者。故设此学”[9]20,不过,军医学校与普通医校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其一,招生对象不同,不同于普通医校招收中等学校的学生,军医学校招生对象是普通医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或从事医学工作的医生,“择取寻常医科学校毕业医生入学。其各军中原设军医,仍必轮流调取来学,俾知新法,实近日行军要事”。其二,学习时间短,与普通医校三、四年的学制不一样。由于招生对象是有一定学历或经验的人,因此,在军医学校的学习时期只有几个月,类似短期培训,“在此只四阅月,高等者七阅月”[12]21。李宗棠也说,军医学校“学生练习期限则四个月以内,教成期限则一个年以内。”[16]427其三,毕业去向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不一样,军医学校的学生只能去军队当军医,“学生略著成绩,分遣各部队附卫生部充当士官……但有时学级不能相副者,降格相求,可望养成二等军医”[16]426。
日本医学教育之所以如此发达,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各界重视,不仅给医学院配备齐全的设施与器材,举全力办好医学院,还设立国家医学讲习科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设置研究生学位,让愿意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继续研究医学,壮大实力,“惟医学……或其力有不能尽学者,或既学有未能自信者,则为设选科生及研究生之例。选科修业,限以一年,研究者不为之限。又有国家医学讲习科,则高等以下医学校之卒业者人之,额不过五十人,定期四月。其造就医学,必使之臻于完全如此。”[17]132另一方面是其向德国学习的结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认为:“世界各国医学,以德国为第一”。其特别向缪荃孙等人介绍“敝国维新之始,即遣生徒至欧洲学医科,故医学最为发达”[6]17。程淯也观察到,私立东京慈惠医院医学专门学校标本室中的很多昂贵的标本“系购自德国者。”[11]138
清末官绅不远万里赴日考察,从港口检疫到公共卫生、从医院医疗到医学教育,他们对日本医疗卫生有了全面的了解。面对中国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清末赴日考察官绅认为必须改变现状,且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环境卫生。日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让公共场所保持清洁,“市间道旁有尘芥容器,贮积尘芥,以木制之,此亦与卫生有益”,罗振玉等人认为中国有必要向日本学习,“亟当仿行者也”[7]92。文恺在考察日本教育时观察到日本修建学校教室时,非常注重环境,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细思日本教育之善,不外一‘实’字。如中小学校之教室,只求其适于卫生与光线合度,不务华美”[3]110。良好的卫生环境,有助于减少细菌的传播,降低包括学生在内的民众染病的风险。当发生疫情时,日本学校能及时且有效地应对,李濬之在参观大阪师范学校时碰到传染病流行,他注意到校方采取了非常切实的应对措施,“时值多疫,校内张贴街道地图,凡有患病处所,用朱笔标示,使众避之,以防经过传染也。食堂中排列长案,分置碗箸。以至炊事场,与浴场、病室,皆秩序井然。旁设便门,备意外之警,并使各生习救护之事,如消防队。立法可谓周密矣”[13]15。除此之外,李濬之还了解到“疫每附鼠流行传染”,故日本“捕鼠之令最严。照例捕得一鼠,送交警察,给与数钱。”他建议中国向日本学习,尽可能地捕鼠,减少传染病传播的载体,“我华近年多疫,使仿行之,亦卫生一道也”[13]29。
第二,发展医学。先进的日本医学教育让医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培养,不仅如此,日本医学院的选拔与考核十分严格,“东京之有入医学志愿者,每年有八千人,及第者八百人,卒业者三百人,得成医士试验合格者百五十人云”[11]78。日本医校严格的选拔、考核制度,有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反观中国医学,固步自封,不思进步,“吾国之医者,仅凭已往之方书,贸然临症,以医为意,颐指气使,复不欲病者之晓晓告语,以为操秘术也”[11]78。杨泰阶也说:“中国医学不甚发达”[3]110。中国医学不兴,但医学卫生却十分重要,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说:“法政、经济学校之外,医学亦不可少。贵国古来专门医学甚多,近来则罕觏精研医理者……此事于国民之盛衰,关系匪浅。”[6]19因此,中国必须振兴医学。如何在中国推行医学呢?杨泰阶等人认为中国应向日本学习,发展西医,学习手术解剖之术。他说:“解剖一节,关系甚大,以无用之尸躯,可以治有用之生命”[3]64。直隶盐山县知县段献增主张复兴中医,“岐黄之灵枢素问,仲景之金匮要略伤寒论,我中国医有真传,是在好学深思者耳”[9]329。王景禧等人则建议中西医“融会贯通”[6]72。
第三,开展手术治疗。开展解剖手术的治疗方法,促进中国医疗技术进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医学逐渐由汉医转向西医,从此日本医校教授西医,日本医院一般采用西医办法诊治。在外科方面,经常会采用一些手术解剖的手段,对此,习惯中医汤药、针灸的清末赴日考察官绅基本上比较惊惧。湖北学务处官员双寿在参观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时,“见解剖一孕妇,血肉狼藉,惨不忍观”[6]143。杨泰阶也说:“解剖一说骇人听闻。”[3]64虽然如此,大部分清末赴日考察官绅仍然认为解剖之法对明白医理、促进医术有重要作用,“医学有解剖法,并有割症时帮助医生法及扎缚头面手足各种手法,并教以病理之大意,如其病之原因何在?应如何反对医治之?其病之结果何若?应如何预防销解之?……中国若讲求解剖学,于病理医理精益求精,造乎医学之极,其功足以济世”[3]65。双寿更说:“解剖一人,而可活众生。故文明各国,虽明知此事残忍,而所见甚大,所求甚精”[6]143。因此,以杨泰阶、双寿为代表的部分清末赴日考察官绅希望中国向日本学习,努力学习解剖手术等治疗方法,以促进中国医疗技术进步,挽救更多的中国患者。
第四,强健民从体魄。通过医疗卫生达到强健民众体魄,实现强国的目的。由于民众身体孱弱不堪,近代中国特别在甲午战后,“东亚病夫”的称号一起戴在中国人的头上,清末官绅在日本考察期间,也看到日本一些场所摆放侮辱中国形象的模型,如左湘钟在游玩上野公园时,发现公园陈列着“瓷制无足及弓鞋一,题曰‘广东十五岁女子之足’。又有泥造人形,因嗜鸦片而为妻所殴、作觫觳之状者,均题曰‘支那风俗’,触目惊心,可为痛恨”[3]188。李濬之也痛斥东京帝室博物馆,“其尤可耻者,内设吸烟器具,并仿造妇人赤足。彼虽揭我之短,又不能置辩,不禁痛心疾首,始欲隐忍不言,而又不能已于言也”[13]27。如何改变中国民众普遍身虚体弱的状况呢?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强壮身体。杨泰阶注意到日本民众十分爱好体育运动,因而感叹日本“无惑乎强俄之不能以力胜也”。[3]37另一方面,须讲究卫生,发展医疗。段献增说:“以之疗病而济人可,以之卫生而强人即以强国亦无不可,日本之变法自医学始”[9]86。刘庭春等人也说:“欲强国家,非保全人民之健康不可,欲保全人民之健康,非注意于卫生不可,此卫生一道,所当竭力考求者也”[9]328。清末赴日考察官绅意识到强国的关键在于国民身体健康,为振兴中华,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强壮国民体魄,改变“东亚病夫”形象,达到强国的目的。
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一批又一批官绅赴日考察,想在日本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良方。其中部分官绅被日本良好的医疗卫生状况所吸引,认为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注重环境卫生,发展医学,增强国人体魄,实现民族振兴。他们不仅思想上有所震动,其中一部分有医学知识的人回国之后,翻译日文医药卫生书籍,介绍日本卫生医疗制度,提倡医学教育,由此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1]杨芾.扶桑十旬记(外三种)[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
[2]陈琪,金鼎.环游日记随同考察政治笔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6.
[3]杨泰阶,文恺,左湘钟.东游日记三种[M].长沙:岳麓书社, 2016.
[4]金绍城.十八国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17,18.
[5]米多.近代以来日本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演进与评述[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0(5):362-368.
[6]缪荃孙,王景禧,双寿.日游汇编.日游笔记.东瀛小识[M].长沙:岳麓书社,2016.
[7]刘学询;考察商务日记.黄璟;考察农务日记;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扶桑再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16.
[8]刘雨珍,孙雪梅.日本政法考察记[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丁鸿臣.东瀛阅操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16.
[10]吴汝纶.东游丛录[M].长沙:岳麓书社, 2016:8-11.
[11]程淯.丙午日本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
[12]沈翊清,周学熙.东游日记等两种[M].长沙: 岳麓书社,2016.
[13]李濬之,盛宣怀.东隅琐记愚斋东游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
[14]关庚麟.东游考察学校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8.
[15]张謇,凌文渊.癸卯东游日记钥盦东游日记[M]. 长沙:岳麓书社,2016:124.
[16]李宗棠.考察日本学校记(上、下)[M].合肥:黄山书社,2019.
[17]吕珮芬.东瀛参观学校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16:132.
R193
A
1672-1047(2022)02-0090-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2.21
2022-03-04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清末赴日考察官绅思想研究——以“东游日记”为中心”(16LS10)。
代 祥,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