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2023-01-06 04:42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育人才发展

冯 欣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乡村是国家治理进程中的重要着眼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1]。然而乡村人口的流失、农民身份的转变及现代化农业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不断变化,社会对于治理主体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针对性的趋势。

乡村人才振兴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一环,有效缓解了乡村外源支持不足、内生发展薄弱的局面。学界有关乡村人才的研究多是围绕治理场域和农民主体变化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方面,中国乡村治理场域的变化对乡村人才参与治理提出了要求。一是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流失。主要受乡村生活环境变化、利益驱动和社会流动的影响[2-3]。二是公共权力运行环境的变化。好的治理结构应是让政策处于一种合理状态[4]。要求治理主体不仅要懂政策,还要能合理分配资源。三是乡村治理成本的增加。包含“从无知到无所不知的运输成本”的交易成本[5]。四是乡村治理主体构成的变化。由乡村宗族为主的家族行动,发展到以人民公社组织为单位的阶级行动,到以村民和生产组织为主的村民行动[6]。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局面已见雏形[7]。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的特征为我国乡村人才参与治理提供了方向。1988年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为中国乡村实现善治提供了思路。而后学者们开始立足于以农民为主体,探究农民发展道路。徐勇等[8]指出当今社会下小农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化小农”,呈现出了不同的社会化程度。农民的理性经济人角色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生活贫困的农户在实现利益最大化中易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价值转化能力受到限制[9]。首先应将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农民主体性地位困境的破解在于“还权赋能”[10-11]。

可见,学界有关乡村人才的研究,类型划分、角色功能、实践路径等方面已趋于成熟。人才培育上,学界主要涉及对“专才”的考察,对“通才”的考察较少。在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中,受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人才培养应是全面发展的,既有专才的本领,对其他领域也广泛涉猎,从而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因此,乡村人才指的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量“三农”工作队伍,他们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能干事,“是特殊的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在类型划分上,根据其主体功能发挥情况,分为产业型、生态型、传播型、治理型、保障型等五类。文章从乡村有效治理出发,探讨乡村人才的基础情况和实践成效,分析乡村人才面临的治理难题,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培育进行具体解读。

1 乡村振兴与乡村人才培育的互动关系

1.1 乡村人才建设基本情况

首先,乡村人才在类型划分上渐趋成熟。梳理发现,有关乡村人才的划分,大多是研究者根据自身知识和阅历而提出的分类方案,以列举或者归纳概括的方式进行。一是产业型人才。他们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和先进技术,可以对农民进行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培训指导。二是生态型人才,其主要工作是环境治理和乡村景观规划,以实现环境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三是传播型人才,涉及乡村文化宣传和建设,塑造乡村知名度,实现“文化铸村”目标。四是治理型人才,主要针对具体乡村事宜的管理。五是保障型人才,主攻教育研究和医疗卫生等行业,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教育教学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在乡村建设中重视人才政策倾斜。如江西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帮扶机制的落实,该地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让乡村人才在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工作提醒、调度督办等方面指导企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大力支持。此外,推行人才引进绿卡、鼓励资助优秀大学生返乡等,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倾斜,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落地乡村,发光发热。

最后,持续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与发展。一方面,“村里人”对乡村人才认识有所转变。农民可以成为一个职业,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其职业身份自信便会树立起来,从而在农业生产、产业发展、乡村规划上积极参与、力争上游。另一方面,“村外人”的转变,这类人可分为“来城人”和“城中人”。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这两类人会意识到乡村的向上发展空间,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乡村振兴与乡村人才培育的互动分析

1.2.1 乡村特色建设为乡村人才壮大提供社会环境

乡村建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明确乡村的优势与劣势,找准定位,加强农业品牌打造,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注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以及品牌的保护,引导建设“土字号”“乡字号”的乡村品牌,让区域特色越发突出,推动乡村竞争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利用人们乡土情结这种特殊的“空间黏性”,吸引人才主动返乡。

1.2.2 乡村人才建设为产业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乡村人才建设尤其是乡村产业型人才和保障型人才的建设,为乡村产业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易于成为组织发展的领头人,引领乡村建设[13]。乡村人才掌握实用技能和高效经营方式,有研究经验,具有很强的引领和带头作用,能够解决村民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想干干不好,想干干不了”的难题。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袁家村,采用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利用“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使当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乡村人才发挥自身优势,依据乡村本身特色,不断培养壮大乡村产业,使其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1.2.3 农民主体性增强推动乡村善治实现

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人士和治理型人才的带头与引领。尤其是乡村基层干部,对外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熟知有关三农的新举措;对内需要了解村民需求,转达有关政策和安排,帮助村民树立信心、摆正位置。同时引入保障型人才,指导农民有效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民的产业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乡村自信,调动积极性,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希望。此外,将更多周转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和发展当中,以投资的形式带动乡村经济建设,增强乡村品牌打造能力,实现个人经济飞跃。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的实践困境

2.1 顶层设计偏差,人才定位不明

顶层设计是其他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和行动依据。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乡村发展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参与。然而实践中人才定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些人才存在包含和交叉的情况,由于没有明确指向,不利于实际操作,乡村建设便无从谈起。因此乡村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关系到人才培育方向,而人才培育又影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2.2 聚合能力弱,乡村人才回流难

乡村自身各方面发展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加之乡村大多没有建立特色经济产业,没有乡村“名片”,较城市而言缺乏吸引力。没有吸引人才回流的优势,乡村人才趋于向外流动,缺乏年轻劳动力。加之乡村干部流动性不高,长期处于乡村内部交流,积极性、主动性与凝聚力会有所降低,懒政惰政现象凸显。此外,在乡村工作的人才中,不乏观念出现偏差之人,把基层工作当作是“人生跳板”,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来乡人才队伍容易出现断层。

2.3 带动能力弱,乡村人才规模持续下降

乡村发展定位不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在人才充分流动、带动各行业发展上处于下风。乡村人才安于现状,水平技能与现代乡村发展需要的匹配度不高,斗志与激情还有待挖掘。现今乡村人口质量和存量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22 790、21 919、21 496、20 944、20 258万人;同样这几年乡村就业人员也在持续减少,由2014年37 943万人到2018年34 167万人,减少约3 800万人。乡村现存劳动力流失,人才外流,使得乡村建设发展进一步处于劣势。

2.4 辐射效应弱,人才培育模式不健全

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全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得乡村人才队伍缺乏辐射作用,无法带动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利于优势资源整合。培育模式上有诸多问题,本土人才由于身份条件无法纳入乡村人才选用范围,降低了本土人才工作热情;基层政府受资金约束,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缩减,使乡村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加之培养方式无法本地化,所学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需要不对口,出现人才返乡有心无力、无法作为等现象。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的培育路径

3.1 选人合理

人才的选用上,要广纳人才,不局限于某一类人才,从根本上夯实、调整和优化乡村人才选用。

一是给予必要政策支持。人才选用上,应不拘一格,采取多种形式选择可用的人才,有用即是有效。鼓励乡村能人返乡任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返乡帮扶机制。对乡村人才进行走访,创业人才进行政策倾斜,为返乡人才提供专业化的产业对接服务。此外,定期对乡村人才进行考评,动态选出切实对乡村发展有用的人才。

二是加强监督力度。乡村治理是公权力的运作[14]。乡村人才选用活动在“阳光”下进行,以透明、公开、公平的方式增强民众信任感。一方面,当地监管部门成立监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核查乡村在人才选用方面程序是否规范合理、是否存在因人设岗等问题。另一方面,构建政府服务平台,畅通网络媒体渠道,加大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保证人才选用合理、公平。

3.2 育人有方

在人才培育上,要培育好本土人才,同时对外来人才进行指导,从而为乡村建设打下人才基础。

一是树立优秀人才标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平台上开展各类乡村人才评比活动。二是注重优势资源整合。坚持把教育培养当作是对人才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发挥科研院校的优势,打造创新基地、孵化园、产业园等来营造知名度,培养乡村需要的各类人才。

3.3 留人有用

让留下的人才皆是真正办好事、办实事、能办事的人,让乡村人才充分发挥领域专长。

一是培育乡村建设人才。生态环境上,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在乡村建设中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让美丽乡村成为现实。要杜绝乡村建设人才来乡镀金的念头,将“等”“靠”“要”思想扼杀在摇篮里,留住真正在乡村脚踏实地工作的人才。

二是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是带领乡村腾飞发展的关键,要熟悉农业,热爱农业。农业科技人才在发挥“领头雁”作用时注意方式方法,工作要落到实处,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积极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牢记肩上责任。

3.4 用人有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乡村人才需要有依据选拔、任用、晋升和辞退,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才任用氛围。

一是完善用人制度。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对不同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以乡村特色品牌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的方式,有所侧重,加强各领域人才的流动;推行完善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责任;建立合理的劝退制度,对于在三农工作中体现不出相应价值的人员进行优化,以保证人尽其用。

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数据库。树立数据思维观念,提升人才选用效率,提高人才与职位的匹配度,促进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建立完善各级乡村人才数据库,对乡村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对各类人才和乡村发展、需求情况进行匹配,推动当地政府从任性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模糊粗犷管理方式,迈向实事求是、数据驱动、科学精准的治理方式。

4 小结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与核心,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育,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未来。现实实践中代表性案例不多,有待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