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芹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虽然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有很大好转,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都大幅降低,但生产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2020年度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洪涝灾害偏重,地质灾害、台风、风雹、干旱、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经核定,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589.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0万间房屋倒塌,176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 957.7千公顷,其中绝收2 70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 701.5亿元[1]。事故发生后为了尽快抢救遇险人员,防止发生更严重的次生灾害,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需要抢险救援人员立即出动进行抢险救援任务[2],但救援人员面对的是非常危险的事故现场,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所面对的是最惨烈、最血腥、最恐惧的场面,甚至是血淋淋的受害者,惨烈的现场会对抢险救援人员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使他们出现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影响其后续为抢险救援工作继续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如果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会对救援人员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救援效率,甚至造成救援人员的自杀,导致高技能、高素质的救援人才的流失,对国家和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要关注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救援人员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定义及表现,形成对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一套有效、可行的心理干预体系,在救援人员不得不面对惨烈的事故现场后能够通过专业的心理救援体系及方法进行自我干预,自我调节,使其摆脱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其造成的影响,使救援人员能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在事故或灾害发生后能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幸存者,提高救活率。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是由于经历、目击或面临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场景,导致心理创伤后延迟出现和较为持久的心理生理障碍,也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3](PTSD Symptoms),是影响心身健康的最严重疾患。目前,国外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助与干预研究较早、较多,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唐云翔等[4]针对灾害所致应激障碍的特点,对受灾者及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治管理进行了研究。冯正直等[5]结合前人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救援人员任务后的生理心理干预模式。许悦[6]探讨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救援的相关问题。李君等[7]研究了关于灾难心理救援的管理。葛永吉[8]以福州市民间救援队为例,探讨了民间应急救援人员灾后心理创伤恢复干预机制。陈伟平[9]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心理训练方法。张天罡等[10]提出救援人员在夯实专业救援技能之外,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照顾技能,加强锻炼健康心理。刘本帅等[11]探析了救援灾害心理评价指标体系。李昌俊等[12]研究了影响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主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干预策略。通过对心理应激障碍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对地震中的救援人员、消防救援人员及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多,但对专业的救援人员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而且研究心理应激障碍的很少。因此,本文拟对救援人员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的表现、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灾害相关的场面;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曾经的灾害事件,屡次因噩梦而惊醒等。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活动;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反复回想灾难事件,寝食不安,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
此心理应激障碍症状一般会在创伤发生后的1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出现,持续6~8周,少数案例可持续数年或延续终生。如果未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会对救援人员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有些严重心理应激障碍的救援人员自杀。因此,必须重视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应激障碍的筛查与干预。
建立较为严格的入职筛查机制,提高救援人员录取考核测试中心理测试所占的比重,选拔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性格开朗,遇事不钻牛角尖的人员进入救援队伍。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学历越高的救援人员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的概率越小,因其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丰富的知识,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突发事件,因此,将选拔招录救援人员的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以上,并且对救援技术专业及消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所学的课程中增加心理学课程,对工作年限长、年龄达到50岁以上的救援人员可酌情调离一线战斗岗位。
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加强提高消防救援人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逆力的训练,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使救援人员提前了解在救援现场可能遇到的一些惨烈、血腥的场面,建立其心理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防止在现场第1次面对血腥、惨烈的场面对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为了使救援人员在事故及灾害现场能高效率地进行救援就必须保证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障碍重在预防,要建立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预警与干预机制,在平时的训练中及时发现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心理应激障碍的苗头,及时进行疏导干预,将心理应激障碍的倾向扼杀在萌芽状态。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传授心理自助放松和疏导技术,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因调查研究发现,平时训练中经常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自助放松和疏导技术,在救援人员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干预者在救援任务结束后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的概率明显降低。因此,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救援结束后都要重视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理疏导,防止出现心理应激障碍,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应激障碍的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干预也可以有效减轻症状,使其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执行重大任务前,要进行针对性强的心理训练,加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耐受力训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测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重大任务使救援人员面临的风险更大,可能面临的灾害现场更加惨烈,对救援人员会造成更大的冲击和刺激,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的概率越大。因此,在执行重大任务前,要在平时心理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心理训练,增强救援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预测在救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灾害及场面对救援人员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救援队的职责和军队的职责是类似的,虽然只是在进行抢险救援任务时才体现其重要作用,但没有平时严格的训练及高超的救援技术,救援人员在抢险救援的战斗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救援任务,甚至会造成自身受伤或者牺牲,因此,救援人员经过辛苦的日常训练,练就了过硬的救援技术与技能,他们是事故或灾害发生后人民的依靠,必须保护好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预防其在救援现场受到的心理应激障碍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技能,造成救援人员人才的流失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从救援人员人才培养开始就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另外,要把好救援人员入职关口,挑选一些心理素质好的人员进入救援队伍,在日常训练及参加重大救援任务前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救援结束后应密切关注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对可能出现心理应激障碍的人员及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