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紫歆 杨海明 严敏 杨永磊
随着肉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于肉鸭饲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技术成为高效肉鸭养殖的关键。中国作为肉鸭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FAO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肉鸭出栏量约占全球的74.3%,且2020年我国商品肉鸭出栏量高达46.83亿只(王继文等,2019)。
肉鸭养殖中,种鸭的繁殖技术十分重要,将优良性状遗传到后代中,必须注重肉种鸭的饲养管理。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高效发挥肉种鸭生产潜力,可获得大量优质的种蛋和雏鸭,从而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本文主要对肉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介绍,通过分析肉种鸭的饲养方式、饲料与营养、舍内环境控制及管理要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肉种鸭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肉鸭品种以北京鸭最为著名,其具有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好、繁殖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英国樱桃谷肉鸭配套系是以我国北京鸭和本国埃里斯伯里鸭为亲本,优化繁育后所得。上世纪80年代,樱桃谷鸭进入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国内大型肉鸭生产的主导品种。澳大利亚引入我国北京鸭并选育培养成大型肉鸭配套系———狄高鸭,1987年广东省南海县种鸭场引进狄高鸭父母代,生产的商品代鸭反映良好。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养殖的优良肉鸭品种还有瘤头鸭、奥白星鸭、天府肉鸭等。
肉种鸭存在多种饲养方式,主要有放牧饲养、全舍饲和半舍饲。放牧饲养是我国传统的肉种鸭饲养方式,包括池塘放养、果园放养、农田放养等方式,具有节约饲料、节省人力、投资成本低等优势,但易发生传染病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肉种鸭饲养多采用半舍饲和全舍饲。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半舍饲的肉种鸭可获得更好的福利条件,但全舍饲的肉种鸭有更好的生长性能(STAREVIM等,2021)。
舍饲主要有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当前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地面平养,但该饲养方式存在疾病防控难、养殖风险大的隐患。而网上平养虽能避免鸭与粪便的直接接触,减少疾病发生,但前期投入较大。因此一些养殖户采用地网结合饲养,这不仅减少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提高肉种鸭的健康水平(席磊等,2015;包强等,2019)。
肉鸭的饲养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育雏期(0-4周)、育成期(5-18周)、预产期(19-22周)和产蛋期(23-66周)。饲粮在配制时应满足其各阶段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的营养需要。
能量水平和蛋白含量作为肉鸭饲粮配置时的主要参考指标,对高效饲养肉鸭起到关键作用。Fan(2018)等研究设置不同能量水平对2-6周龄北京鸭的生产性能和胴体质量的影响时发现,能量水平从10.87MJ/kg增加到12.97MJ/kg能显著增加肉鸭体重、降低料重比,但会增加腹脂重量从而影响胴体品质。同时通过分析得出:当饲粮中粗蛋白水平为18%时,代谢能推荐量为12.55MJ/kg。Xie(2010)等研究发现当0-3周龄北京鸭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63MJ/kg时,饲料转化效率最佳(试验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0.5%)。王生雨(2012)等对29-47周龄的樱桃谷种鸭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饲粮代谢能水平在11.08~11.29MJ/kg范围内产蛋性能较好。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种蛋合格率和受精率显著降低,种鸭死淘率显著上升。
饲料中蛋白质的充分供应是满足肉鸭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美国NRC饲养标准建议肉鸭育雏期和育成期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2%和16%,而Zeng(2015)等发现育成鸭蛋白质水平为19%时,可获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胴体特征。
饲粮中要添加满足肉鸭所需求的蛋白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肉鸭对于氨基酸的需求。蛋氨酸作为肉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是赖氨酸和苏氨酸。有研究表明,当肉种鸭饲粮中蛋氨酸的添加量为0.42%时产蛋率最高,添加量为0.46%时平均蛋重最大(吕明斌等,2012)。此外,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北京雏鸭的蛋氨酸需求量有影响。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54MJ/kg和12.52MJ/kg时,北京鸭雏鸭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0.362%和0.468%(WUY等,2021)。夏季应激条件下,提高饲粮中蛋氨酸水平还有助于改善肉种鸭机体的氧化状态。赖氨酸是鸭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肉雏鸭的赖氨酸需求范围为0.98%~1.10%(BONSA等,2002;WANGYS等,2006)。苏氨酸是鸭的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已被证明对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HORNNL等,2010)。
肉鸭育雏期和育成期钙需要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添加量一般控制在0.8%~1.5%。在预产期通常饲喂钙浓度中等(约1.8%~2.0%)的日粮,以帮助种鸭过渡到产蛋期的高钙饲粮,提高产蛋率。由于钙和磷的不平衡会导致鸭子跛行和其他骨骼健康问题,因此在开产前,日粮钙磷比应保持在2∶1左右。与商品肉鸭相比,肉种鸭在产蛋期的蛋白质和代谢能通常较低,但钙含量较高,可达3.0%~3.75%,以保证种鸭产蛋率、蛋壳的形成和骨骼系统的完整性(CHENX等,2021)。
维生素作为肉鸭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对肉鸭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目前关于维生素在肉种鸭中的研究多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为主。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的作用。张昌莲(2015)等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下饲粮中添加300mg/kg的维生素C可提高肉种鸭的产蛋量。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可提高种鸭的生产和繁殖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力,缓解应激反应等。燕磊(2014)等发现饲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100mg/kg)可提高肉种鸭的产蛋率。硒和维生素E具有协同作用;饲粮中添加0.250mg/kg硒及100~200mg/kg维生素E时樱桃谷种鸭产蛋性能较佳。
家禽对维生素的需求可分为缺乏、次优化、适宜和满足特殊需求四个层次。目前家禽对维生素的研究已从如何预防缺乏症到高水平维生素的额外添加效应。饲粮中添加高水平维生素能改善种鸭机体抗氧化状态(HANGL等,2019),同时提高种蛋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沉积量(任周正,2017)。
为了保证肉种鸭达到最佳生长和繁殖状态,饲料与营养无疑是关键部分。肉种鸭的营养需求通常因品种、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除了营养特性外,还应考虑许多其他因素,例如饲料安全。在饲养肉种鸭时,确保饲料的安全至关重要。肉鸭饲料中不应含有抗球虫药物,其对肉鸭有毒害作用。与鸡相比,肉鸭在干净环境下不易被球虫感染。
肉种鸭常用饲料原料包括玉米、麸皮、米糠、小麦和豆粕等,这些饲料通常会因储存不当而产生各种霉菌毒素。肉种鸭对黄曲霉毒素极其敏感,其会显著损害种鸭的生产性能、肝功能和免疫能力(CHENX等,2021)。饲喂低蛋白浓度的饲粮会加剧霉菌毒素的负面影响(CHENX等,2014)。为了缓解霉菌毒素对肉种鸭机体的损伤,通常会添加适量饲料添加剂,例如姜黄素等植物提取物(杨琳等,2020)。
雏鸭刚出壳后因羽毛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容易着凉生病甚至死亡,所以需要格外注重保温。肉鸭育雏期入舍温度应控制在33~35℃,以后每周降低3℃,直到保持在18~22℃为止。原则上舍内温度差控制在3℃为宜,整个过程应避免温度忽高忽低。随着肉鸭的生长,羽毛逐渐覆盖完全,体形增大,皮下脂肪变厚,致使肉种鸭对热应激非常敏感。已有研究证实,肉种鸭的最适温度在10~15℃。当温度高于25℃时,鸭会出现急速喘气的现象。当温度高于32℃时,就易产生热应激反应导致死亡(赵云焕等,2002)。因此在夏季高温时期应在饲粮中添加一些抗热应激的饲料添加剂,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等,或是安装一些降温设施,比如在运动场搭建蔽荫伞、安装湿帘与纵向通风设备以及安装喷淋设备等。同时温度过低对肉种鸭的繁殖性能也有不利影响。当鸭舍温度低于5℃,后备种鸭即使达到开产日龄也不会按时开产(黄炎坤等,2003)。
湿度对于维持肉种鸭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育雏期前几天相对湿度可以保持在65%~70%,以后逐渐降低至50%~55%。鸭子有戏水和洁身的生物学习性,加之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很容易使舍内潮湿,进而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诱发霉菌病。但是如果鸭舍干燥、尘土飞扬,则会激发大肠杆菌病和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潮湿季节,则要及时增添足量干爽的吸水性垫料,保持舍内垫料干燥卫生,在旱季可以通过喷雾增湿。
通风不仅可以降温排湿,而且可以排除过量有害气体,保持鸭舍内空气清新。雏鸭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群体大,密度高,随着日龄的增长,鸭舍内二氧化碳以及鸭粪腐败产生的氨和硫化氢有害气体增加。因此一周后,根据天气状况适时通风,无论是通过机械通风还是自然通风,都应避免“贼风”。
肉鸭每天至少需要14小时的光照,以维持性腺活动(BENOITJ等,1950)。光照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肉鸭生产上应用广泛。合理的光照制度对肉种鸭的生长、性成熟和产蛋等方面非常重要。光照一般包括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光色三个方面。
4.2.1 光色
光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7种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按波长长度依次表现为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光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来调节性腺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不同波长的光穿透力不同,长波长对颅内下丘脑的作用效率高于短波长。这是由于长波长的光含有较多的能量,可以穿透颅骨和脑组织,易刺激下丘脑光感受器,而短波长的光需要结合较高强度的光照去刺激。因此,长波长的光例如红光在提高禽类繁殖性能方面优于短波长的光(王怀禹,2009)。在育成期,红光会降低肉鸭活动,但并没有提高肉鸭生长速度(CAMPBELLCL等,2015)。白色光照会提高肉种鸭血浆中的丙二醇的含量,绿光会降低肉种鸭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不利于肉种鸭的抗氧化机能(辛海瑞,2016)。虽然在蓝光饲养下的肉鸭脂肪沉积较少,但盲肠健康状况不良,抗氧化机能降低(HUADK等,2020)。目前的研究表明,白光相对其他单色光而言应该是肉鸭养殖的最佳选择。
4.2.2 光照周期
光照周期是控制家禽昼夜节律的关键环境因素,如今可通过人工控制运用于家禽养殖中,为生长和生产提供理想条件。此外,光照周期可以影响家禽采食和消化的代谢过程,并有助于其休息和促进组织再生。很多研究已经确定了光照周期对肉鸡生长、免疫反应和应激等方面影响。然而,关于光照周期对肉鸭的影响的研究相对有限。目前肉鸭养殖多采用16L∶8D(L:光照时间,D:黑暗时间)光照周期方案,对此一些研究者提出质疑。House(2021)等研究发现,与16L∶8D光照周期相比,20L∶4D光照周期下饲养的北京鸭拥有更高的饲料转换率,以及具有更有效的营养代谢功能和更强的免疫功能。这与辛海瑞(2016)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将北京鸭分为五个试验组,分别采用3L∶1D间歇光照、渐增光照、16L∶8D短时光照、渐减光照、24L∶0D连续光照。研究结果显示,16L∶8D短时光照下北京鸭采食量和体增重下降,机体抗氧化功能降低。
4.2.3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家禽体内的激素水平,适宜的光照强度可以使家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当光照强度不足时,会影响家禽采食,降低代谢强度和生产力;当光照过强,则会引起家禽神经兴奋,增加活动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同时有效利用光照强度能控制家禽的性成熟,为家禽的养殖提供便利。关于光照强度对肉鸭影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辛海瑞(2016)等对北京鸭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5lx的光照强度,对胴体品质有促进作用;弱光照有利于维持肉色鲜红和鲜亮;强光照有利于增强肉鸭的抗氧化性。
关于肉种鸭产蛋期是否需要采用限制饲喂,部分研究者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肉种鸭产蛋高峰期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满足其营养需要,也有人提议产蛋期进行限制饲喂,以控制体重,提高生产性能。对此王生雨(2012)等将40周龄的肉种鸭分为四组进行限饲,每日饲喂量分别为225g(对照组)、210g、195g、180g。结果表明当日喂料量为210g时,肉种鸭的体增重均显著下降,产蛋率略有上升,蛋重略有下降;当日饲喂料量为195和180g时,肉种鸭体增重、产蛋率和蛋重均显著下降。日饲喂料量对种鸭死淘率及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孵化率等孵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肉种鸭产蛋期适当地限制喂料量可控制体增重、提高产蛋量,过度地限饲会影响产蛋期的生产性能。
肉种鸭群中公母配比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因素之一。当公母配比过大时,公鸭负担变重,从而削弱精子活力,降低精液品质,致使配种力降低。当公母配比过小时,公鸭会因争夺配偶引起打斗,不仅会造成鸭群应激,而且会影响配种效果。王生雨(2012)等对24-65周龄的樱桃谷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公母配比在1∶5时,种鸭产蛋率、种蛋合格率及42周龄种蛋受精率显著提高。
饲养密度一直是家禽养殖的关注点之一,饲养密度的高低会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Xie(2014)等研究发现,饲养密度过高会显著降低北京鸭雏鸭和育肥鸭的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高密度饲养还会增加肉种鸭的死淘率。因为此时通风效果变差,导致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增多、细菌滋生,从而引起肉种鸭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会增加肉鸭应激反应以及啄癖的发生。关于肉种鸭饲养密度的研究相对较少。Park(2018)等研究发现,夏季高温环境下的肉鸭饲养密度为6只/m2时,肉鸭健康水平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显著提高。王雨生(2010)等对旱养状态下25-45周龄樱桃谷肉种鸭进行研究,发现饲养密度在2~5只/m2时,肉种鸭存活率、产蛋率、种蛋合格率以及种蛋受精率均显著高于6只/m2,且4只/m2时最经济。
强制换羽指当肉种鸭产蛋率急剧下降后人为地给其施加一些应激因素,使其产蛋停止、羽毛脱落从而更换新羽。强制换羽后的肉种鸭可以充分发挥其全部生产潜能,延长利用年限,提高经济效益(刘劲松,2002;张梅芳等,2007)。一般在肉种鸭第一个产蛋年结束或产蛋率低于60%以后,根据市场变化或生产需要实施强制换羽(侯水生,2009)。
肉种鸭进行强制换羽应把握好3个方面:至少在3周内完成主翼羽的脱落,死亡率不超过3%,失重率控制在15%~16%范围内且一致性在±3%以内。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强制换羽时间的确定。周友明(2003)等对樱桃谷种鸭实施强制换羽的周龄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66周龄,种鸭在60周龄进行强制换羽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肉种鸭在强制换羽恢复期,需要格外注意饲料选择,如果直接饲喂产蛋高峰期饲料会诱发痛风病(秦四海等,2002)。
国内外大多以肉鸭为对象进行相关研究,很少涉及种鸭。随着我国水禽产业的发展,对种鸭的关注逐渐加深。目前在种鸭饲养管理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系统开展:
①肉鸭品种资源较多,加上近些年也杂交培育出了大量新品种,因此在种鸭营养需要量研究方面需进一步细化不同品种及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量,做到营养物质精准供应。对于肉种鸭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研究较为单一,比如维生素对肉种鸭的影响,以单一维生素营养研究居多,对维生素组合研究较少。同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营养素间的相互作用。
②舍内环境控制是影响种鸭生产与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光照最为复杂。关于光照对肉种鸭影响的研究不够系统,往往只着眼于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光色、光源类型中的一种或两种因素,未考虑到多因素之间的交叉作用。
③限制饲养对提高肉种鸭生产性能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但需关注不同的限饲强度、限饲开始时间、限饲持续时间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