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航诚
“青年强,则国家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党的二十大从战略高度定位青年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格局中的结构方位和使命任务,清晰标识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新航标。
为了让党的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进年轻人视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首批入选的理论节目之一——云南卫视《自信中国说》尝试把镜头对准二十多岁的“Z世代”,开启青年思想理论节目新探索。
立于新征程开拔之际,年轻人如何在宏伟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节目组以理论的经纬去编织徐徐展开的新时代画卷,在交汇点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便是“国之大者”。2022年的夏天,节目组向着“国之大者”出发,以清晰的坐标定位那些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年轻人,记录他们的热血志向、无畏前行,以及对理论的鲜活理解,并将其汇成《自信中国说》的青年思想理论节目《二十·说》。
置身事内展现国之大者
每期节目开头,《二十·说》都以“这一次的出发,我们去往……”开启以“国之大者”为坐标的旅程。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这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热词,都在节目选题覆盖之列。热点理论解读屡见不鲜,怎样才能让这些理论在年轻人中间热起来?《二十·说》选择了平视的角度,置身事内,真切观察。
粮食安全话题,节目聚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生如何进行大豆育種工作,带领观众感受种子科研的漫长之路,理解粮食安全需要超前部署;共同富裕话题,节目组和95后电缆工近距离观察“西电东送”架设的电网如何改变地方百姓生活,彰显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穿山过水的决心;制度自信话题,节目走进重庆山火时千里驰援的森林消防中队,跟随00后森林消防战士了解“一呼百应”背后的科学保障……
如果说宏观的、俯视的理论阐释方式如同航拍画面:站位高、视线远、信息高度凝练;那么当阐释视角切换为平视,理论内容便呈现另一幅图景:《二十·说》镜头里的年轻人,用他们的见闻、感受、知识等充分展开理论探讨。年轻人对理论的学习不再是“理论对理论”“概念对概念”,而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多维度立体观察。
拓展理论宣传的边界
《二十·说》选题的诞生方式,就像是在党的科学理论体系蓝图上画上关于年轻人兴趣的辅助线,理论节目传播的“有意义”与年轻人想看的“有意思”在交点上达成统一。
这些选题往往在第一时间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里为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写代码的年轻人,会如何阐释科技强国、自主创新?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乡村创业的6位学霸,会如何描述乡村振兴的未来?除了年轻人热议的话题,年轻的榜样也加盟节目:百万粉丝的90后拍星星女孩安久讲述仰望星空的故事;千万流量的“上戏416女团”展示其追逐文化自信的奋斗点滴……依托这样的方式,《二十·说》已进入逾300万年轻人的视频播放列表。
随着节目推进,《二十·说》让理论宣传与越来越多领域的内容产生交集,进入越来越多兴趣圈层,并借由传播技术找到精确的受众。理论学习的过程与年轻人拓宽知识边界的需求融合,理论宣传在年轻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随之柔化。
以思想共鸣让理论入心
年轻人对于理论宣讲中单向的观点输出十分“警觉”,青年思想理论节目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弹幕和评论区的负面解读,背上“说教”的标签。因此,《二十·说》选择“公路片”的打开方式,节目组与观众保持未知视角,共同在节目中寻找答案。
节目中,理论内容的出现高度契合故事进展,以记者感悟的方式呈现,严格避免“政令传达”式的直接陈述。《二十·说》的记者几乎都是95后,他们走入镜头,第一时间分享真实体验。在粮食安全的故事里,当记者与一群00后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试验田里进行大豆杂交试验时,“希望田里的豆子长得快一点,青春走得慢一点”的心声自然流露。《二十·说》将理论宣传中的面对面说理,变成了与观众肩并肩同行。
遵循“向着国之大者出发”的设定,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偶遇”奋斗中的年轻人。不需要卓越的事迹,年轻人在镜头中分享自己日常所做的事,青春榜样呈现出更多奋斗的底色,而非成功的光环。越丰富的青春样貌,越能让年轻人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榜样。观众与故事的主角是平视关系,《二十·说》收获了更多共鸣和互勉——这份共鸣为理论的“润物细无声”创造了可能。
用理想信念凝聚青春合力
围绕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宣传主题,云南卫视依托《自信中国说》理论栏目,提前谋划、精心统筹,认真梳理重大理论话题,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完成了《二十·说》第一批节目拍摄。节目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开播,获得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持续的指导与支持。节目从策划阶段就与云南共青团合作,通过青年榜样筛选、传播渠道共享,合力破圈青年群体。
《二十·说》走近“Z世代”,为他们搭建自信喊出“强国有我”青春誓词的舞台。当越来越多的坚定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必将通过这一届年轻人的踔厉奋发而实现!
(作者系云南卫视视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