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采写;思维转变
新技术以及新理念的迭代,让传统媒体的发展陷入“窘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逐渐替代传统媒体时期的报纸、电视成为了人们全新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曾经在客厅听收音机、在通勤路上读报的情形似乎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在任何時间、任何场所都使用手机去浏览内容。那么这种转变,就要求各行各业必须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便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秉持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延伸至传媒业也同理。
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
虽然当下全媒体发展的风头正盛,但传统媒体由于历经了数十年的实践,早已在业内积累下了不俗的口碑以及影响力,因此“传统媒体将会消亡”的言论是错误的,也是不实的。比如在2022年新华社就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发布的新闻内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0号指挥邓小军在发射前告诉记者,一会儿发出‘点火,起飞’的口令时,我一定要放声去喊!因为这不是代表我个人喊的,而是代表每一位航天人和每一位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喊的。进舱前,陈冬向左臂的国旗竖起大拇指。刘洋面向镜头,向亲人和祖国,挥手,敬礼,比心!家国此刻共梦圆。火箭从酒泉腾空而起,梦想向着星辰大海奔赴而去”。以及光明日报相关的新闻内容“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特殊,可以形容为是一次圆梦之旅。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通过这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极大地夯实了我们的中华民族自信心,让世界范围内都看到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本身的权威性之高、影响力之深、公信力之强、传播力之广是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那么为了帮助传统主流媒体的“四力”推进再上新台阶,就需要加强在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
具体来看,当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发布时,人们对于内容的讨论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接触到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和内涵,仅有小部分人能够知晓并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意义。同时这一小部分人也是占据着大量资源的存在,比如事发当事人、相关工作人员、调查人员等等。而这样的资源不对等,长期下去就会出现两类人群,一类是单纯地只想知道这件事,而另一类是想将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这是由于个人对于传播思维以及传播理解的不同所致,但最关键的还是由于全媒体时代思维模式的转变所致。因此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只有把持好这两个关键点,并且明白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思维是多样化的,如此方能够完成好对采编工作的推进。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曾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即认为对每个时代造成深远影响的,并非这个时代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内容所搭载的技术。比如古时一位在山西务农的农民,对于信息的接收只局限于官方公告,或是邻里之间的人际传播,从而完成对工作和生活的调整,因此对于生产及生活的思维也相对固化。反观当下在山西务农的农民,因为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能够通过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完成对信息的接收,甚至能够利用全媒体技术完成对自家产品的跨省、跨国销售,在转变生活以及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思维的转变。因此同样的身份,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所产生的思维理念也是不同的,并且这种思维理念的转变,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子就是信息洪流和媒体融合。
信息洪流下的横向思维
全媒体时代接收信息与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区别,还是来自于时空界限的区别,能够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对信息内容的接收,但这样的区别特征也会导致相应的问题延伸而出,那便是信息洪流的出现。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只要打开手机轻轻一点,便可以瞬间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内容,如同触碰了水坝闸门的开关一般,信息如洪流般奔涌而出,而不是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对于信息的获取仅局限于几个版面上。这种由信息流量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化形态,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浏览思维。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信息体量大便要求了信息浏览的速度要快,特别是人们的浏览方式也日趋“快餐化”,热衷且执着于追逐新鲜事物,并且对于事物的看待观念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想要刨根问底,有的人却过目即忘,也由此导致了网络热点话题的迭代速度十分之快,人们也因此戏谑“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那么从全媒体时代的“全”来看,声音、图像、视频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似乎能够让受众更直观地接触到事件真相,但这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还提出过另外一个针对媒介发展的观点,“媒介即延伸”,即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并非偶然的,而是对人体感官的拓展,比如作为文字符号载体的报刊就是对视觉感官的延伸,能够让人们从视觉出发完成对信息的接收;而广播是对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综合了听觉、视觉这两个部分的感官所构成的集合体。而如今全媒体平台的出现,让受众的综合感官体验“再上新阶”,从多维度实现了对感官的放大。因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展望,如果当VR、AR、MR等技术能够充分应用至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时,不仅会更加增强感官体验,同时还会加剧信息流的扩增,让受众能够从更多角度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同时这也是媒体采写思维转变所需聚焦的点。
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写
全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采写必须做出转变,而这个转变的关键还是在于思维的转变。具体来看,首先新闻采写必须要更新思维理念,以便更好地迎合全媒体时代受众所需,而全媒体时代的受众,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继而对于信息的接收都普遍倾向于“快餐化”,但这不代表着所有的受众都满足于接收浅显的内容,所以,当下传统媒体仍然有其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传统媒体的内容比起全媒体来说更为深刻。那么面对着两类需求不同的受众,传统媒体在信息流以及信息体量方面已完全无法同全媒体比肩,因此要想在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还能够牢牢把握主动权,获取核心竞争力,就要在内容方面进行深耕。那么除去一些主打垂直领域的专业化媒体,其他诸多综合类的新闻媒体也都开设了属于自身的全媒体宣发“阵地”,并将内容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改良平移,以顺应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比如新京报、南方日报等等。其次对于像纸媒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虽然在时效性方面大大不如全媒体,但却具备了收藏性的价值,能够方便特定的受众进行收藏。以及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虽广,但却并未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些地铁、飞机、高铁等交通设施还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配备无线网络,那么在此时报纸媒体仍然是路途中作为“消遣”的首选。可以说,传统媒体本身所具备的核心优势使得受众不至于沉溺于肤浅信息所编织的“信息茧房”中。总的来说,在新闻采写方面,不管是全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积极搭乘现代化技术“快车”,利用现代化技术的交互手段,完成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同时即便是面对全媒体时代对时效性的热切追求,也不能就此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性。这就要求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方面要积极转换思维,迎合受众的需求,以及要秉持好自身的新闻责任意识,坚守新闻底线,敢于对事实“打破砂锅问到底”,成为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矛盾敢于勇于斗争,面对职责敢于勇于承担,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挺身而出的正能量新闻人,继而为我们的人民群众带来一大批有温度、有质量、有内涵的新闻作品。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的发展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有可能阻碍传统媒体采写发展的并不是技术、渠道的阻碍,而是基于思维层面的“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的老新闻人来说,在多年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平面以及固化的思维,所采写的内容很容易与当下时代发展相脱节。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各媒体就必须要组织采编人员,去认真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与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贯彻至整个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秉持好这种理念,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维度,能够加速新闻采写的模式转换。
树立新闻产品思维,由新闻全要素向精准采写、精准推送转变
有别于传统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搭载平台多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这就极大地扩充了受众数量。因此,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记者,就必须要秉持好用户理念,树立起全新的新闻传播观,不断地对新闻素材做精细化采集,摸清受众需求,从而实现对内容的精准投放。比如2021年初,廣州日报全面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全媒体大型报道,从“总书记@的共产党员”“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总书记走过的红色史迹”“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四个维度布局谋篇,推出四大序列40篇深度报道和视频、海报、H5等融媒体产品,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其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让受众能够积极拥抱本该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从而打通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又比如广东省佛山市高明融媒体中心,在2020年创作多条战疫爆款视频,如高明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初期,仅36小时播放量近100万。这些都是运用全媒体思维,精准采写、精准推送的成果。
树立运用新技术手段思维,由平面向立体化转变
2022年,广东两会召开期间,省内各区媒体纷纷发力,借助全媒体新技术将内容打造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比如南方网充分发挥“新闻+政务服务”优势,组成30多人的专业融媒体报道团队,紧扣代表和委员履职工作成效,与省人大、省政协、省高院、省检察院等单位联合策划推出现场直播、一图读懂、微纪录片、代表委员通道H5、“数”说海报等融媒体作品近50个,对各单位的工作报告进行权威、全面、深入、通俗的解读。又比如广东广播电视台还搭建全矩阵融媒平台,打造原创优质两会内容,推出《我向两会说愿望》H5、《两会零距离Vlog》《两会3D全景动画》等融媒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聚合传播。这种种的创新做法,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时期对两会报道的严肃化、刻板化现象,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从普通化创作向精品化、高质量转变
伴随着全媒体发展的不断推进,传媒业的竞争由过去的“以量取胜”,演变至了当下的“精品化竞赛”。那么为秉持好自身核心竞争力,备媒体纷纷开始加强对内容的高质量、精品化打造。比如广东卫视为聚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策划创作了从乡村振兴见证人视角出发的公益宣传片《我的扶贫日记vlog》,并投放至全媒体平台上,制作团队耗时—个月精心采写了拍摄脚本和方案,反复遴选拍摄角色,组织外景拍摄,充分运用航拍等技术手段,在后期剪辑、包装制作中使用4K宽色域、高动态、高分辨率和高帧率技术,保证了成片的高标准。《我的扶贫日记vlog》重点突出美丽乡村今昔对比和人物群像变化,充分呈现挟贫人、见证人坚持乐观的态度与村民温情生活故事间的碰撞效果,该作品荣获了2021年第八届广东省网络文化精品宣传推广活动“乡村振兴主题网络文化精品”奖。
加大改革步伐,让主流舆论更强大
全媒体的独特之处也是优势之处就在于“全”,这里的全不仅是技术、渠道方面的全,更是思想以及理念的全。此外传统媒体和全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因此在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要想进一步取得长效发展,就必须要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新技术、新渠道、新思想,积极占领舆论高地,秉持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主流媒体在推进新闻采写模式转变方面,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坚持创新守正,让党中央的政策理念“飞进百姓家”。守正就是坚持党的“耳目喉舌”职责不动摇,在思想、方向、导向、道路等方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对正确导向的把握;创新就是要把握新风尚、握住新命脉,创新新闻采访与内容脚本的写作,不断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让老百姓在面对政策新闻时能够看得值、看得清、看得明。其次要坚持内容为王,利用主流媒体的资源优势,积极设置议题,并且在全媒体时代“快餐化”的今天,还务必要深耕内容、立足典型,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从而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打造出一系列有温度、有价值、有内涵、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来。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采写,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遭遇困境又面临机遇,那么为更好地突破困境、把握机遇,就需要主流媒体在新闻的采写方面积极转变思维,加大改革步伐,帮助主流媒体进一步取得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