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郑宏涛
(1.河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 财经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自古就有军镇、贸易镇、产业镇、建制镇,它们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特色小镇又在承载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承接资本外溢、振兴乡村经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特色小镇的空间位置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既可通过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自身发展,又可拉动乡村经济并使农村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2]。特别是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特色小镇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价值[3]。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乡村振兴进展情况的调研结果也表明,特色小镇是振兴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助推器。可以说,特色小镇不仅推进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特色优势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程度低、相关产业联动性弱等问题,导致不少特色小镇难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以产业共生与功能拓展为特点的产业生态圈,是在产业集聚基础上形成的又一种产业布局形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4]。特色小镇的本质并不是一个行政建制镇,而是一个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生态圈。它以产业为起点、生态圈为落脚点,涵盖要素众多,能够调动各方面资源提升特色小镇发展动力与后劲,越来越为各级管理者所重视。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在梳理产业生态圈理论演化、应用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涵、要素构成、基本特征及运行机制,以厘清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在机理,为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研究成果既丰富了产业生态圈理论,也对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产业生态圈理论从“产业生态系统”等观念演化而来。1935年,基于物质和能量流动角度,英国植物学家Tansley[5]将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意指有机体与物质因素共同构成的物理系统。随后,美国学者Ayres[6]先后于1969年和1972年提出了“产业代谢”和“产业生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产业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于1989年被Frosh &Gallopoulos[7]正式提出。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两大特征,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通过竞争、合作、猎取、反猎取、依赖与被依赖等模式实现互动协同进化[8]。结合上述理论,20世纪90年代,Moore[9]提出商业生态圈的概念,并指出商业生态圈是由投资商、主要生产商、供应商、贸易合作伙伴、客户、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相关利益群体构成的动态演进系统。
产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点状的招商引资、线状的产业链、面状的产业群等几个阶段[10]。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我国学者袁政[4]于2004年提出了产业生态圈这一更加立体化的概念,认为产业生态圈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以主导产业为引擎和核心、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多维网络体系,并指出这个多维体系包括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公共维、设施维及环境与政策维。产业生态圈并不只是地域空间上的产业集聚以及公共资源的共享,而是更强调形成一个圈层内部各主体之间密切分工合作及相互协同共生的生态群落[11]。该生态群落是一个要素完整、耦合协调的自组织体系,且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进化的状态,以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效益。从内到外,产业生态圈包括由企业构成的内核圈层、政府与研究机构等构成的内部支持圈层及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构成的外部支撑圈层[9]。
产业生态圈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平台、商务模式、创新创业及各个产业领域的研究中。比如,孙金云和李涛[12]对创业生态圈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组成了创业生态圈的基础要素,而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科技研发则是创业生态圈的结构要素。谢佩洪等[13]基于产业生态圈理论研究了平台生态圈,指出平台生态圈是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的演化和升级。Reynolds &Uygun[14]对制造业创新生态圈进行了研究,以促进各参与主体的创新知识流动,培育中小型制造商的创新能力。徐君和任腾飞[15]以生态学、生态系统和生态圈等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的要素构成、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李莉和陈雪钧[16]基于共享经济视角研究了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指出生产者、消费者、共享经济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宏观环境等是共享经济下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小镇的概念发源于我国,2014年在杭州市云栖小镇首次被提起,“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所在,其中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17]。近几年来,也有学者结合产业生态圈理论对特色小镇进行了研究。比如,黄晗[18]在产业生态圈理论与特色小镇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南京市石湫影视文化小镇的建设规划;以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为例,程国辉和徐晨[19]对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建规划进行了设计;李娜和白小虎[20]研究了浙江省云栖小镇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建策略;周兰江等[21]探究了“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建路径;以江苏省甪直小镇为例,易飚和胡清[22]基于区位因素、主导产业定位因素等的分析,提出了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措施。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借助于产业生态圈这一产业经营模式研究了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指出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可产生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产业生态圈理论和方法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现有研究多是从特色小镇个案角度进行的产业生态圈实践探讨,缺乏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机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本研究依据产业生态圈理论,明确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内涵、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并探究其持续有效运行的机制,以期明确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在特质,促进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动作用。
自然生态圈是自然界各物种与环境长期共存、融合共生的结果,具有空间依赖性、地域独特性和动态延展性的特征[23]。产业生态圈与自然生态圈类似,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产业物种、产业种群、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而形成一个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24]。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功能聚而合,聚集了产业、文化、旅游、居住和生态五大功能,这五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拼硬造。因此特色小镇也需以某个特色优势产业为聚焦点,并依托于此打造产业生态圈。借鉴自然生态圈特征,将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定义为: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以资金、技术、服务、知识、信息等为驱动,基于某一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生产企业、消费主体、服务部门、中介机构等相互依赖、共生共赢,不断形成“产业+配套+服务+社区”完整且持续稳定的产业命运共同体(图1)。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内涵,首先体现在内部各类产业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某一类特色产业链条,从而强化生态圈内部的产业支撑。其次是利用资源禀赋开发并进入市场,紧紧依托优势资源延伸并拓展特色产业发展轨道,从而保持并提升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后表现在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持续演进的生态体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驱动要素,从而促进小镇功能的健全和完善[25]。
依托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圈理论,基于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涵,本研究将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要素架构划分为主体要素、驱动要素和支撑要素三部分(图2)。主体要素包括以主导产业和协同产业构成的生产者,由线上或线下的中间渠道商、居民、从业者、旅游者组成的消费者,以及由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组成的分解者,构成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层。驱动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服务、信息等,它们是特色小镇产业链条的传输主体,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创新要素,构成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辅助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作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支撑要素,是生态圈中各主体生存所必需的重要环境要素,构成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支撑层。
作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主体要素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网络。生产者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运转的基础,代表着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物质流动的起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及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后的反馈信息推动着生产者进行生产活动,引领并促使生产者不断变革创新,从而决定了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内容和方向[26]。而当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运转中出现问题时,则需要作为分解者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及时进行有效“分解”,并积极提出决策参考意见,辅助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稳定、持续、有效运行。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在运转时离不开人才输入、资金扶持、技术支撑、服务帮助、信息传递等全方位的保障。有了这些保障,生产者、消费者等才能形成生产和消费活动,故而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驱动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它们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运行的根本源泉,也决定了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能否得到持续演进和优化。换言之,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能量来源于由人才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服务支持、信息支持等组成的“能量支持体系”[26]。驱动要素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其持续正常运转离不开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支撑。外部环境要素不仅塑造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内各主体要素的形象,而且影响它们的活动效率及其功能的演化方向,并且规范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内各主体要素行动的幅度、界限和轨迹,营造有利于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保证生态圈内各主体要素在动态和稳定中找到平衡关系,进而和外部发生协同效应[15]。由此可见,外部环境支撑着特色小镇产业圈中各主体成分的生存,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得以发展的基石。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各要素维度及主体之间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在这一关系网络中,主体要素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和关键;驱动要素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外部环境支撑要素则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存在的条件。当然,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各要素之间不是静止、孤立、割裂的,而是互动联系、相互推进的互利共惠关系,在外部压力和自我驱动作用下不断寻求协同增效,实现组织成长和系统自进化,从而达到整体最优,创造并提升特色小镇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驱动要素和外部环境支撑要素,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主体要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加快整个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演变。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演进发展具有自我协调性和适应性,同时由于技术、人才、产品、服务、信息等驱动要素在外部会产生延展和溢出效应,因此更具有开放性[12]。主体要素各个成分之间的协同与共生、驱动要素和支撑要素推动下的进化与外溢,使得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呈现出共生性、进化性和溢出性的基本特征。
主体要素、驱动要素和支撑要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损失,都会使生态圈中的各个参与者受到影响,并使得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受到冲击。作为相互关联、紧密衔接的产业生态体系,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具备整体性、层级性、有序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共生性,从而把优势主导产业、关联协作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层面紧密融合起来,有效推动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小镇文化、旅游、居住和生态等功能的完善。
作为一个有机体,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将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自我完善。而其中的各个主体不会在同一时间完成升级改善,这个完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生物学中的生态适应性可知,随着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生物为适应外界环境也会改变自己的构造和形态[27]。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同样具备与“生物圈”类似的生态适应性。当驱动要素得到加强或外部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为了提高适应性,某个主体成分会首先进行变革或优化,继而助推其他主体成分的变化及整个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演进变化。
如前所述,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是一个通过自洽得以发展的复杂系统,但它的产出和效益绝不仅局限于系统内部,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外溢创造价值的开放合作的系统[12]。在要素驱动上,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允许资金、信息、技术、知识、服务的流入流出并与外围发生关系。在横向带动上,它又为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留出充足空间,从而拉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运转良好的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创造溢出效应并产生积极的外部性效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特色小镇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以及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的聚合,可逐步形成促进各产业要素自洽、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圈。类似于自然生态圈的演进变化过程,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各成员之间也各司其职并相互影响,通过资源整合、竞争合作、价值共创、协同共生等运行机制,推动整个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有效运转和演进发展(图3)。
图3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运行演进图
资源整合机制是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协同演化的基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特色小镇会逐渐衍生成为一个既包括产业自身、产业应用,又包括产业服务、产业延伸的聚合体系。产业自身指生产、加工和制作,产业应用指产业产品的各种应用,产业服务指结合第三产业的各种服务提供,产业延伸包括纵向、横向双向维度的延伸[28]。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共同作用下,特色小镇产业聚集体系中各成员基于互利共赢原则从多个层面构建起资源共享关系,对特色小镇的产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配置、使用、整合和集聚,不仅各成员的资源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更能促进整个生态圈的资源优化。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可推动产业协调、融合强链,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硬实力。
竞争合作机制是激发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活力的重要推动力。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多重压力,多样化的竞争及合作关系广泛存在于各成员之间。竞争关系导致优胜劣汰,但也推进着各成员的变革与优化,保持着活力与效率。同时,纵向的上下游合作及横向的关联合作关系使得生态圈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可以说,竞争关系推动了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整体螺旋式上升,而纵横交叉的合作关系则保证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高效率运行和可持续发展[16]。通过竞争合作机制,可拉动消费升级、拓展市场领域,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竞争力。
价值共创机制是实现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有效运转的核心。“生态”是“价值共创”应有之义,产业生态圈的根本是创造价值,并不断在动态和稳定当中寻找平衡。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特有的价值节点,这些节点既独立活动,又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链接与其他成员联系起来,形成价值链。盘根错节的价值节点、价值链形成价值网,顾客价值通过这个网络流动传递,进一步通过密切衔接、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价值共创,并形成一个价值闭路循环[16]。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所有的环节都各自创造价值,又协同作战产生整体效应。通过价值共创机制,可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实现效益突破,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生力。
协同共生机制是推进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特色小镇以核心产业链作为生态圈的主要引擎,以产业带动、产业融合等模式发展文创、旅游、教育培训、会展等其他产业,形成既延伸核心产业价值也丰富产业业态的拓展产业圈层。创新科技体系、专业人才体系、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及基础设施体系等则构成产业支持体系,不仅推动了核心产业圈层对拓展产业圈层的渗透与拉动效应,也促进了拓展产业圈层对核心产业圈层的提升与扩散效应;既保证了核心产业圈自身的产业内循环及核心产业与拓展产业之间的产业间循环,又推进了拓展产业之间的互动而形成产业外循环[18]。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在整体动态演进优化过程中,不断增效而达成协同共生效应。通过协同共生机制,可推进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其他功能的聚合完善,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承载力。
特色小镇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真正趋于内化与深化。特色小镇虽然先天优势明显,但在吸引高端要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打造、服务设施配套和产业环境营造,才能成为制造链、创意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基地。构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意义在于突破传统产业规划的思维模式,不再是就产业而产业,而是更加注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打造特色小镇产业生态体系,不仅发挥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而且推进与关联产业及外界的协作与循环。因此,厘清并明确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可促进特色小镇在产业及业态结构上的关联协同,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有机协同,及在要素和资源配置上的优化协同,从而推进生态圈内各主体的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