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君,封其华,程江,鱼敏逸,苏徽,宋晓翔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OMIM数 据 库 编 号2568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wanson等人于1963年首次提出,属于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Ⅳ型(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Ⅳ,HSANⅣ),主要由1号染色体上编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TrKA基因突变造成疼痛不敏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缺陷[1-3]。本研究报告1例痛觉不完全丧失的CIPA病例的诊治经过,并结合CIPA相关文献对其误诊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的原因做相应分析,同时也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国内外报道的CIPA做一定的文献复习与总结。
男,因“左膝关节肿胀6周”于2018年6月(时9岁9月龄)首次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病儿入院前6周出现左膝关节肿胀,病初稍有疼痛,伴左下肢跛行,予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遂就诊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5℃,身高130 cm(-3s~-2s),体质量21.5 kg(-3s~-2s),神志清,精神可,无皮疹,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无牙齿缺失,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中,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异常包块,左膝关节肿胀,皮温稍高,无触压痛,四肢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99×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4,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总数243×109∕L,C反应蛋白不高;铁蛋白59.7 μg∕L,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320);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等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肺炎支原体、结核抗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阴性,梅毒筛查实验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也均为阴性。膝关节CT未见骨质破坏,左膝关节MRI示“左髌骨骨髓水肿伴髌骨周围软组织水肿,左侧股四头肌肌腱损伤,左侧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损伤,左侧髌上囊及膝关节腔少量积液”(图1A),入院后初步诊断为“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予“布洛芬”等治疗,效果不佳。后病儿因发生手足口病,转感染科专科治疗后出院,未再复诊。
2018年12月,病儿因“左膝肿胀间断发作半年,加重1周”再至我院,查体:体温36.5℃,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稍干燥,左膝关节红肿,皮温高,无压痛,四肢活动正常,四肢针刺几乎无痛觉,余查体无殊。左侧膝关节X线片示“髌骨周围多发骨碎片影”,完善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室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追问病史,病儿既往长期低热、少汗,此次查体也发现病儿对痛觉不敏感,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考虑CIPA,但家属拒绝基因检测。
2019年7月病儿因“右踝肿胀1月”再次就诊我院,复查抗核抗体阴性。足部CT示“双足跟骨骨折后,右足舟骨无菌性坏死考虑”(图1B)。在征得病儿及其父母知情同意后,委托北京智因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对病儿及其家庭成员(病儿父母,病儿弟弟)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图1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病儿的影像学表现:A为左膝关节MRI,显示左髌骨骨髓水肿伴髌骨周围软组织水肿,内外侧支持带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髌上囊及膝关节腔少量积液;B为足部CT平扫,显示足跟骨骨折后右足舟骨无菌性坏死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儿为NTRK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632T>A,c.851-33T>A),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图2),病儿父母非近亲结婚(病儿家系图见图3),病儿父母、弟弟均无长期少汗和痛觉障碍[2,4-5]。
图2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病儿家系基因测序结果
图3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病儿家系图
CIPA也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变Ⅳ型,与编码原肌球蛋白受体A(TrKA)的基因突变有关,当TrkA与神经营养因子结合时,受体蛋白被激活自动磷酸化,从而启动下游的信号通路[6-7]。1996年Indo等[8]首先发现CIPA与NTRK1基因突变有关,NTRK1基因在直径较小的无髓纤维(C类纤维)及有髓纤维(A类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后胆碱能神经元上均有表达,其自身磷酸化异常导致TrkA功能受损,从而导致浅表性痛觉的缺乏和无汗[2-3,9]。目前NTRK1基因主要包括错义突变、无意突变、插入突变、剪切异常突变等,本例CIPA病人为c.851-33T>A和c.632T>A复合杂合突变,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其中c.851-33T>A为我国CIPA病人较为常见的突变[2,4]。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多在儿童早期即出现相应症状,主要表现有:(1)先天无痛无汗:病人自幼全身或部分无汗,且无汗部位痛觉丧失,但视、听、触、温觉、位置觉等常影响较小,常有自残行为(如咬伤舌头、嘴唇、手指无感觉,打针不哭等)及反复发热;(2)骨与关节症状:关节肿胀、骨折、骨髓炎等;(3)智力障碍(多为中等智力低下);(4)独特的临床特征:如脱发、湿疹、青光眼、牙齿有脱落崩裂现象、角膜混浊及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等[2,4,10]。
本例病儿初次就诊时以关节肿胀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也发现左膝关节肿胀,皮温稍高,且膝关节MRI提示“左侧髌上囊及膝关节腔少量积液”,ANA“1∶320阳性”,加之病程也较长,故诊断为JIA,并予以相应治疗,但该病儿尚有一些不符合JIA之处,特别是MRI上还提示“左侧股四头肌肌腱损伤,左侧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损伤”,这一般不会出现在JIA中,而且给予JIA相应治疗后效果欠佳,JIA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初次入院时没有深入地排查其他疾病,并没有详细地追溯病史与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病儿第二次入院时因为左侧膝关节X线片示“髌骨周围多发骨碎片影”,而其病程中并无疼痛感,查体发现病儿皮肤略干燥,痛觉不敏感,追问病史发现病儿长期少汗低热,遂考虑CIPA,最终于第三次入院后经基因检测最终得以明确诊断。
分别以“先天性无痛无汗”及“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为关键词查询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搜索出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国内外的CIPA报道病例共46例,发现病人最多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就诊(25∕46),其次是骨与关节症状(14∕46),因此CIPA病人中的骨与关节症状应予以重视。
CIPA病人骨与关节症状可能是由于自主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周围软组织和相邻骨质的神经营养作用减弱,导致关节囊及相邻韧带松弛,骨代谢不良,从而导致病变区血管明显增多,滑膜增生、血管扩张,加之病人缺少痛觉,反复发生机械损伤,可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碎裂或硬化,新骨形成、骨膜增生和死骨形成,因感觉的异常,受破坏的关节可反复发生损伤,乃至关节脱位和崩解[11]。因此,该病的骨与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骨折、关节脱位、Charcot关节、骨髓炎及关节炎等[12]。其中骨折在1~7岁很常见,多由外力原因引起,多发生在下肢,且骨折部位的皮温一般较高。此外,自残行为导致的手足部位的骨折亦常见于该病病儿,多以多骨性溶解、缺失为特征[11,1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痛觉,病儿骨折部位的畸形往往不明显,且一般不合并关节部位活动受限。由于TrkA功能缺陷,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存活及伤害感受器的调节中的功能受损,使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减弱及B淋巴母细胞系功能异常,易发生严重感染,因而CIPA病儿也易发生骨髓炎,后易继发病理性骨折及骨坏死[14-15]。
该病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关节软组织肿胀;(2)骨质增生硬化,骨端膨大、骨干畸形增粗(足部以第一跖骨多见);(3)骨质破坏,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片,伴发病理性骨折及骨膜反应;(4)骨坏死及死骨形成;(5)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关节畸形;(6)关节处可形成Charcot关节[16-19]。
此例病儿早期误诊为JIA以及CIPA的延迟诊断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是对CIPA认识不足,以及未能把握JIA诊断的排除性特征,反映在具体临床工作中体现在采集病史不详细(仅仅对关节肿胀以来这段病史做了详细的追溯),体格检查未重视痛觉的不敏感等;病儿初次入院时ANA阳性(1∶320),但其实ANA阳性与否并不能帮助诊断JIA,其更多的是进一步分型已明确诊断的JIA(ANA阳性JIA),该病儿再次入院时ANA(时隔一年余)则已经为阴性,也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要全面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加以监测。在临床实践中,以下几点可帮助鉴别CIPA与JIA:(1)详细地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判断病儿是否合并无痛无汗;(2)骨与关节症状:CIPA病人除了表现关节炎的症状外,还可合并骨折等机械性损伤表现;(3)实验室检查:JIA常有ESR、CRP、血清铁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增高,尚可有ANA、RF的阳性等,CIPA病人一般以上实验室检查正常;(4)影像学表现:JIA典型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梭形软组织肿胀,关节面模糊,关节边缘局限性骨吸收和侵蚀性损害,晚期关节软骨破坏可使关节间隙变窄及纤维化,甚至形成骨性强直[20],而CIPA的影像学表现更类似于外力性损伤。
本病例的早期误诊与CIPA的延迟诊断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的诊断一定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而增加对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认识,当病儿具有诸如少汗、痛觉障碍的特征时,结合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该病,以避免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