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危险因素分析

2023-01-05 05:17殷松楼周冬梅
安徽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磷酸酶

蒋 唱 殷松楼 周冬梅 周 勤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高致残率疾病,以侵犯脊柱、骶髂关节为特点。我国AS患病率为0.20%~0.5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早期特征较为隐匿,随着疾病的发展,炎症部位骨形成增加,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关节功能的丧失[2]。目前AS的发病机制不明,国内外对于AS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少,人们无法较好地预防此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AS与健康人群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探讨A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28例AS患者作为病例组,男性69例,女性5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AS诊断标准[3]者;②首次在我院确诊为AS者;③病历资料完整者;④年龄>18岁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②合并感染及肿瘤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同期选择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排除标准同上。

1.2 方法 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生化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入选患者均于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于院内检验科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分析其对AS发生的预测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舒张压、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碱性磷酸酶和甲胎蛋白较高,白蛋白、空腹血糖、淋巴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和癌胚抗原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AS为因变量(发生AS=1,未发生=0),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舒张压、空腹血糖、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连续赋值),采用输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OR=2.636, 95%CI:1.561~4.451)和碱性磷酸酶(OR=1.067,95%CI:1.035~1.101)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总胆红素(OR=0.756,95%CI:0.651~0.877)、癌胚抗原(OR=0.672,95%CI:0.456~0.990)和空腹血糖(OR=0.194,95%CI:0.080~0.469)是其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AS发生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AS发生的风险预测价值 以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癌胚抗原、空腹血糖为检验变量,以是否发生AS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表示有价值)。计算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大值对应的值即为最佳截断值。结果显示,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空腹血糖预测A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784、0.757和0.683,灵敏度分别79.60%、71.80%、63.40%和45.90%,特异度分别为70.60%、74.20%、77.60%和91.40%。见表3、图1。

表3 各指标预测AS的风险预测价值

图1 各指标预测AS的ROC曲线

3 讨论

A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疾病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此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寻找简易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其危险因素从而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病例组甲胎蛋白较对照组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4-8]发现,肿瘤标记物具有免疫学及炎性双重功能,在许多系统性疾病中均可出现异常。其可能原因有,在成年人中,甲胎蛋白主要由分化成熟的肝细胞再生产生,肝细胞再生修复的过程可引起甲胎蛋白升高[9]。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产生的炎症介质能够刺激肝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破坏内皮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再生修复从而导致甲胎蛋白的产生增加。甲胎蛋白作为一种糖蛋白,通常被人体上皮细胞、肿瘤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吸收[10]。研究[11-14]证实,免疫功能的失调在A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Wei等[15]研究发现AS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免疫监视功能的下降都造成了甲胎蛋白的吸收减少。甲胎蛋白属于类白蛋白家族成员,具有和白蛋白相同的物质转运功能[16]。白蛋白降低可能会促进甲胎蛋白发挥载体的作用进行物质运输,从而逃避免疫监视。甲胎蛋白的生成增多和吸收减少共同促进了甲胎蛋白的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升高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与Jo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广泛表达于肠道、骨骼、肝脏、肾脏中的糖蛋白。Kang等[18]研究表明,碱性磷酸酶是肝脏和骨骼疾病的生物标志物,高水平碱性磷酸酶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碱性磷酸酶是反映成骨活性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随着疾病进展,AS会出现脊柱及关节骨化,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17]。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总胆红素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与Wang等[19]研究结果一致,血清中的胆红素大多由衰老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血红蛋白衍生而来。AS中来自肌腱和韧带附着点处的慢性炎症,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会影响红细胞成熟、寿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进而引起血红蛋白生成减少,最终导致胆红素降低[20-22]。

本研究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降低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Liu等[23]研究证实AS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健康人群,AS患者空腹血糖较健康人群升高,这可能与其研究中AS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生物制剂等的治疗有关。

综上所述,甲胎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总胆红素、癌胚抗原和空腹血糖是其保护因素,提示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升高,总胆红素、空腹血糖、癌胚抗原降低,AS发生的风险增加。ROC曲线显示,甲胎蛋白、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预测A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784和0.757。提示甲胎蛋白、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对AS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磷酸酶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
血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对老年患者肿瘤发生的预测价值
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与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酶级联反应放大策略用于灵敏检测酸性磷酸酶
乙肝康复 莫忽视甲胎蛋白检测
基于金纳米颗粒负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癌胚抗原传感器的研制
四君子汤加减联合化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CEA、CA199变化的影响
阿特拉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