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成, 辛 颖, 张宪亮, 王晓明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急腹症,90%以上的患者伴发胆囊结石, 当内科治疗无效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于化脓性胆囊炎、重症胆囊炎、心肺功能衰竭、肿瘤末期等中高危患者,行外科手术具有较高风险,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简便易行,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或过渡的治疗方法[1-2]。
胆囊管阻塞和细菌感染常导致急性胆囊炎,当胆囊内胆汁排泄不畅、细菌大量繁殖、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除梗阻时,很容易导致胆囊壁坏死和继发穿孔。 这时迫切需要降低胆囊内压力,解决胆囊管梗阻,充分引流胆汁。 研究显示,若不能在急性胆囊炎早期解除胆囊管梗阻,很可能会进展为化脓、坏疽、穿孔等更严重的情况,手术难度增大[3-4]。
PTGBD 的术后并发症较少, 且手术成功率较高,部分胆囊炎的患者甚至能在短期内痊愈,所以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现就PTGBD 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适应证:①发病时间>2 d,胆囊长径>8 cm,胆囊壁厚度>4 mm,症状较重者;②发病急,局部症状较重,胆囊壁水肿,胆囊周围渗出、粘连,无法分离者;③年龄>60 岁,合并有心脏病、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④化脓性胆囊炎、梗阻性胆囊炎不能接受或耐受外科手术,内科保守治疗未见好转患者。PTGBD 无须全身麻醉,创伤小,年老体弱和危重患者均可耐受。 禁忌证:①大量肝周积液,大量腹水;②凝血功能障碍;③间位结肠等解剖结构异常;④服用抗栓药物者;⑤肝脏或胆囊恶性肿瘤;⑥严重肝硬化伴肝体积明显缩小;⑦心、肺、肾等重要脏器衰竭;⑧恶病质,预期生存期较短者。
优点:①疗效立竿见影,快速缓解症状;②创伤小、恢复快;③操作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易耐受;④局部麻醉,术前准备时间短;⑤可床旁操作,特别适合行动不便患者;⑥可持续带管引流,减少胆囊炎复发概率;⑦可经引流管造影,了解胆囊形态,有无胆兼,有无结石等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参考;⑧为二期外科切除赢得时间,减少择期手术并发症;⑨可抽取胆汁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5]。
缺点:①术中术后出血、胆兼等并发症;②术后导管阻塞、移位、脱落等;③非生理性引流,胆汁酸失衡;④穿刺点感染、疼痛;⑤长期带管影响生活质量[6]。
术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家属病情、 进展及预后,告知可能存在的术中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医生所做的准备、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患者或其近亲属知情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穿刺。 由于操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穿刺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固定的体位, 同时为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有相应的外科及内科学支持。
①应用线阵扫描型超声探头评估最佳穿刺路径, 彩色多普勒了解探查穿刺道上有无血管走行,确保扫描方向与穿路路径平行; ②19 G 穿刺针,胆汁稀薄者可采用22 G 微穿针, 胆汁浓稠者可选用18 G 和16 G 穿刺针;③PTCD 微穿系统中的0.018 英寸加硬微导丝和0.035 英寸超滑泥鳅导丝; ④扩张器用于放置外引流管前的穿刺道的预扩张,便于随后跟进引流管;⑤尖刀片用于切开皮肤,利于扩张和推送引流管;⑥引流器械为8.5 F 外引流套件。
患者仰卧位,先行右上腹超声检查,评估胆囊大小、位置、周围情况、穿刺道长短、穿刺道上有无血管走行等情况。 取右侧锁骨中线至腋前线第7、8肋间隙,距离胆囊最近的位置作为穿刺点,做十字标记,测量皮肤至胆囊的穿刺道的距离、角度。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彩色多普勒确认穿刺区无重要血管后,嘱患者屏住呼吸,穿刺针沿探头扫描方向平行进针, 突破点选择在胆囊床和肝脏接触处。针尖进入胆囊腔中心,回撤针芯,取胆汁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微导丝引导下置换4 F 外鞘管,置入0.035 英寸泥鳅超滑导丝,盘绕于胆囊腔内,退出外鞘管,留存导丝,扩张穿刺道,沿导丝置入8.5 F 外引流管套件,当支撑钢芯接近胆囊时,解开尾部旋钮,沿导丝推送外引流管,至所有侧孔位于胆囊内,退出钢芯和泥鳅导丝,拉紧尾部襻线,使外引流管头端呈猪尾状盘曲于胆囊内, 蝴蝶结贴于皮肤,接三通阀, 连无菌引流袋。 有学者提倡留置双管引流,一管引流胆汁,另一管冲洗抗生素,二者互不干 扰[7]。 Hung 等[8]认为,若胆囊巨大,胆囊内压力增大,胆囊壁变薄变朽,导丝不能进入胆囊过多,以免不慎将胆囊捅破。 超声引导可床旁实时引导,适用于危重症不便搬运的患者,但超声引导对操作者的手法、器械、胆囊大小等要求较高,超声虽是实时任意切面显示,但不便连续多层保存图像,立体感较差,常无法识别穿刺针尖、导丝、导管等操作器械,需要精确定位,对于稍大的胆囊常有一定困难。
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金属扫描格栅贴于穿刺区,行胆囊CT 平扫。 制定虚拟穿刺针道,选择包含肝脏且胆囊横断面囊腔较大者为穿刺层面,记录进针角度及深度,并在体表标记。 上腹部消毒、铺巾,皮下浸润麻醉,应用18 G 穿刺针,根据事先测量好的角度和距离从体表标记点边进针,边重复扫描胆囊,必要时调整穿刺方向,取胆汁送细菌培养;置入0.035 英寸泥鳅超滑导丝,沿导丝序贯由细而粗置入6 F 扩张导管,置入8.5 F 猪尾巴型外引流管,拉紧尾部收襻线, 再次CT 扫描确认引流管末端呈猪尾状盘于胆囊内,并无肝周出血等并发症。 Dvorak 等[9]认为,CT 引导下行PTGBD 术受胃肠道气体影响小,定位清楚,置管成功率高,较为安全可靠。 CT 引穿刺导需要搬运患者至CT 室,对于体型肥胖、活动力弱、配合差的危重患者, 费时费力, 但CT 可连续多层扫描,对穿刺针、导丝、导管显示清晰,可保存图像,能及时发现腹腔出血、胆囊破裂等并发症。
患者仰卧位,结合术前上腹部CT 扫描图像,选择右侧第7~8 或8~9 肋间隙,腋前线水平为穿刺点,局麻后尖刀片挑开皮肤,DSA 机引导下,穿刺针经皮经肝途径穿刺胆囊,回抽见少量胆汁后,注入少量对比剂证实针尖位于胆囊腔中间,加硬微导丝引导下引入4 F 外鞘管,再次注入少量对比剂,观察对比剂流动和胆囊管胆总管造影情况,引入泥鳅超滑导丝,在胆囊内盘曲数圈,退出外鞘管,沿导丝引入8.5 F 外引流管,拉紧尾端襻线,使导管头端卷曲成襻, 透视下确定引流管头端金属标志位于胆囊内,再次造影显示胆囊轮廓,固定引流导管于体表,外接引流袋。
先行超声扫描检查胆囊,然后在DSA 和超声联合引导下穿刺置管,最后DSA 透视下造影,同时注意引流管头端没有顶住胆囊壁,胆囊内的导管长短合适,评估胆囊管通畅情况。
近几年,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逐渐开展了内镜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 使用超声内镜在胃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附件扫查,确定穿刺胆囊最短距离的路径,从十二指肠球部进针时通常选择穿刺胆囊颈部,而从胃幽门部穿刺时通常选择进入胆囊体部。 Mu 等[10]比较了内镜下经乳头胆囊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naso-gallbladder drainage,ENGBD)和PTGBD 患者的术后转归,结果表明ENGBD 并不能降低PTGBD 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Siddiqui 等[11]比 较 了PTGBD、内 镜 逆 行 性 胰 胆 管造影下经乳头胆囊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ith transpapillary gallbladder drainage,ERCTG)、ENGBD 三种方法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ERCTG 和ENGBD 是PTGBD 治疗急性胆囊炎不能手术患者的有效和安全的替代方法, 比PTGBD 的总体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明显降低。
经腋前线、 前腹壁选择垂直最短穿刺路径,因为经过2 cm 以上的肝组织, 且胆囊穿刺点被肝组织包绕,不容易形成胆汁兼。 Baron 等[12]认为,由于胆囊随着胸廓的运动会增加穿刺的难度,所以选择较为固定的胆囊颈部穿刺较易成功。 但Lee 等[13]认为,由于胆囊与胆总管、十二指肠等重要的器官相邻,穿刺颈部时会增加胆漏的风险,因此穿刺胆囊体部更为安全。
约三分之一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长径>12 cm,胆囊底紧贴前腹壁,胆囊与体表穿刺点没有肝脏和结肠等器官的干扰, 故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经皮穿刺行胆囊置管引流术较为安全可靠。 但是引流管不易固定,常发生脱管、移位等情况。 Ke 和Wu 指出[14],由于胆囊扩张和收缩度大,不易与腹壁形成窦道, 拔管后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笔者认为对于体积较大的胆囊,胆囊体游离于肝脏下,常紧贴于腹壁,经皮经肝穿刺胆囊体部,胆囊容易左右摆动,不易刺穿,故经前腹壁胆囊最短路径穿刺胆囊体部并置入引流管,由于胆囊穿刺孔较小,拔管后可以回缩,不会增加胆汁型腹膜炎的风险。 此径路需要进一步的大数据随机对照研究。
Kamezaki 等[15]推荐拔管时间为置管1 周以上,其观察到最长置管时间为1 年零6 个月,未发现相应并发症,可以终生带管。笔者认为待窦道7 d 后成熟,建议患者带管至二期手术,术中一并切除拔管;无手术计划患者,1 个月后复查腹部CT, 如胆囊炎症状明显改善,引流胆汁清亮,或连续3 d 引流胆汁量<5 mL,可拔除引流管。 有文献报道,经PTGBD治疗2~4 个月后, 彩超提示胆囊壁厚度<4.2 mm时, 选择手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剖腹率[16]。 张宇航等[17]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经PTGBD 治疗后4~8 周内行腹腔镜下胆囊手术,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住院时间,节约总住院费用。 Inoue[18]研究显示,对于重度胆囊炎患者PTGBD术后216 h 实施外科手术比较安全。
1980 年,Radder[19]首次将PTGBD 应用于临床,其简便易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在床旁实施、适用范围广,适合各级医院开展。 大部分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心、肺、肝、肾等疾病,外科手术风险较高, 手术病死率高达4.41%~11.73%[20]。PTGBD 不仅能减轻胆囊紧张程度, 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炎症,而且无需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可规避急诊手术风险, 以较小的创伤赢得胆囊切除术的机会[21]。 对于中重度患者来说,PTGBD 虽然有时不能达到彻底治愈效果, 但对于缓解急性炎症大有裨益,待平稳度过危险期,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择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降低病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22-23]。俞海波等[24]收治97 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 其中38 例先采取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然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9 例直接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者相比,PTG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中转例数高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少于急诊腹腔镜组。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适用性存在争议,特别是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中。 近年来,许多非外科医生认为首选PTGBD,但外科医生认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炎的最终选择。 Jia 等[25]对PTGBD 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86 例急性复杂型胆囊炎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联合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此外,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的开腹手术转阴率、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 Huang 等[26]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比,PTGBD 术后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转化率低、术中失血少等优点,而术后并发症、胆漏和病死率无明显差异。 Yu 等[27]介绍了一种新的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胆道造影方法, 其具有直接胆道造影、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操作成功是指成功穿刺胆囊并放置外引流管,PTGBD 穿刺成功率大于9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有效率为70%~85%,病死率小于11%[28]。
临床缓解是指患者腹痛缓解,发热消退,症状改善。 除了关注患者术后短期内症状的好转情况,对于因严重合并症而无法切除的患者,其远期的疾病控制情况也亟待关注[26]。
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血气胸、胃肠道损伤、胆兼、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出、肝周脓肿等。 有学者报道了胆汁胸膜兼的发生[29]。 胆汁性腹膜炎是最凶险的术后并发症[30],有学者认为与穿刺道直径较大有关,但不充分的穿刺道扩张会增加后续操作的难度,延长操作时间,增加患者痛苦,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升高,二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Lee 等[22]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壁与周围邻近结构粘连, 可以避免穿刺道的渗漏。笔者认为胆兼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操作生疏,穿刺角度差,多次穿刺致胆管损伤或胆囊贯通;②引流管位置放置不合理,多见引流管侧孔位于胆囊外、肝外或肝内;③猪尾端盘曲圈数过多、残渣堵塞引流管,胆囊内压力过高,导致胆汁漏出;④引流管固定不牢固或患者未能妥护引流管,引流管侧孔游离出胆管外;⑤使用的扩张管外径过大。
总之,PTGBD 是目前处理无外科手术指征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常规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创伤小、简便易行等特点[31]。 但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出血、胆汁型腹膜炎、胆囊穿孔、气胸、引流管脱落等)的发生,大量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肝脏恶性肿瘤等患者则存在治疗禁忌。 随着引导穿刺器械的不断更新和多中心研究数据的积累,PTGBD 有望成为无外科手术条件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