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平,冉瑞明
(四川省西充县太平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四川 西充 637220)
猪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各年龄猪均可发生,尤以2~3月龄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个别猪突然发病,未见症状即死亡,死亡猪尸僵不全。随后病猪数量增多,患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2~43 ℃左右,怕冷,打堆,喜钻垫草,有些病猪便秘,个别有腹泻。多数病猪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少数病例呼吸高度困难,呈犬坐姿势,并流浆液性鼻液,其咳嗽,流清涎或吐白沫,呕吐,叫声嘶哑。患猪眼结膜潮红,流泪,眼睑水肿,眼部有脓性分泌物,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其关节肿大,跛行或不能站立。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猪颈下、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广泛性充血、潮红,有的有多量针尖状出血点,两耳充血、瘀血,呈紫红色。病猪死前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颈部僵直,体温降到常温以下。
病猪出现出血性败血症和浆膜炎,其血液凝固不良,胸腹下和四肢皮肤有紫斑或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有的切面坏死或化脓,黏膜、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心包及胸腹腔积液增多、混浊,并含有絮状纤维素,心肌柔软、色淡,呈煮肉样,右心室扩张,心耳、心冠沟和右心室内膜有出血斑点。脾肿大,呈灰红或暗红色,质脆而软,包膜紧张,附有纤维素,切面含血量多,呈绛红色。有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变化,肺下部坚实,呈灰白、灰红或暗红色,切面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慢性心内膜炎,心瓣膜比正常增厚2~3倍,表面粗糙,呈菜花样。脑及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多。肝脏充血、肿大,少数质地柔软,表层有点状出血和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呈紫红色,切面多汁,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关节皮下胶样水肿,关节面粗糙,滑液混浊,呈淡黄色,内含干酪样物,关节周围化脓、坏死。
确诊本病需采取病猪血液及肝、脾等组织抹片、染色、镜检,镜下可见到形态一致,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球菌大多单个或成双排列,也有4~5 个连成短线的,但主要成对排列,其无芽孢。猪链球菌可经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4.1 预防
4.1.1 病死猪深埋或焚烧,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污染的猪舍、用具等用清水彻底冲洗,场地用3%的热烧碱溶液消毒,用具用10%聚维酮碘、10%苯扎溴铵溶液轮换消毒,可用10%过氧乙酸、10%过硫酸氢钾等交替带猪消毒,每日一次,连续7 d。
4.1.2 健康猪预防肌注链球菌病疫苗2 头份,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连饮5 d。
4.1.3 平时预防,可用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菌2 型+猪链球菌7型)。
后备母猪产前8 周首免,间隔3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经产母猪产前4~5 周免疫一次,肌注2 mL/头;仔猪4~5 周免疫一次,肌注2 mL/头;种公猪每半年免疫一次,肌注2 mL/头。
4.2 治疗
4.2.1 庆大霉素10 mL+青霉素钠400 万单位+地塞米松10 mg 混合稀释后肌注一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20 mL肌注另一边。
4.2.2 头孢喹肟肌注一边,双黄连注射液注肌另一边。
4.2.3 林可霉素肌注一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肌注另一边。
4.2.4 20%磺胺间甲氧粉500 g+20%强力霉素600 g+小苏打2 kg+清瘟败毒散2 000 g 拌料1 000 kg,连续喂3 d,饮水投药3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粉500 g+电解多维300 g,3 h 内饮用完(此为每1 000 L水用量)。
4.2.5 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黄连30 g、黄柏30 g、黄苓30 g、栀子30 g、水牛角20 g、生地30 g、赤芍25 g、丹皮30 g、紫草30 g、大青叶40 g、板蓝根40 g、地丁草30 g、银花30 g、连翘30 g、甘草20 g,煎水内服。
5.1 猪链球菌病多为急性型,猪出现发病时要及时治疗,首次用药应用足药量,延误治疗时机或用药量不足,则疗效不佳或转为慢性型。
链球菌易产生细菌毒素,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时应配以清热解毒药物及黄芪多糖。
5.2 为免发病,猪场应实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并给猪提供一个干燥、清洁的环境,定期对圈舍、猪只进行消毒,减少疫病发生。病猪应迅速隔离,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以防病菌扩散传播。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都应严格消毒,饲养人员、诊疗人员也应增强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