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伯丰,刘新颖,仇 立
(1.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天津 300350;2.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3.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终目标,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念既深刻反映当今全球发展的现实,又明确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表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社会从各国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最终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走向世界大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共产党秉承天下情怀,致力于在世界视野下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积累了胸怀天下的百年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全球视野看,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引发人们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共同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其次,共同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再次,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货币、资本、阶级基础上的共同体是为特殊利益代言的“虚幻的共同体”,人置身其中最终将导致“人的异化”而失去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论断,是行之有效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风云激荡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兴盛到挫折的过程。中国扭转了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彰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影响的一面,应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剥离开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超越了封闭僵化的苏联模式,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当代开放世界的格局,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势必在对外交往中充分彰显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互动助推世界社会主义迎来振兴时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十九大报告论述世界和外交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根据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以及中国在发展自身、为本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世界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魂。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个新征程中,应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明确日益强大的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恰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反对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博弈。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也是对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和世界秩序美好蓝图的积极探索。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历来充斥着权力对抗、冷战思维等传统观念,只有走出强权政治的窠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才能跳出国强必霸的恶性竞争,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国际关系新模式的三个核心内涵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尊重是前提,公平正义是准则,合作共赢是核心。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家间关系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普遍的世界意义。随着合作共赢思想在国际上日益深入,世界各国将携手相向而行,和平发展的国际关系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下的新全球观”[1]。从涵盖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局限于外交范畴,而是对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多个领域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它超越了国别、宗教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是重大的思想和理论创新。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一直占据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理论在现实中表现为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结盟对峙、政权不稳定等,导致人类社会长期无法摆脱战争冲突,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超越了强权政治色彩浓厚的传统国际关系理念,引导民族国家跳出弱肉强食的政治悲剧,转而追求合作共赢的新道路观。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英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将自由、民主、人权、多党制、普选制等政治模式和价值观看成普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循的准则,鼓吹所谓的“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并通过政治演变、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出等方式强加给非西方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倡导开放包容的新全球观,摒弃制度纷争和文化隔阂,在求同存异中追求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旧的国际规则体系。历史上的殖民体系、两极冷战等都是基于实力对比形成的格局。形成于二战之后的现行的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制度安排,只是有利于少数大国,已经不能适应国际权力格局转换的要求,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的呼声空前高涨。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代表着一种公正平等的新秩序观,追求制度体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普惠性,使国际规则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基于丛林法则、零和游戏、文明冲突所搭建的集团政治、强权政治,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以文明互鉴、和平发展为基础,顺应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独特的精神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多种文明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表达,自然而然也会出现“无序因素”。如:信仰不同、习俗不同、观念不同,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将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需要通过正视不同和差异推进系统要素的“涨落”,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实现世界系统的整体优化互补提供生长点和契合处。为此,应从尊重这些差异和不同着眼逐步使之演变为求同存异乃至求同聚异,通过加强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政治互信等一个个“涨落”,优化、实现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兼容并蓄。当今世界,经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关系和发展合作的基石与纽带,是确保两国沿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国家经贸往来日趋紧密、市场准入不断放宽的过程中,任何国家都无权肆意干涉他国经济发展,而应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下谋求共同发展”[2],旗帜鲜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致力推进解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非只顾自身利益、忽略或牺牲他国关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应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着眼于世界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倡导共商共建,以全球化的战略思维求同化异、共荣发展,打破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条块化分割状态。从经济全球化视野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新理念,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和平、责任、生态和安全的共同体。对于这一新理念,需要从世界系统的整体维度加以考察。一方面坚持平等对话。平等对话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任何国家无论强弱、富贫,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交往主体,彼此间都应平等互助、以诚相待,应坚信对话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方式,并真诚愿意为平等对话作出应有贡献。近年来,在着力解决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武装冲突等重大问题上,中国本着平等对话的原则,倡导通过协商谈判、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等方式,推动建设一个平等、普惠、共赢、安全的世界。另一方面坚持广泛参与。中国积极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参与区域合作与全球事务,并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应世界各国强烈呼吁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事务,推动国际与国内联动,这是之前各个国家要素的功能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接待亚、欧、非、美等大洲各国元首政要,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启动仪式,向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颁授“友谊勋章”,会见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优良传统,并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升华[3],这一思想蕴含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共存共生的智慧与方案。
当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赖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互助合作、人文交流。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贡献了新的解决方案。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发挥作用,同各国分享最新科研成果等等,以上均是将和谐共赢理念贯彻到实践中的生动典范。
和谐共赢体现了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秉承的正确义利观,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既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义利相兼、以义让利、互利共赢。义,就是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重义轻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一贯的外交优良传统,正确的义利观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定恪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秉持的“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理念被视作外交中的不变法则,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的事件比比皆是。在中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过程中,势必面临更多的义利关系,中国的身份和作用也成为全世界的关切焦点。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向世界昭示,“中国是世界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4],中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愿意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他国利益和公共利益,世界各国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携手应对难题。中国把自身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彰显时代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与各国人民在政治外交、经济发展、普通安全、社会文明、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齐心协力,铺设一条通向人类未来的光明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论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中进行定位,从而赋予其高于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丰富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略,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新境界、提供了新动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了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的新范式,描绘出世界持久和平稳定的蓝图。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崛起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作出了积极融入世界体系的选择,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发展而不是挑战现有国际规则,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昭示着以文明的姿态崛起将是未来的优先选项,繁荣富强的中国将对世界和平的维护和各国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为此,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不仅是一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新路,也指明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的崇高理想与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同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近年来,世界处于复杂动荡的大变局中,美国与欧洲相继爆发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民主政治制度受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冲击。资本主义面对全球性危机已经力不从心,西方世界的先进优势逐渐丧失。“与‘西方之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之治’,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5],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更可贵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理念,对新型发展观、新型文明观、新型国际秩序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群策群力找寻化解矛盾冲突的最优方案,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踏上这条通向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发展轨迹。不仅于此,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打破了近代以来后发展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更为世人所推崇。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超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的一整套经验。
新冠疫情一度造成经济全球化回头浪潮,但大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化挑战日益严峻和非西方力量的增强,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从参与者逐渐转变成建设者和引领者,为破解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原则新途径。中国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主张任何国际规则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由所有参与方共同协商、合作建设,而治理的成果也应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国家。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发展观,从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到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我们在多边贸易、气候变化、核安全、海洋、太空、网络、文明交流等诸多领域都提出了应对之道,“以整体和配套的理论和战略,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探索人类发展的新方向”[6]。
“一带一路”是贯通国内发展与对外关系的倡议,也是涉及经济、安全、文明等多层面内容的综合性战略。它最初基于周边而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其客观效果超越了周边战略布局的范畴,成为社会主义中国贡献的最引人瞩目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以交通、能源、通信、农业等基础建设为先导,推动亚欧大陆海陆双通道的互联互通,让沿线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为地区乃至全球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贡献中国力量。与世界经济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形成鲜明对照,“一带一路”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发展的正面“外溢效应”将更加突出。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在20多个国家建设50多个经贸合作区,开通350多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铁路、港口、管网等一个个重大工程不断铺开[7]。“一带一路”引领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创新,弥补发展赤字,提升全球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努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也正在开启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新篇章。
当前,“人类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8],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受冲击,零和思维、霸凌行径大行其道。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感慨道: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际社会的合作变得愈发紧密,而就在这样一个当口却出现一系列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渴望拥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生活环境。如何打造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给出了解决方案。这里的“普遍安全”至少包含“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共同,即尊重和保障每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当今世界,各国的安全利益与其他国家交织相连,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不能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也不能为了谋求个别国家的安全利益而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更不能为了谋一己之私而使他国安全事态发展愈演愈烈,而应“推动事态向有利于当事各方且符合国际公平正义原则的方向良性发展”[9]。综合,即统筹维护各领域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零和博弈式的国家安全观,倡导“合则两利、斗则俱损”的发展观以及“着眼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坚持以开放、协商、合作、共赢的理念解决国际贸易争端”[10]的中国智慧,统筹行动应对各类安全挑战,携手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合作,即通过对话促进世界及区域安全。当今世界,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全球生产和需求也造成冲击”[11]。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开展合作,切实尊重、保障和维护世界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可持续,即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事实上,西方某些国家所谓结盟保安全的排他性安全观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安全隐患。作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力量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安全观,以一种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遏阻安全威胁,在携手共建一个普遍安全的未来世界中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人是自然的奴隶”“人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三个阶段。即是说,人类既要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还要合理利用自然、精心保护自然,使自然支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构建与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和谐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应该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警示我们,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尽管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下行的巨大压力,但仍将“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积极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项目。
从观念认知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以人所拥有的方式,体认自然的主体性,赋予自然以人道主义,履行尊重自然的义务,形成尊重自然的自觉”[12],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活动方式层面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新的绿色生产函数,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绿色重组,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从发展目标层面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和“天人互益”,形成绿色发展共识,促进资源集约与循环利用,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终结了西方模式主宰世界的线性史观,是超越当代历史局限性对人类社会未来去向的现实回答,标志着中国首先走出了狭隘的国家、政党、民族的利益观念,而放眼人类命运和全球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寻求发展本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道路。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为世界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