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得军/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六套畜牧兽医站 22460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林下养鸡是一种结合鸡舍饲养以及林地放养的养鸡模式,所饲养鸡只肉质鲜美,鸡粪可用于制作有机肥,以促进林木生长,抑制杂草丛生,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1.1 林地选择在养殖场地选择中,需确保其满足相关动物防疫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电力充足,远离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垃圾场、居民集聚区、交通主干道等,林木密度适中,具备充足的草地资源。所选择养殖场地需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需合理布局建筑物,以便于养鸡生产。为防控疫病,需合理划分林地,确保各区域相互隔离。需严格划分养殖区以及生活区,确保其距离适当。在养鸡前,需彻底清理林地并对其消毒。
1.2 建设鸡舍围栏在养殖场内,需配备鸡舍、饲料库、药品库等,以便于后期饲养管理。分别设置育雏舍以及成鸡舍,结合养殖规模确定大小,各鸡舍间距离不得小于5m,相互间设置隔离网。鸡舍主要为鸡群遮风挡雨,提供夜间休息场所,其建设材料可选择简单的石棉瓦等,但需保证所选择材料实用、牢靠。严禁在风口建设鸡场,设置防水沟以避免发生水淹,在冬季,采用塑料薄膜、草帘等围起四周以保温。结合鸡群数量确定鸡舍面积,养殖密度大约为10~12 只鸡/m2,在鸡舍内需安装饮水器以及料桶等。在鸡舍内搭建栖架供鸡群夜间休息。在鸡舍阳面,需设置雨棚,雨棚面积不小于80m2,内侧需铺设沙池或者黄沙,地势需低于鸡舍以及放牧地。在产蛋鸡舍内,需配备10W 的白色节能灯。在鸡舍阴面搭建产蛋窝,其高度、宽度以及深度分别为40cm、25cm 以及35cm。采用铁丝网或者塑料网设置围栏以围住鸡群活动林地,避免鸡只丢失,或遭受狐狸、黄鼠狼等侵害,围栏地面高度需达到1.5m,地下埋深不得小于25cm,需注意每3~5m 设置一立桩,在桩上固定围网。在围栏两端设置鸡舍,以便于轮放过程中移动围栏。
1.3 育雏准备需单独设置育雏室,对地面硬化处理,严格清理圈舍屋顶、墙面、地面以及沟渠等,将鼠洞封死,严格消毒育雏舍、饲养工具、网架以及垫料等。事先调试保暖设施,确保其安全稳定,可正常控温。若采取平面育雏方式,需准备充足垫料,需注意选择洁净干燥、吸水良好、柔软无灰尘、无坚硬杂物以及霉烂结块,常见垫料主要包括麦秸、锯末以及稻草等。进雏前几日,需在舍内铺设厚度达到3~5cm的干净垫料。进雏前1d,维持育雏舍内32℃~35℃温度。
在林下养鸡中,应选择适宜放养、体型小、抗病力强、耐粗料、受市场欢迎品种。一般选择本地草鸡,出栏公鸡体重以1~2kg 为最佳,母鸡体重以1~1.8kg 较为理想。
育雏管理是林下养鸡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需对鸡群外貌、精神状况、姿态、粪便以及食欲等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具体而言,需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科学消毒在进雏前,需对育雏舍全面彻底消毒,清除舍内顶棚、地面以及墙角等部分的回臣、毛屑以及污染物等,接着采用自来水冲洗;将舍内水盆、饲槽以及相关用具清洗干净后置于室内,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密封24h 后通风1~2d 即可进雏。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后才可进入育雏室,以避免带入病原。
3.2 开食开饮为接回的雏鸡饮入充足水分,接着即可开食。每日喂食6~8次全价配合饲料。2 周后,将喂食次数减少为每日3 次,引导雏鸡自由采食,需注意勤添少喂,避免浪费。在雏鸡开饮后,为24h 不间断为其提供清洁饮水,以促进消化吸收。
3.3 温度控制适宜的舍内温度可有效提升雏鸡成活率,保证其健雏率。在进入鸡舍后,需严格控制鸡舍内温度,防止其忽高忽低。若雏鸡食欲正常、精神良好、饮欲适中,表明舍内温度适宜。若温度偏低,雏鸡尖叫不止、在热源附近拥挤打堆。若温度偏高,雏鸡饮欲增加,张口呼吸,不断喘气,远离热源。在对雏鸡放养前,需提前帮助其脱温,以适应外界温度。
3.4 密度适中在平面育雏时,前2周龄雏鸡密度以30~40 只/m2为最佳,后2 周以20 只/m2为最佳。可结合季节以及气候特点对密度适当调节。
3.5 湿度控制将舍内湿度控制在50%~70%较理想,需确保饮水器内不断水。若育雏舍内湿度过大,常抑制雏鸡机体代谢,导致霉菌病或者球虫病的发生。若舍内湿度过低,雏鸡易发生脱水,其机体干瘦、消化不良,因舍内灰尘较多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3.6 确保光照充足在雏鸡3 日龄前,每日需保证23~24h 的光照,4~21 日龄间,每日需维持12~16h的光照,而38~42 日龄时需维持每日10~12h 的光照。育雏舍内需配备通风装置,以避免因通风不良而导致育雏室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威胁雏鸡的健康以及发育,甚至诱发其中毒乃至死亡。
在放养过程中,需对鸡群动态仔细观察,及时防治部分常见病。若在果园内放牧,严禁喷洒农药,若确需喷药,需将鸡群关在室内或轮放至未施药区域,超过农药毒药期后才可将鸡群放入果园,以防鸡群农药中毒。
4.1 适时放养雏鸡脱温后,需在市内过度10~20d,确保其适应外界环境,接着可将鸡群置于林地饲养,通常在春季、夏季以及秋季放养。在将室内的鸡群转移至林地中时,需对天气以及时间等因素严格控制,一般选择在晴朗的夜晚进行,可将适量多维素等抗应激药物添加至鸡群饮水内。若环境条件适宜,可适时为鸡群进行围养训练,舍内饲料超过一个月同时体重超过130g 的雏鸡即可小面积围养,经过2~3 周后帮助鸡群适应放养,提升鸡群抵抗力,降低放养过程中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需注意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以750~1500只/hm2较为适宜,若林间草量较多,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
4.2 合理放养合理放养是确保林下养鸡成功的关键。可采取轮放措施以减少草地破坏,帮助林间资源修复。需结合林地范围以及养殖数量对放牧区域科学划分,以100m×50m 为一单元,采用围栏分隔各单元,确保其相对独立,进行分区分批饲养。结合林地面积、养殖情况以及牧草情况等设置轮放间隔,一般每月轮放1 次。在轮放前,需彻底清理准备使用的林地并对其严格消毒,以避免鸡群感染疫病。在放牧初期,需对鸡群强化饲养管理,通过几天的调教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采食习惯。注意对鸡群的状况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4.3 适量补饲在放养过程中,还需适量补饲,以确保鸡群营养需求得到满足。饲料一般采取稻谷以及玉米等,将其分碎后可适量添加绿色环保型的浓缩料,待充分搅拌后投入至饲料槽内供鸡群采食。通常在每日早晚分别补料一次,清晨以6~7 成饱较为适宜,以确保鸡群具备采食动力,而在夜晚需确保喂饱。选择质量优异的饲料原料,严禁喂食霉变饲料以及污染饮水。可在林间设置适量沙砾池,以帮助鸡群消化。
5.1 严格控制疫病在养殖场内需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规范管理,严禁闲杂人等进入饲养区,以避免病原传播。在进入饲养区前,工作人员需更换鞋服并消毒。在进入养殖场前,需对运送饲料的车辆严格消毒,鸡及鸡蛋出场后严禁再次入场,严禁销售笼具等进入养殖区域,严禁在场内食用外来畜禽产品,工作人员严禁随意在其他鸡场内参观或诊断疫病。
5.2 消毒灭源在养殖场内采取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构建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卫生消毒制度、疫病防控制度以及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坚持“全进全出”,严禁混养不同栋舍、不同批次的鸡。在进鸡前、出鸡后需彻底清理养殖场、圈舍及周边环境并严格消毒。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驱虫,以切断疫病传播途径,降低疫病发病概率。可利用轮放期间对林间垃圾以及杂物彻底清除,在轮空的林地内,对15~20cm的表土翻挖并施撒石灰石,接着铺垫清洁新土。定期清洗养殖场地、圈舍以及用具等,注意对2 种以上消毒药剂交替使用。在冬季,对场内树木从根部至地面1m 间部位刷上生石灰乳,从而将树体上的病原体彻底杀灭。
5.3 规范免疫在林下养鸡过程中,因活动范围较广、生存环境复杂,鸡群染病风险较高。可结合场内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落实。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并强化疫苗运输以及保管,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疫苗,以保障免疫效果。及时监测免疫效果,确保鸡群体内免疫抗体水平。
5.4 全进全出坚持“全进全出”,确保同一批次鸡当日进齐,饲养结束后短时间内将鸡群全部出栏,以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确保生物安全。提升疫病防范意识,设置专门的无害化处理区并配备相关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及时清理并落实生物安全处理。严格对病死鸡无害化处理,以杜绝疫病传播。
5.5 定期驱虫在林下养鸡中,各种寄生虫感染概率较高,尤以绦虫以及蛔虫较为严重。因而粗注意对鸡群日常采食、饮水、精神状况以及粪便情况等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治疗。需注意选择适宜的抗寄生虫药物以杀灭体内外寄生虫,提升鸡群抗病力。
当前,林下养鸡模式是畜牧业大力推广的一种开放的养殖模式,外部环境、基础设施等对养殖效果以及养殖效益影响较大,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强化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以确保养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