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崔彩霞,佟成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b.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它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2]。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学术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发展与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及时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创新并有效地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措施,这对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在分析和总结全日制理工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从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这三个维度一步一步递进式地引导研究生在广泛活动当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成果产出。首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时间节点或指标点为标准设置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其次,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科研态度与方法,提高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欲望。最后,进行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以分阶段、有目的性的教学任务为线索,勾连起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这三个环节,推动机制闭环效应的叠加,实现研究生在学习与科研阶段中成果与能力的双丰收,更好地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于1973年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3]:当接受高等教育者占适龄人口比例的15%以下时,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4.4%,依据上述理论,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在逐年扩大。从发展规模、培养类型和教育质量观这几方面来看,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对原有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改革目标进行创新,建立起一套更具有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以行政力量主导的评估活动为主,对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部分是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对研究生教育相关者的具体需求挖掘得不够深入,较为关注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独立环节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研究较少,对该类研究的实践参考价值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第二阶段为1949年至1966年的规范发展阶段,对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进行了有益尝试;第三阶段为1978年至1999年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平稳,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第四阶段为1999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5-6]:
A.培养环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有些脱节。(1)一些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缺乏新颖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2)部分研究生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及时将科学前沿知识及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些许影响;(3)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学习与培养的特点,与本科生的教学思路区别不大,不能全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是很多。
B.教学过于强调课程本身,有些忽略教学环节与实际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1)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从事科研的能力这几方面的培养目标,没有意识到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性;(2)在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更加具体化,一些导师在工作中会将自身的科研项目与实际教学任务分开,二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3)部分研究生在日常科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C.重科研产出,忽视了过程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有些导师较为重视成果与产出,会将成果与学生能力划等号,这样不利于真正建立起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地位,还可能影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挖掘,使得一些研究生脱离学校或原导师课题组之后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科研工作者。
需要将培养模式、评价体系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而不是单一考核学术成果或参与项目的数量,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纸上,人才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在科研与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研究生的这个年龄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单纯地布置任务有时候并不能让学生与指导教师产生共鸣,彼此间的配合默契度还需要提高,教师要循序渐进,在适当的阶段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是研究生培养的必经之路。
多维度是指在人才培养核心教育任务下,通过课堂教学模式、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引导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递进式是指将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引导和独立自主研究这三个阶段,一步一步引导研究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第一阶段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第二阶段是指在科研中以指导教师为主,与学生共同获得科研成果,带动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第三阶段是指让学生为主体承担部分科学研究任务,教师更多是以顾问的形式参与其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1)坚持以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2)设立师生见面、线上会议等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实现教与学的融合;(3)开设系列专题讲座,邀请行业内专家和学者介绍学科技术前沿,开阔学生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打通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隔阂,采取多变的授课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1)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前沿的科学成果、相关科学家的生平、学科发展的前景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2)利用多种方法来演示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内容,或者让学生利用软件编程的方法将数据模拟与仿真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进行深度科研的能力。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搭建起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举办课外作品竞赛,通过科普讲座与科技博览会来引导学生对科技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尝试参与其中;(2)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与企业一起解决技术难题;(3)对国家级学生竞赛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更多的学生设计创新性产品,申请专利,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区域性大赛,如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科研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可以分阶段、有目的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为线索进行人才培养,推动教学与科学研究闭环效应的叠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一步步将正确的理论与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项目逐渐到利用学到的知识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具体的步骤如下:
在研究生的初期培养阶段,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的,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包括专题系列讲座、小组交流、线上优质资源学习、专家学者研讨会等形式。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内容,当教师在讲授高等物理课程光学薄膜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同学们互相观察对方的眼镜片,并问大家为什么眼镜片会呈现出紫红色呢?在讲解多光束干涉时,问同学们为什么干涉滤光片会从白光中滤出单色光呢?
当研究生完成第一个阶段的基本课程学习后,将进入到以课题研究为主的第二个培养阶段,通过增加指导教师参与实际科研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多层次、立体化地理解所作项目或课题。该阶段中,指导教师为主体,与学生共同获得科研成果(导师占主要贡献,学生占次要贡献)。教师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使同学们熟悉实验仪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用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带动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并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逐渐具备独立的科研理想与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三个阶段,教师主要以顾问的形式参与到科研中,由学生作为科研主体进行工作。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获得科研成果(学生占主要贡献,导师占次要贡献)。学生在上一阶段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方向,开始独立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监督进度,为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保障,并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到学生的研究课题中。
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实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了多维度、递进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进行学科研究,以期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