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福州,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就极富前瞻性地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内河治理思路,要实现“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望闻问切”,把治理的目光从每一条河道延伸到与之关联的河道和支流,延伸到地下管网等污染的源头,发现“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关键在排口”,据此提出系统治理黑臭水体的系列措施,每一条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一是全面截污。首先将内河两侧6 到12 米的房屋建筑全部拆除,这真的需要壮士断腕,忍痛割肉,刮骨疗伤的勇气和担当。所涉及的事件一言难尽,但终于历经曲折而拆了个干净,从前被捆绑的河道得以释放,大大地舒展。
接着的大动作是埋设大口径球墨铸铁截污管,构筑城市截污的第二道防线,这在全国算是首创,也是上下一致经过多次试验而采取的办法,要想截污,就得约束污染源流,而且之所以采用又大又厚的铸铁管,就是因为这东西经得起挫折,不会一碰就损,泄漏污染。这一来,福州全市共埋设了铁管260 千米,建起截流井1011 座。打个比方,有点像吐鲁番的坎儿井,隔一段与地面有个通道,好掌控维护。
二是全面清淤。福州的清淤采用的是“干塘清淤法”,不见底不算完,彻底干净,才算放心。清出来的河道淤泥约在295 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100 立方米就似一座小山,1 万立方米就是一座大山,295 万立方米,是一座又一座大山,是愚公移山的山。这些愚公将山移到了该去的地方,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养花种草,丑变作了美。
三是全面清疏管网。福州市全面排查2500 千米雨污管网,同时进行修复、更换、补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有过遇到大雨就会有水漫金山的恐惧,甚至极端时还会危及性命。城市排水绝非小事,但2500 千米管道的排查,谈何容易?但福州一一做到了。
四是全面治理污染源。实施源头污染网格化排查,规范整治隔油池、沉淀池、排污口等设施,坚决取缔并搬迁污染企业,实现从源头上截污治污。共排查整治污染源3165 个,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32 家。
五是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这近十年里,陆续改造了2500 万平方米旧屋区,治理了415 个老旧小区,不仅使雨污分流在原来的城中村得以实现,市容市貌大为改观,而且使原先居住于脏乱差环境中的市民大多住进了新房、好房,生活中添了阳光。
六是把水引进来。闽江每日潮涨潮落,给人们以启示,他们利用潮位差,通过智慧化调度,每天两次将奔流向前的1650 多万立方米闽江水引入城区,加固、加高水系入江入海的闸门,让水多留。与此同时,打通断头河13 条、建设了11 个大型推流泵站,让内河水流保持在每秒0.2 米以上的流速,形成流动的循环水系。
水流动起来了,波涛起伏,深深浅浅,最明显的是,人们从河边走过时,再也闻不到臭味,耳边听到了轻轻的流淌声,和着蛙鸣。
一切来之不易。人们清楚地知道,三分在治,七分在管,如果不管将会重蹈覆辙,所谓“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曾经的污染带给人与环境的伤害不能再现。
而在新时代,不光是靠“眼、脑、手”,更为敏捷的是利用了科技创新。福州依托水系科学调度信息化管理平台,创新采用NB-IOT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智慧排涝、智慧水务,用新技术统筹调度全城上千个湖、库、泵、闸、站,实现市区“厂网河”一体化管理,以保河水无恙,人民无恙。
这些看似枯燥的措施,却是凝聚着无数卧薪尝胆的心智和勇敢无畏的担当,因此换来156 条河流的新生,一条条“福道”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