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如 广西艺术学院
电影是人文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虽然不具有实体形态,但其生产过程符合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是拥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商品。在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总体向好向上发展中拥有重要的位置。但艺术的生产无法脱离资金,在现有体制下要想制作出数量更多、内容更优质的电影作品,实现我国本土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保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追求利润是投资方的必然选择。当一部作品投入市场后实现了可观的盈利,就会有更多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到电影项目投资里面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电影保驾护航,影片成功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从近年来本土电影的盈利情况来看电影盈利的因素有许多,例如题材优势、政策扶持、粉丝市场庞大、后期宣传到位、成本管控得当等,而其中最能把握一部电影产品命脉的便是成本。成本即上述所说的“经济基础”,脱离成本,电影的整条创制链条均无法有效运转。拥有成本资金,但对其不科学的管理也会导致很多问题,从而影响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本土电影制片成本的管理模式与电影行业自身发展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成本管理不当成了电影行业普遍的问题。
从一个题材选择到文本作品到最终成为影像搬上大荧幕,一部电影制作完成需要经过创作筹备、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影院上映这一系列环节,其中电影制作成本主要消耗在前两个部分,电影拍摄前即创作筹备阶段,这一期间需要购买电影剧本版权,支付编剧薪酬;选择主配角演员等,预付片酬订金;选择拍摄场地,支付场租费用;预定影片所需道具等。影片拍摄中期即拍摄制作阶段,需要支付剧组人员薪资、剧组生活开销、演员化妆及服装费用、器材租赁费用等。至此为止,已消耗了一部影片所有约80%的成本资金,剩余资金需要留给后续宣传发行或应对突发情况。如疫情背景下,因为突发且无法预计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剧组停工所带来设备损耗、人员调动等情况。这些电影制作过程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可见耗费,在制片账面上能够明确计算的为显性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法在账目上表述的成本,如使用了个人财产用于影片制作,例如用自己的房屋作为场地,使用个人摄制器材进行拍摄,或涉及个人或亲朋作为电影工作人员义务工作等,实际上没有支出项目经费的情况。这些不涉及成本资金流动却已经发生并投入电影使用的成本则为影片的隐性成本。
基于此,一部影片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到最大限度的艺术和经济价值,就要看各种资源耗费是否合理,制作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是否科学。
电影产业相较其他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投资回报率高,并能带来持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更加深远。但相应地,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
例如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摄制期延长,题材相关政策的变化导致影片需“回炉重造”,演员个人德行有失造成的电影连带损失,摄制过程中的突发意外等,使得电影从创制到上映结束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预算也无法在可控范围内。成本大大超支的情况下,如果投资方无法及时追加资金,将严重影响影片的整体生产周期和成片质量,宣传发行和上映时间推后,相应的投资回报期也会无限期拉长,甚至血本无归。项目成本预算的不可控性使得众多企业对电影产业的投资上望而生畏。
涉及金额较大的材料损耗成本主要针对于战争、武侠等需要大规模场景搭建的类型片。影片为了追求真实良好的观感,剧组会在置景上投放大量预算资金,因剧情需要后期拍摄过程中又要将其爆破、损毁。建筑不像服装和道具,可以重复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回流资金,此类材料的损耗程度和成本回收情况难以验证和计算,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本损失。
电影经济也是创意经济,在创作活动中人力是艺术制作的重要价值来源,因此人力成本在电影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一部分,而主要演员的片酬则占领了人力成本的绝大部分。片酬的价格确实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片主要演员本身的商业价值和其所能带来的市场效应,但从电影行业整体发展的情况来看,主演的薪酬畸高,片酬结构缺乏合理性,脱离市场价格,缺少行业规范已经成了普遍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多数电影制作人只将目光聚焦于怎样利用当红明星偶像吸引观众,怎样使明星流量带动电影票房,让追随偶像的粉丝为电影买单。从影视市场目前的行情来说,主演与片方签署的片酬合同绝大部分是由双方自行协商而定,并没有可参考的行业准则和规律可循,正确确定主演人员片酬的金额比较困难,这就导致制作方经常以相当高的价格聘用演员。且一般情况下商定好的金额均为税后实际演员所得,也就是说电影制作方除了支付片酬之外还要额外为其缴纳税款,人力成本随之大幅度提升。对应地,人力成本上升就代表制作方需要在其余环节中减少支出,由此带来的影片质量整体下降,就会直接导致影片上映后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收益回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除了上述情况外,近年来频繁曝出的“阴阳合同”“幕后交易”事件也直指影视行业严重缺乏规范,相关政策存在漏洞,给不良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导致巨额成本资金流失,得不到合理管控。
电影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的一系列生产活动都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成本管理模式。但目前制片方普遍只能做到对可见成本的重点关注,例如器材费用、交通费用、场地费用等,对一些看不见的隐性成本和沉没成本缺乏管控意识。且在各个环节中做不到联动管理,每个环节只一味控制自己范围的成本支出,而不考虑对全局的影响。例如在拍摄环节中,为了控制成本造成的画面问题却不加以补救,在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中就会损耗巨额的资金,造成整部作品成本失控。在电影项目中,制作方需要让每一个环节负责把控成本的人员意识到自己管理的成本支出是否能降低整部作品的总支出,必须具有全局观念。
电影类型不同相对应的成本侧重点也不同,成本预算必须依靠眼下的电影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想当然的凭借其他不同类型电影的制片经验生搬硬套。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影依然是实景拍摄,天气、疫情、自然灾害等外力因素不可控性大,从而导致遇到此类情况后实际开支远远高出预算。制片方在项目启动前进行成本预算时大多忽略了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对其把控不够全面,缺乏科学性。这说明现今我国影视行业内缺少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缺少对涉及成本的每一个细节精准把控,所以导致电影成本管理质量不尽人意。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推进拍摄进度,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整体工作都是比较密集紧迫的。在此期间的相应支出或资金流动情况势必会有缺少记录,没有文本记录就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没有实时更新的数据支持就容易形成成本管理漏洞,也会影响电影接下来的整体推进。
目前电影行业中,剧组大多数是在某一部电影拍摄前期筹备阶段临时由主创人员或资方临时组织搭建而成,缺乏主要责任人和监督主体,整体管理较为松散,影片拍摄结束剧组也会随之解散,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剧组人员流动性高,也使各环节负责成本管理的人员流动性高,如果无法做到及时对接工作就会产生成本管理漏洞。目前剧组中负责成本把控的人员大多数为影视公司甚至其他公司临时抽取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低、经验不足、成本管理不当的问题常有发生。
在电影项目前期筹备过程中,预算制定是重中之重,必须结合电影行业和项目类型的特殊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估算要全面、详尽、真实、符合市场要求,做好追加成本的计划,为后期增添保障。预算统计完成后需要及时报送给各个投资方进行再次审核,对不合理之处进行商讨修改然后再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制作影片摄制方案。制片方要事先对于项目总预算和各阶段的预计花销心中有数,在预算阶段就计划好整体成本管理措施,才能在实际制片成本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管控,一定程度上降低超支的风险。
想要提高成本预算的质量,首先就需要保证其相关人员的专业性。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本工作的及时、真实、详尽、全面,将预算支出计划落实到每月甚至每日,尽可能的细化才能更加精确。更重要的是,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地传递自己整理好的报表等信息给制片人和投资方,分析出目前阶段超支或者有结余的原因,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能立即对接下来拍摄阶段的成本把控做出灵敏反应。同时要安排专职跟组监督人员,确保成本的管理步骤在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效落实的。
目前电影项目中普遍存在剧组职务繁多,人员冗杂的现象,整体架构较为复杂。适当的合并、删减不必要的职位,优化人员架构,根据人员的能力性格等特点安排最适合的岗位,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项目的整体工作效率,相应也会减少一定的人力成本,将资金投入到更重要的板块。
电影的生产是集体的力量,不管在哪一个阶段,人都是最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剧组内人员做到拥有丰厚经验和责任心,能够应对组内的各种机动安排,人员之间互相要配合默契,有大局观念,这样才能使电影生产效率和收益都得到一定提升。因此需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人员活跃性。根据各部门工作成功和效率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尤其是成本管控得当的环节,提升所有项目参与者对其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受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具有不可控性,因此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为生产做保证。适当提高资金周转率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制片方需要做好收支预算管理,促进结余资金清理,及时盘活闲置资金,并且要在资金支出的各个部分做到及时准确的管理,确保项目成本可控。
电影制作过程中存在一类直接用于制片生产成本的预支性款项,例如剧组交通费、劳务费、采购费用等,统称为备用金。备用金的特点为成本发生前提前领取,成本发生后以发票凭证入账,它是一种有机动性质的资金储备,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因此加强备用金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制片方需要制定详尽、严格的备用金申领程序,由多人监管备用金的支取情况。其次,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必须责任到人,专人专管,决不允许挪用或外借。最后,需要严格审核发票凭证的真伪,确保备用金每一笔支出的真实性。
在电影制作中需要使用价格高昂的拍摄设备和剪辑器材等,此类资产出现问题成本的整体管理也会受到影响。片方应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规定,对剧组所有设备物资等定期清算和登记,区别好租赁设备和片方购入的设备,及时检查其损耗程度,对于即将到归还期限的设备和道具做到按时归还,贵重器材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经手,最好能够做到专人负责,防止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必要时也可以购买保险来降低相应风险。拍摄结束后,对于组内自行购入的器材可以及时进行变价处理。
近年来因演员个人私德有亏而造成影视作品连带损失的状况时有发生,现如今在对演员的背调中,其个人流量数据情况不能再是制片方的第一考量,该演员是否发生过重大负面事件,个人性格或行为是否会有造成片方损失的潜在风险都应该被列入背调的重点关注中。片方应尽量避免群星阵容,着重选取业务能力得到多方肯定,影视作品口碑好,人品德行佳的演员,既能提高作品质量也能规避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使危机公关费用等成本预算也能在可控范围内。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演员的片酬并不是某一制片方能够做到自主大幅度调整的,在普遍片酬畸高的情况下想要矫正依然是难点,但需要所有制片方和投资方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拒绝“人力成本内卷”,拒绝演员薪酬攀比,不用报价虚高的艺人,将成本投入到真正能够提高影片质量的地方,尽可能的矫正片酬在成本中的比例。
综上所述,制片成本管理是否得当是影响电影项目运作能否得到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本土电影产业制片成本管理主要存在的难点有:因行业特殊性造成的预算不可控性大,准确度低,人力成本高昂,缺乏行业规范。缺陷有: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体系落后;缺乏专业监督。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进行优化的措施有:构建合理科学的成本预算制度;提高成本管控人员专业性的管理意识;优化人员组织架构;加强备用金管理;加强剧组资产管理;矫正片酬比例。
电影制片成本管理的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成本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与强化才能推动电影行业更加健康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