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涵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外显的历史,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周边民族的审美,在时间的沉淀和本民族审美的融合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彝族以山地居住为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服饰有典型特点,与其他民族服饰有所区别。楚雄彝族历史悠久,在彝族服饰基础上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服饰风格。透过纹样、色彩及工艺等手法展现出楚雄彝族服饰文化内涵。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是滇池和洱海两大文化区的中间过渡地带。西南彝族喜爱居住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楚雄属于滇中高原,多山地,久而久之成为西南彝族聚居地之一。永仁县位于楚雄北部山区,是楚雄山地最多的地方,且与四川攀枝花交界,自古是滇川交流重地。
永仁彝族最初由于交通闭塞,其传统服饰样式保留较为完整。近些年随着旅游业和交通业的发展,永仁的赛装节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从而引起学者对永仁彝族服饰的研究。永仁彝族各具特色的服饰不只是单纯展现出他们的审美品位,更是向大众诉说着彝族的传统文化。
永仁彝族服饰展现出鲜明的本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在其悠长的发展和变化历程中,服饰作为一种物化精神产品,它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了永仁彝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1.2.1 款式造型
永仁彝族服饰最具典型性的两大支系是诺苏支系和俚颇支系。永仁诺苏支系是由四川迁徙而来,途经多地最终在永仁的永兴县、大土滩村等高山地区聚居。诺苏支系的彝族女性服饰特点延续着大凉山彝族服饰风格,上衣下裳,对襟短上衣内配长衫,搭配上窄下宽的百褶裙。服饰重点在装饰上,装饰物相对繁多一些,制作工艺繁复,总体视觉效果华丽多姿,典雅俊秀。
俚颇支系女性服饰与诺苏支系造型上有所区别,是典型楚雄型彝族服饰风格。俚颇支系女性服饰为上衣下裤,最初俚颇支系也是上衣下裳,清朝年间受汉族以及执政者影响,改裙为裤,同时更加方便了在田地里耕作。上衣大多使用黑色土织布,有前短后长和前后一致两款,圆领或立领的大右襟上衣。腰间系着长方形的绣花围腰,外面还有的要系上腰带,俚颇支系腰带极具特色,是长至2 米,宽80 公分的青色或蓝色布制成,两头可做布兜用,方便在外做农活时解放双手。下身则穿着裤脚敞口很大的直筒裤。
1.2.2 色彩搭配
黑色,是彝族最常用的颜色,也是彝族服饰的基础色。永仁俚颇支系女性服饰的底色大部分为黑色或深藏蓝蓝色,诺苏支系更是善用黑色,首服、百褶裙大多都是黑色,在他们的色彩概念里,黑色是尊贵的象征,过去只有地位高的彝族家庭才能用黑色。
红色系,黄色系以及绿色系是永仁彝族服饰中的主要的装饰颜色。其中正红色和黄色是诺苏支系最经典的装饰色,与黑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感。玫红色是俚颇支系服饰装饰部分最常用的颜色,也是俚颇服饰中最亮丽的颜色,主要是用在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刺绣中的主色调。
永仁彝族服饰色彩大多采用黑或深色等冷色调为底色,选用红、黄、绿暖色调为装饰色彩,冷暖相搭配,视觉冲击感强。这种色彩搭配与居住在山地有很大的关系,山地白天光照强,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植物颜色要更加鲜艳,夜晚透光性差,四面环山会显得周边环境更暗。山区昼夜温差大,这就加大了对服装的避寒功能要求,黑色吸热,白天光线强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热气,起到保暖作用。因此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不仅要有审美特征还需要具备实用功能。
近些年网络发达,许多永仁年轻人开始效仿各地流行色,加之面料品种的增多,永仁彝族服饰色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传统古朴色调已被抛之脑后,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传统色背后的文化内涵,一味追求“时尚”。这就显露出现代传播的利与弊,我们要合理利用传播手段,避免文化的消失。
1.2.3 装饰纹样
永仁彝族服饰最常用的装饰手法是刺绣工艺。永仁彝族服装普遍以黑、深藏蓝色为底色,在装饰部分会选用色彩鲜亮的纹样搭配,使得服装整体层次感分明。刺绣纹样按题材可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
在动物纹样中,以蝴蝶、鱼、鸟、犬牙等为主,永仁彝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动物绣在服饰中,大部分动物纹样与彝族文化密切相关,此类纹样在装饰服饰的同时,也有着特殊的宗教含义和文化内涵。例如犬牙纹,在彝族狗是忠实的朋友,且有驱邪护体的作用,在日常服饰、小孩背被上都会用到。彝族给儿童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目的在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虎祖先的庇佑,健康成长、平安吉祥,具有辟邪驱魔鬼的含义,也是一种原始宗教崇拜观念的具体表现[1]。
植物是永仁服饰纹样中所占比最大的题材,马缨花和山茶花是永仁彝族最爱的花卉纹样,这是由于这两类花生命力顽强,是居住于山区中的永仁彝族常见到的花卉。除了马樱花和山茶花,永仁彝族服饰上还有大菊花、四瓣花以及南瓜、藤条等纹样。
永仁彝族服饰纹样中较常见的几何图案有太阳纹、盘绦纹、回形纹、灯笼纹、人形舞蹈纹等。人形舞蹈纹是永仁俚颇支系服饰图案中最独具特色的几何图案,头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身子、手、脚用几根直线勾画出大致的轮廓,细部处理只注意一些大的转折,造型简洁、形态逼真,表现了彝族青年男女手牵手跳脚的欢乐场景[1]。
永仁绣娘常说:“我们的刺绣就是绣生活。”白天绣娘在劳作时所见所景在夜晚回家后通过针线记录在服装上,灵感来源于生活。将布作为媒介,通过针线向大家传播自己的审美以及对生活的认知,从而在服饰中呈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
2.1.1 服饰媒介内涵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提到:服装是肌肤的延伸[2],通过服装表达出思想。服饰是一种非语言的媒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传播者想要表达的信息,而且能对目标信息进行强调补充。永仁彝族服饰除了遮体、御寒等实用功能,人们希望通过服饰的廓形、色彩、纹样的美来展现本民族的美,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彝族服饰在最开始发展时,就已经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及宗教观念,通过穿着方式表现出来。永仁彝族服饰是由彝族服饰中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所产生,是本民族在一定地域内规定该群体仪容仪表的标准,既有本民族特点又涵盖当地特色,为该支系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也用来区别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不同,展现该民族优越性。
2.1.2 服饰媒介传播特征
从传播内容出发,服饰在历经不同时间阶段中,服饰特色以符号话化传承,继而服饰呈现的信息不断丰富。服饰的廓型、色彩、装饰手法、装饰纹样向世人展现出该民族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等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服饰还能透露出穿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支系等方面的信息。永仁彝族尚黑,服装多以黑色作为底色,有些地区彝族尚红,多用红色作为底色。永仁彝族青年女性喜爱戴颜色鲜艳的鸡冠帽,中老年女性则喜爱戴蓝色头帕。
传播者通过媒介将信息传出,受众的思想认知发生变化,影响其行为方式,从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服饰符号的使用是非语言的,直接暴露在受众的面前,无论受众态度如何,都无可避免地接触,因此服饰媒介可达到形式直观、时空广泛、信息交流及时的传播效果[3]。笔者在田野调研过程中所知据永仁的刺绣技艺是从大姚县学习,通过经商的马帮传来丝线和绣品,再经过永仁绣娘们的创作后形成了现在的具有永仁特色的刺绣。
2.2.1 永仁彝族服饰媒介方式变革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电影、纪录片越发受到大众喜爱,大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增多。近年来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用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宣传重点,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楚雄州博物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介绍了楚雄各支系服饰,将永仁赛装节做成纪录片,详细记载了永仁彝族完成从裁制到色彩搭配再到刺绣装饰,全套服饰的制作过程。政府大力宣传赛装节,现在的赛装节更像是刺绣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设计师对永仁彝族服饰的关注,永仁彝族服饰被搬上国际舞台进行展示。
2.2.2 媒介方式变革对楚雄永仁服饰变化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更新,永仁的人们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对外界有了新的认知。彝绣店的绣娘们可以快速捕捉到大众的喜好,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造,吸引到更多消费者。永仁彝族传统服饰底色大多采用黑色、蓝色为主,近年来根据大众喜好和流行色趋势,市面涌出各色服饰。永仁传统花卉图案以马缨花、山茶花为主,现以牡丹花为主。服饰的变化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却破坏了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消极影响。
在旅游业刚起步时,游客将都市生活带入村寨,使村寨的人们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不自信,传统服饰遭到抵制。在学者、政府、媒体等众多引导和宣传下,大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关注增多,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增强了文化自信。
历史上服饰风格与文化走向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说明服饰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文化传播影响的。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永仁彝族接触到了更多元的文化形式,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文化秩序,构建起新的文化体系,因此服饰的元素逐渐多元化,不再只呈现彝族风格,服饰文化受到影响。
在国家积极政策下,永仁彝族刺绣传承人增多,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用技艺换取经济收入。在各方努力下,永仁彝族人们越来越重视本民族服饰,市面出现仿古服饰,人们不再只追求服饰本身,更多地开始关注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永仁地处山区,除正月十五的赛装节外,平时游客较少,传统服饰文化传播手段受众群体少,传播处于瓶颈期。
针对传统服饰文化要加以重视,不单是对技法的传承,还要重视对理论的研究,做到对传播资源的优化。新媒体技术为信息化社会提供便捷的传播环境,所以在传播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对服饰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等严谨规范,真实准确地向大众呈现服饰文化风貌。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大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了解甚少,因此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也应是文化传承重要内容之一。学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过程中要重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播间的对接,让民众对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参与感,减少文化研究与大众生活的距离感。
要提高传播交互性。新媒体带给大众不只是信息的公开化,更多的是所带来的信息使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生活理念等发生变化。因此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要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理论与现代思想结合,以更贴切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才能获得共鸣。对于当地年轻人,是传播内容的主接收者,这就要求在此环境下接收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凸显其主动性、能动性以及选择性,使主体在接收信息时有思考,提高传播的交互性。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又有所增加,对于文化的传播,大众增加了能主动性,不仅是文化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在此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再是传统的单一逐级传播,而是多个受众群体的传播网。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对少数民族服饰不再是只追求形式美,更多地追寻其背后的服饰文化,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通过对大众和本族人民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需求促进消费增长,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促进本民族年轻人通过服饰更多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建立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豪感,提高该民族的文化信仰,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近些年受疫情影响,短视频、直播、慢综艺深受大众喜爱,有许多人通过此类传播方式向大众展现当地文化,因此,应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走出书籍资料,进行产业转化,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