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繁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期,又恰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我们向世界交出的“中国答卷”。与往届冬奥会不同的是,本次的办奥理念为“简约、低碳、绿色”。“绿色办奥”的技术创新措施和经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为冬奥会主办城市未来的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中国答卷”紧密围绕“简约、低碳、绿色”3个维度,从场馆设施建设到技术创新,再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一不体现了本次北京办奥宗旨。2022 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结束,但留下了许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主要聚焦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方式3个方面。
“绿色办奥”由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内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外化绿色场馆设施。赛时保障车辆80%以上使用节能与清洁能源,对原有奥运场馆进行二次利用,把“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改造,这都体现了经济适用、利旧协同的理念。新增比赛场地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赛场大巴车全部使用氢能源,3 大赛区26 场馆100% 绿电供应。提前对赛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摸底调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赛区周围的动植物,在施工过程中对珍贵树种进行系统监测管理,赛后进行赛场生态修复。为动物搭建人工通道便于其迁徙,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充分保障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赛后,这些场馆和设施可以循环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有效践行低碳绿色的理念。
低碳环保的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关键因素,同时对长期节能减排起了决定性作用。北京冬奥会从能源支持到技术创新,从场馆设施到工作服饰都采用了技术创新手段,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开幕式主火炬使用了氢燃料,充分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燃放的烟花也是高科技环保产品。点火方式融合科技元素,将设计理念与国家理念和全球环保共识融合,通过奥运平台向全世界传播。开幕式和闭幕式减少参演人数,采用人工智能和高科技的呈现方式。对场馆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主要以建筑节能为主,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循环体系,增加场馆的使用周期,提高节能效果。场馆制冷剂采用了最低碳环保的制冷产品,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是冬奥场馆“冰丝带”的一大亮点,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激发广大工业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我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
1.2.1 中国元素的冬奥表达
竞赛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将中国文化表达纳入考虑,是从外观到功能再到赛后利用的完美契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以“如意”为原型进行设计并取名为“雪如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传统特色;首钢滑雪大跳台以“敦煌飞天造型中的飘带”形象为原型,并取名为“雪飞天”。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以国宝熊猫为设计原型,将熊猫形象与宇航服的透明外壳相结合,完美展现了“科技梦想”的理念,表达了我国对宇航事业的探索与追寻。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原型为灯笼,象征着温暖、团圆、收获和光明,又暗含了“瑞雪兆丰年”之意。由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图案象征着和平,顶部的如意设计则象征着吉祥,这些设计都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特色。
1.2.2 冬奥生态文明思想
冬奥会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影响着活动举办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措施,对筹备赛事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冬奥的文化创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中,自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促进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了从经济价值向生态价值效益的转变。除此之外,还大力提倡、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民众进行绿色生态教育,实现多领域协同治理新模式。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通过举办绿色科技活动展、建立新能源汽车示范点等形式加强民众对绿色科技的理解,把低碳减排的价值理念与居民生活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以“绿色、低碳、简约”为价值中心和文化准则,形成产业与生态相互交融的新局面。依托绿色核心技术和价值理念,发动政、用、产、学、研各方力量协同并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示范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非常重要,而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代表着体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消费、交通、休闲运动等方面。自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我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得到了显著增长。冬奥会为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营带来发展机遇,冰雪运动产业的衍生产品消费迅速增加,如冰雪游戏、冰雪影视、冬奥纪念品等。冬奥会不仅促进了文创产业的发展,也刺激着冰雪相关的运动装备和旅游观光的消费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的传播,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发生变化,低碳出行成为短途的主要选择,居民环境价值观念增强,树立积极的低碳消费态度,对低碳环保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竞技运动员展现的比赛精神是冬奥会宝贵的遗产,激励了广大民众主动参与并了解冰雪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生态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各国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彼此依靠,这也是“一起向未来”奥运口号的美好意蕴。
“冬奥理念”强调了办低碳和干净并重的盛会,碳抵消和碳减排是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的主要举措,碳减排主要体现在绿色能源、低碳场馆、低碳出行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进行人工造林等碳抵消措施,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切实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增强固碳能力,从根本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大程度实现碳中和。在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理念的目标下,“中国答卷”为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中的绿色布局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提高公共环境的建设和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理念的同时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强废旧土地的再利用,将其转化为有吸引力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中的绿色场馆建设。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要考虑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居民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志愿服务的人文关怀之中,要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展现“和”与“不同”的协调统一,这也是“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目标的体现。2022 年2 月,Smriti Mallapaty 在《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的冬奥会是怎样做到碳中和的》一文,其中说到我国的绿色发展模式证明了碳中和是可行的,也对北京冬奥会的绿色办奥理念进行了肯定。
冬奥会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发展体育赛事,还具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比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意义尤为显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有阶段的历史选择,对于促进经济建设、技术创新、健康生活、城市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比较近20 年来各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发展状况,发现冬奥会可以促进主办城市的经济和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利用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充分发挥冬奥综合效应,解决前紧后松的现实性问题,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地区气候优势,打造我国的寒地冰雪经济带,发展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冰雪赛事与休闲等服务业。通过设计体育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冰雪旅游度假区、新型特色体育小镇、打造冰雪运动节等途径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绿色办奥”所产生的文化效益体现在社会和个人2个维度。社会层面,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价值理念对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国民体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的理念具有重要影响。“3 亿人上冰雪”的冬奥愿景与“一起向未来”的倡议高度契合,即通过此目标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冰雪运动,倡导全世界的冰雪爱好者共同享受冰雪带来的激情和快乐。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冬奥会的示范带动和深刻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冰雪运动中。我们要细致研究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特殊效益,将冬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到社会中,这也是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
冬奥会的社会价值也在于促进人民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文化素养,推动全民运动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型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全民健康观念的普及,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积极发展全民健康冰雪运动,充分改造冬奥滑冰场馆,改造成为多用途的运动健康场所,为民众休闲娱乐提供服务。冰雪运动健康发展是探索冬奥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冬奥健康文明理念,推动滑雪运动生活化、日常化。营造一个绿色、休闲、健康的冰雪运动氛围,鼓励全民参与冰雪运动,使得休闲产业健康多元化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北京冬奥会从筹办到举行,始终围绕“简约、绿色、低碳”的理念,从场馆设施到生活点滴、从疫情防控到文化传播都体现了办会宗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构建了一套属于中国特色的奥运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冬奥会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我们要利用冬奥契机,总结冬奥成果,用好冬奥遗产,传承冬奥精神。
从“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到“绿色文化”,无一不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和行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冬奥成果,营造一个绿色、休闲、健康的冰雪运动氛围,发展冰雪休闲产业,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素养。把冬奥会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深入到各个城市的办会体系中,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治理规范。同时,要传播绿色冬奥的价值,提高社会整体环保意识。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态技术,加强绿色工业技术研发,以绿色技术来优化生态产业布局,助推可持续发展。2022 北京冬奥会达到了绿色发展与环境规划相适宜、和谐社会与休闲产业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绿色经济相协调,兼顾了奥运会的可持续性与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者的融合。北京冬奥会为以后大型活动赛事的举办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居住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