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晓燕 丁 烨
(杭州医学院 浙江·杭州)
[提要]在我国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健康产业发展后,健康产业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本文以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以及调查走访数据为依据,通过对科创大走廊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梳理整合,分析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为促进其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2020年上半年,浙江省提出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本文通过剖析科创大走廊健康产业发展近况,阐明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建设提出建议。
科创大走廊东西长达33千米,总面积近224平方千米,位于杭州城市的西部,覆盖了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和云城等重要科创单元,呈现“一廊三区四城”的空间布局,是浙江省“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重要战略平台。近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大走廊的建设,健康产业高品质、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了一个开放式区域生态新引擎。
(一)生命健康资源初聚,倾力锻造科技高地。大走廊集聚了生命健康领域大量的资源和平台:高等院校资源丰富(大走廊集聚了15所高等院校,尤其是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医疗卫生机构先进(大走廊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已正式竣工启用,将全方位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医药创新平台汇集(大走廊已建立健康谷、基因小镇、数字健康小镇三个综合性科创区,入驻了创新药成药性评价、生命银行等一大批科创平台,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孵化与转化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此外,科创人才汇聚明显。未来科技城已汇集贝达药业、诺尔康、微泰医疗等约400家高端创新生物技术企业,1,000多名生命健康类型的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已被引进,其中国家级人才45名、省级人才69名,占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的1/3,初步展示科创人才汇聚效应。
2021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公示中,在经济、人才、科技创新等发面提出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产业增收值增长1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经营收入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增值增长12.5%;二是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培养浙江省鲲鹏行动项目人选5名,新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个;三是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05家。目前进度均达100%。
(二)生命健康产业丰富,原创成果遍地开花。目前,一批功能定位明确、辐射强劲有力的健康产业已初具规模。2020年,我们走访了大走廊内3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从走廊内产业增加值来看,2020年位居前三的分别为医学检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年销售额收入分别达198,909万元、165,321万元、79,806万元。其中,以医学检验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发展地域均在紫金港,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60%,其他行业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随着智慧医疗、数字健康等新型医疗模式的发展,拓宽了健康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凸显了对研发投入强度的深一步需求。走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医学药物、医疗器械、医学检验、生物试剂以及其他产业招募到的研发人才数为132人、524人、293人、51人、81人,年研发投入为9,472万元、1,9203万元、1,0770万元、1,105万元、2,000万元,而人才队伍(包含硕士、博士及博后、海归、省千、国千)分别有68、258人、191人、35人、6人。
产业的“以老带新”,生命健康科创人才的汇聚,使得行业品牌效应和原创成果逐一显现。一批新的科研技术在抗疫期间引领了杭城健康前沿,如贝达药业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的研发、宣传和生产应用,诺尔康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迪安诊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联合筛查方案,阿里巴巴健康码,浙大5G云端抗疫机器人/5G+VR远程诊疗系统等。
(三)生命健康支撑强劲,人工智能强势助推。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中心地带,人工智能小镇成为继海创园、浙江大学、梦想小镇、阿里巴巴后的又一“新地标”,实现了人工智能领域核心要素的聚集。人工智能作为大走廊在数字信息技术这一领域重要的优势长板,汇集了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高能级技术研究单位,为走廊内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也为“一号工程”——“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提供新的创新资源与途径。
随着AI、5G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和持续渗透,数字医疗产业快速崛起。如,AI医学知识图谱的丰富,为临床诊治、远程医学实操模拟和智慧医疗信息化等实际运用提供多种可能;AI+医学算术突破AI技术阻碍,助推医疗领域精专研究难题的攻克。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新型药物研发策略和技术的最佳催化剂,鼓励传统产业改进,加速新旧势能转换,扶植新兴企业成长。在全球科技改革浪潮强有力的助推下,新生代人工智能也鼓舞着杭城的智慧蜕变。
(一)创新策源定位不清晰,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健康产业是传统产业中的高精尖行业,大走廊内生命健康领域研发尚处于初创期,孵化周期长,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全省的生命健康产业研发聚集地尚未形成。生命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发风险大,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不高。
尽管大走廊内布局了不少高校,但产学研合作不紧密:高校的市场敏锐性不够强,纯学术成果所占比重过大,成果转化慢,价值需及时挖掘。阿里达摩院等具有数字优势的企业缺少生物医药研发应用的相应场景,难以发挥数字健康优势。因此,小而弱的初创研发机构科研与产业断链,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发挥大走廊创新策源地的作用。
(二)平台共享不足。一是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弱,其服务内容的深广度不能满足研发的需求。如,现有的“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仅能针对小分子化药提供服务,对生物药(如抗体、疫苗)还不具备服务能力;大走廊内缺乏动物实验、细胞房等公共服务平台,造成企业相关实验须前往上海等地开展,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时效性强的科技成果的快速产出;生命银行(基因库、生物样本库)的安全性存在隐患。二是大走廊内生命健康科创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符合研发逻辑性的上下游产业研发链,易引发无序竞争。三是区域内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区域交通道路规划布局明显有所滞后,与主城区的快速联系通道不够通畅。
目前,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是稳定增长的第一任务。积极宣传推广健康知识,提倡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拉动健康消费。由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整合资源,加速产业发展,引进创新人才,促进健康消费,提高生产动力。
(一)提升产业战略定位,扎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战略定位,营造创新策源生态。加强“三重”建设,“重”点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企业扶持。围绕人才这个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打造区域基本设施群(高端研究型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综合性大学),改善实验室体系,由点到面,集聚化建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注重以供求带动创新基础,在掌握科学技术竞争这一方面把握先机、优势。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省实验室,攻陷关键核心技术,在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制造、新药生物研发等领域着重发展,攻坚“卡脖子”重要技术难点。通过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所的整合,加快天目实验室的建设,在传染病诊治、结构生物学、精神医学、干细胞与细胞免疫、器官移植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力争在原创性成果和项目上有所突破。
(二)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着重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加速形成一批独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健康产业集聚群,推动医药器械产业向高端领域发展,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项目的优势影响,聚集产业链上下端企业、单位、院校等技术特点,联合攻坚。同时,对相关健康产品的研究、制造和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带动中医药服务、养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发挥现有临床诊疗服务的优势前提下,推动成果转化。通过进一步加强大走廊内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创新个体化精准诊疗技术,开展诊疗与信息技术全链式整合,实现临床服务大中心的新机制。使医学研究与临床服务相辅相成,加速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达到在疑难未诊断疾病、血液与免疫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并继续快速深化转化的目的,促进大走廊生命健康高地的发展。
(三)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避免无序竞争,形成辐射全省的生命健康产业研发聚集地。三城优势互补,加大辐射力度。开展多院所、多专业重大创新项目联合攻坚,吸引更多国内国外优质资源,为积极多样化发展提供有力渠道。如,健康咨询、教育与文化产业,健康体检、监测和综合管理,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乡村产业等。
从集聚发展到协同发展,紧密数字科技与医药健康的对接。联合“新材料”科创高地的研发,发挥人工智能的提效增速作用。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氛围,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精准衔接,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推进生命健康产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品种,做优结构。
(四)强链补链,数字化转型催生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重视城西科创大走廊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发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调动各方资源,助力健康核心产业项目的发展,加强发展劲势。二是提高政府效能。整合相关行政审批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提升政府处理事务的效率。省市级相关部门进一步权力下发,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城西科创大走廊行政自主权。
通过打通政-镇-企通道,扶植小微健康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启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一系列行动,政府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人才就业、生活配套一体的多功能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佳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