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瀚文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为增强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发展活力,国家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21〕671 号),其中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的三大板块重点提出了巩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
近年来国家接二连三出台了重视技能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同时强调了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各有所长。产教融合作为标志性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是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是适应社会行业岗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为当前职业院校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是“重量不重质”,虽然总的就业率不低,但是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依然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有的学生走入社会时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面临无法就业的窘境。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启动,但是依旧存在现实问题。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高职院校机制僵化、内涵不够丰富,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虽然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对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了支持,但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进展依旧缓慢。高职院校受到办学机制的束缚,教学资源对内封闭,对外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但是缺乏专业技术讲授人员进行技术总结和服务。如何打破企业和学校的壁垒、打破产业和学科的壁垒、推动实践与课程交叉融合、共享行业资源是亟待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突破和完善的。僵化的传统教学体制和“貌合神离”的产教合作机制是抑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职业教育政策要求增加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是解决课程开发与行业的适应度不足,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紧密度不够,应用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然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课程开发时没有充分调研行业岗位的要求,导致毕业学生所学课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缺乏相关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威审核,导致院校教学和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并不匹配;课程实践环节脱离企业生产现场,架空实践环节,简化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浮于表面,实践内容落后于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单一,大多数为高校毕业新进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新进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又缺少真正做到下现场,去企业学习的机会。为此,职业院校都在鼓励院校教师利用节假日时间加强企业实习、增强实践教学能力问题,同时想办法从企业引进的具备企业经历又能够胜任高校教师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标准,教师课业负担重,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教师下企业实习实践走形式的居多。虽然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师资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从企业内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指导产教融合的课程,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培训,对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关注较少,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校企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对职业教育改革的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 号)明确提出,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大学建设。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实施新一周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3]。
同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21〕671 号)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郑州电专”)是河南省属职业院校,也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所属单位,同时还是国网技术学院郑州分院。学校承担了面向社会、企业学历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双重责任。郑州电专作为电力职业教育的专业院校,依托国网河南省电力作为办学主体,结合国网技术学院的培训资源,建设了高水平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应用于培训的核心资源要素。同时郑州电专响应国家号召,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和技术工程中心。通过国网技术学院的职工培训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合作沟通平台,学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院校产教培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尤其是能够利用技术培训学院的身份优势,集中优质的培训资料和实践项目,将培训与企业的结合转换为课堂与学校的融合,将企业的优质行业资源转换为学生的教育资源,以解决当前同类院校普遍存在的办学主体单一、企业参与不足、产教融合创新不足等共性问题。
通过郑州电专多重身份的产教培深度融合互补,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密切跟踪国家、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动态,注重产教培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以形成更加紧密的需求“反哺”供给联动机制。同时还可以协助学校精准找到办学方向,做到专业与行业相结合,实现课程实践化,甚至与企业实行“订单班”,与企业联合培养,现场与课程相结合对口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有效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
郑州电专作为河南省“双高”建设单位,面临着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艰巨任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偏差,教学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匹配度偏差,师资现场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关联,理论停留在知识层面,无法跟随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学生实训场地单一,可操作性受限等。
加快产教培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郑州电专能够牢牢把握市场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推进产业技术、学历教育和职工培训深度融合。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借职业培训和产业行业力量,以“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为核心,引进相关电力企业,建立校企长期长效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建好省级“双高”院校,努力冲击国家级“双高”院校。
郑州电专作为电力职业教育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地域特色,因此产教培融合平台应依托行业特点和职工培训来创办。学校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机构实体化、队伍专业化”的原则,把产教培一体化平台作为顶层设计思想,设置部分组织机构的双重职务,深度优化学校相关部门,真正给合作平台授权赋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产教培一体化合作平台,平台既要聚焦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培养,又要考虑职工培训的技能特色培训体系的完善,还要兼顾与企业融合过程中与行业共同科研创新发展。合作平台要打造专业产业链,以真实项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工匠人才培养。同时合作平台要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科技创新链条有效衔接起来,组建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孵化创新项目,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产教培融合实施路径的资源共享机制打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管理,共建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具有行业领先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是职业教育的教室,又是企业技能鉴定的生产现场,还是职工培训的技术操作室。同时在校内试点“1+X”证书制度。组建产教培一体化技术专家团队,融合“1+X”证书新形式到电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以此优化专业课程教学。
(2)实行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目前的郑州电专电力学院与河南电管家供电服务有限公司合办的“订单班”,在“电管家—订单班”实际运行中,通过学生下现场实践所需的资料,编撰教材,推动教材“生产化、项目化、实用化”改革,联合企业开发一批融合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融入职业岗位标准,引入典型企业案例的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场地由教室变为现场生产,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教法“模块化、沉浸化、信息化”改革,塑造“工、学、教、育”一体化教学方法新形态,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培融合要打造“双师”专业教师团队,首先,推行内培外引、进企服务、培训兼顾等人才项目,双方教师、培训师和企业名匠组建一支师资队伍,专业的师资队伍具备多学科、多来源、多创新的特点。其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项目设计、挂职锻炼、跟岗训练等,同时与优秀的兼职培训师一起承担相关培训的教学和资源开发等任务,用以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同时兼顾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做到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技术培训师和企业名匠的加盟能够提升学校的行业知名度,同时引进行业企业的名师技术,推广新型学徒制,实现学生学业即为技术,学生课堂即为现场,校企培联合培养人才。
由此,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改革,建立深度融合的产教培一体化沟通平台,创新衔接产业行业与学科交叉的新项目、新团队;共享产教培资源协同培养,补齐职教学生轻实践的“短板”,促进“订单班”培养对口上岗技术人才;重建“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打造名师技师“学徒制”,双管齐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总之,深化产教培融合是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新阶段,贯彻职教发展新理念、构建职教发展新格局、实现职教名校的务实之举和一记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