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中心学校 孙晓丽
瑷珲镇中心学校有着百年历史,坐落在黑龙江畔的瑷珲古镇。多年来,学校秉承“劳动育人、德育为先”的原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堀地域因素,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独特的教育功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特色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时间,每个班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通过课上学习、校园服务和生活体验等方式进行,安排一定比例的劳动教育活动。在保证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散和集中安排课时,学校统一专题活动与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融合实施。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社团活动。每周五上午三四节课开展校内集体劳动,每个班级除了负责自己班级室内卫生清理,还要负责学校划分的分担区打扫,每一项都划分到具体班级。每月月末周五上午设为劳动日,全体师生一起动手美化校园。毕业班在毕业前夕设立劳动周,师生一起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田间地头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
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一入学,教师会要求学生“合理摆放学习用品、及时清理书桌里的杂物、将桌椅摆放整齐、认识扫除劳动工具并学会正确使用、参与教室内卫生的清扫、会正确洗手、洗脸、刷牙、系鞋带、穿衣服”等。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尝试“种植一种花木,学会定期照料花木生长,养护班级绿植并记录其成长过程,认识校园植物并进行养护,开辟学校小菜园,设计、装饰自己的班级、学校,认识并使用简单的工具开展维修桌椅劳动,校园清洁师,改进劳动工具,发现生活小妙招,积极参加清雪劳动,学会使用智能家居用品,学做图书管理员、学会节约用纸、布置班级文化墙、学会餐桌清理、学会垃圾分类投放”等;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家庭做饭小帮手,择菜、洗菜出把力,尝试烹饪一道特色菜,有条理收纳家中物品,做卫生清扫,参加学校种植园土地松土、备垄劳动,按班级分工参与班级室内外卫生区的清扫劳动,积极参加校园各种社团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会用身边的材料手工制作各种创意产品、会刷自己的鞋子”等。参照《黑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低年级主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劳动最光荣。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和劳动的意义。
几年的劳动课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学校根据不同时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劳动教育,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了农村的乡土特色,给师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瑷珲乡土特色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我校是2016年9月搬迁到新校园的,校园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有五亩校田地,其中一千平方米规划成试验田,一千平方米种植了李子树和蓝靛果树。试验田的使用让师生体验了亲自栽种、除草、采摘果实的快乐。学校把一千平方米试验田分到每一个班级,校长亲自规划每个班级每个部分栽种哪些秧苗。每年六一过后学校就会迎来师生种植节,快乐的场面让校园热闹起来,家长也会参与其中。挥舞着镐头培垄和挖坑的大多数都是家长,教师与学生一起浇水、栽苗、培土,场面热闹非凡。栽种半月后,分班级进行除草,夏天雨水勤至少要除草三到四次,每次师生都是顶着烈日来完成除草的。每次劳动结束后,高年级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说一说这次劳动的收货及感受,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父母种地的不易。
最令师生开心的是收获的季节,一年级的班主任带着班级的学生们摘了十几个香瓜;二年级的学生们每人摘了好几个西红柿;三年级的学生拎了几大袋子茄子和辣椒送去食堂;四年级的学生们蹲在地里捡菇娘,一边捡还一边往嘴里吃;五年级的同学们摘了三袋豆角要送给晚上回家的老师们,因为食堂是不可以吃豆角的,让老师拿回家去品尝他们亲自动手栽种的果实。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黄瓜地里摘黄瓜,有一个同学把摘下来的黄瓜在衣服上擦了一下就开始吃了起来。
学校有一千平方米的李子园,是2018年9月栽种的,师生每人栽种一棵,学生的是由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每棵树都有一个小标签,目的是让大家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李子树。自己的李子树由自己负责,浇水、除草、施肥、打枝杈,样样不能少。高年级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低年级的学生是在教师的陪伴和帮助下完成的。看着小树一天一天在长高,从刚开始的跟同学们差不多高到今天的伸手已经够不到枝头了,同学们见证了小树的成长,明白了“小树不修理不直溜”和“小孩不管不成人”的寓意。
为了缓解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让学生感受现代农业种植的先进技术,学校每年都会分两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通过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走进黄旗营子远达木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第一次是每年的五月份,学生亲手参与菌袋的制作,第二次是九月份,正值木耳收获的季节,在采摘员的指导下,学生亲手采摘木耳,将木耳采摘工作完成得有模有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木耳的培育和生长过程,亲自动手进行采摘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快乐。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徒步到爱辉坤辉灵芝养殖基地参观,沿途有5公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一路上组织学生参观瑷珲古城的美丽风景,带领学生捡拾途经路边的垃圾。师生都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相互鼓励,手拉着手,品味着课堂中无法得到的温馨。
为了让学生了解鄂乡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环境、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品质,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毕业班师生“走进鄂乡,体验劳动生活”研学旅行活动。一周的团队旅行,师生集中食宿,共同定制每餐的食谱,共同完成采购食品的任务,一起动手烹制食物,一起洗刷碗筷、打扫餐余垃圾,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会如何在集体里生活、交往、娱乐,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学校是集中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一早上到校,周五中午才能回家,一周时间有四天半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校把食堂作为学生课外劳动的又一教育基地,每周每人安排一次食堂体验活动。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洗菜、洗碗、打扫卫生、摆放餐盘等;中高年级学生切菜、揉馒头、包包子、蒸米饭、拌咸菜等。食堂体验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劳动课,每次都是在期盼中开始,在恋恋不舍中结束。
别样的教育,多彩的收获。一切向上、积极的力量都是正能量。在十年如一日的生本教育改革中,学校一心一意把劳动教育放在主体地位上,期待让劳动创造美,让劳动改变学生的人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古城瑷珲这片沃土上一定会开满劳动之花,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