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与治疗

2023-01-04 07:03周贵贵州省兴义市农业农村局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患猪弓形虫虫体

文│周贵(贵州省兴义市农业农村局)

一、常见猪寄生虫病

猪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3种类型,即蠕虫类、昆虫类和原生动物类。蠕虫类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昆虫类主要包括蜱螨、蚤、虱和双翅目昆虫等;原生动物主要包括鞭毛虫、梨形虫、孢子虫和猪小袋纤毛虫等,具体介绍如下。

1.猪绦虫病。绦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寄生在猪体后需要1~2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猪囊尾蚴(猪囊虫)病,猪囊虫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在猪的肌肉内,严重感染时在肝、肺、脾、肾、脑等器官也可发现。另外,猪囊虫也可通过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患病宿主感染并寄生于人脑、心肌等器官,属于人畜共患病,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2.猪线虫病。临床感染畜禽蠕虫病后,线虫病占据大半部分,其中以土源性线虫为主,因其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因此,该类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最为普遍的是猪蛔虫病,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大多数猪场中,特别是在饲养管理条件不良,卫生环境差的情况下,感染率基本高达50%以上。一旦感染会导致仔猪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死亡,是造成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

3.猪疥螨病。疥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猪体上,由于寄生在体表,生命周期会受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仅能存活21天。在20℃左右条件下经2~3天即死亡,而10℃以下时经15~18天才死亡,故该病易随季节变化周期反复发作。

4.猪弓形虫病。猪弓形虫病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1977年上海、北京等地的“猪无名高热”就是由该病引起,该病对多种宿主易感,属于人畜共患病,据报道,弓形虫对人类的感染率高达25%~50%,当猪场感染时呈暴发性,基本整个猪场的猪群都会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由于其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而广受重视。

二、临床症状

1.猪囊尾蚴病临床症状。猪囊尾蚴对猪的致病作用通常不明显,严重感染时表现为营养不良、贫血水肿、器官衰竭、前肢僵硬、呼吸困难。当大量虫体寄生于猪脑内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伤,表现为鼻部触痛、癫痫和急性脑炎,偶见突然死亡。

2.猪蛔虫病临床症状。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受患猪年龄和感染程度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一般以哺乳仔猪的感染症状最为严重,感染初期正处于蛔虫幼虫的移行阶段,表现为嗜伊红细胞增多症,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患猪出现精神症状,食欲废绝,异嗜,贫血,被毛粗糙杂乱,个别患猪生长发育阻滞变为僵猪,感染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流涎、下痢不止,直至死亡。若肠内蛔虫寄生过多时还会出现肠道阻塞,导致肠破裂。成年猪因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力,足够抵抗寄生虫侵害,可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作为虫体的隐形携带猪。

3.猪疥螨病临床症状。猪疥螨病多发于哺乳仔猪,起初寄生于面部、脸颊和耳根,逐步向后背、躯干和股内侧蔓延,从而引起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患处剧烈瘙痒,被毛脱落,结痂不易剥离,勉强剥落时创面凹凸不平,易出血,患处皮肤常常出现龟裂和脓疱。

4.猪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猪感染弓形虫后如果虫体具有较强的毒性,且患猪体内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或其他并发因素影响会引起急性发病,急性发作表现为食欲废绝,突发高热,呼吸困难,眼内多脓性分泌物,鼻流清涕,精神沉郁等,发病数日后出现神经症状,后肢麻痹,最后死亡。若感染的虫体毒性较弱,且患猪体内快速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可呈慢性发病或隐性感染,慢性发病时病程较长,表现为厌食消瘦、贫血、营养不良,逐渐出现麻痹症状并死亡,但多数病例可以耐过。

三、实验室诊断

1.猪囊尾蚴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由于猪囊尾蚴感染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严重感染时可见患猪外观变化,背部肩胛肌肉水肿,呈哑铃状或狮子状,触诊舌下及根部可见囊虫的凸起。实验室常用血清学免疫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目前市面上的商品化检测试剂盒检出率可达90%以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如下,所需主要器材有微量反应板、酶标仪。预先配置洗液0.05%吐温-20 PBS,被检血清经56℃ 30分钟灭活,包被抗原用0.1摩尔/升pH 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为10微克/毫升,加入微量反应板,每孔100RL,置4℃过夜。次日用洗液洗3次,每次5分钟,甩干。每孔加1∶400稀释的被血清100皮升,37℃湿盒孵育2小时,同上法洗涤每块板均有空白(未包被抗原)、PBS阴性及阳性对照孔。每孔加兔抗或猪IgG酶结合物100微升,孵育及洗涤方法同上。每孔加底物100微升。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后,每孔加入4摩尔/升H2SO40.02毫升终止反应。读数时以空白对照孔调零点,在微量板阅读仪上读取光密度值,波长490纳米,计算P/N比值。

P/N=(A490标本-A490PBS对照)/(A 4 9 0阴性对照血清一A490PBS对照)

式中,P为代表待检血清;N为阴性对照血清;A490为在490纳米时的光密度值。P/N大于2者,判为阴性。定量结果以终点滴度表示。将血清稀释,出现阳性的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ELISA滴度。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方法如下:用96孔V形血凝反应板。为排除被检血清产生非特异性凝集,每份被检血清滴2行,1行作为测定血凝效价,另1行作为对照(加1%正常红细胞)。血清倍比稀释,每孔1滴(0.025毫升),然后每孔再加1滴致敏红细胞,在振荡器上振荡2~3分钟,置室温2~3小时,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有已知效价阳性和阴性血清对照。结果判断:++++:红细胞均匀地呈膜样沉于管底,中心无红细胞沅淀点,或有针尖大沉淀点。+++:红细胞均匀呈膜样沉着,颗粒较粗,中心沉淀点较大。++:红细胞部分呈膜样沉着,周围凝集呈团点,中心沉淀点较大。+:红细胞沉积于中心,周围仅见极少量颗粒状沉着物。-:红细胞沉积于中心,周围无沉着物。本试验以出现++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血凝效价。≥1∶64为阳性。一般认为≥1∶200以上是特异性的。≥1∶266是最近感染,≥1∶1024是活动性感染。

2.猪蛔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由于猪蛔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幼虫和虫体片段常随粪便一同排出,因此对该病的检测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法,一般采集新排出的患猪粪便,或直接通过直肠采粪,以保持虫卵原有的形态,减少混杂污染。常用漂浮集卵法,利用虫卵的比重大于水但轻于饱和食盐水的特性,以不同溶液分别稀释粪便,静置20~60分钟或采用差速离心法,根据虫卵的浮沉情况来检查虫卵,从而提高检出率。对虫卵的集中临床上也常用筛滤法,即通过不同孔径的金属筛过滤粪便,再检查滤出物。

3.猪疥螨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猪疥螨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临床症状,可以根据这些表型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需刮取采集健康与患病皮肤的交界处皮屑,此处的螨虫较多,采集前修剪周边毛发,对小刀进行消毒处理,刮取皮屑直至轻微出血,以确保采集到寄生于皮内的疥螨。将皮屑置于培养皿或黑色背景上,50~60℃加热30分钟后观察可见白色虫体移动即为螨虫;或将皮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甘油水溶液固定,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检查虫体活动情况。

4.猪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对于猪弓形虫病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特异性变化外,还应采用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确诊。急性猪弓形虫病可取病死猪的肺、肝、淋巴结等组织进行涂片,姬姆氏液染色后油镜检查。或采用动物回归试验,将收集的患猪组织匀浆后加入双抗静置1小时,吸取上清液注射到小鼠腹腔,小鼠死亡后解剖可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但这种方法成本相对较高。

四、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环境的不合理是诱导猪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应严格保障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定期清扫畜舍并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及时对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检查饲料和饮水卫生。大多数寄生虫病频发的猪场没有给猪架设取暖设备,导致猪受冷频繁,自身免疫力较低,易患病成为虫体携带者和传播者。气温由暖转寒,仔猪不容易适应此变化,造成机体应激,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如果防寒保暖措施不好会引起寄生虫病大面积流行。

2.科学选用药物治疗。如果猪场出现病猪,治疗前立即将其隔离,以免其他健康猪群受感染。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应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猪囊尾蚴通常采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作为特效药,疗效可达90%以上。猪蛔虫病可使用甲苯咪唑或氟苯咪唑混匀在饲料中。对螨虫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在上药前应用皂液彻底洗刷患部,清除结痂和污染后再上药。且目前临床上没有用于治疗猪疥螨病的特效药,需长期治疗才可对螨卵起到杀灭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药浴方法治疗效果更佳。对猪弓形虫病可以口服磺胺嘧啶70毫克和乙胺嘧啶6毫克联合应用。另外,在杀虫的同时可以辅助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病猪可以使用温水加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和碳酸氢钠来补充体液,在饮用水中可加入口服补液盐和适量的链霉素等抗生素,供其自由饮用,不仅能避免细菌性继发感染,还可改善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机体由于脱水、酸中毒而死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寄生虫病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给养殖户带来更高的养殖成本和猪肉品质下降等问题,且部分猪寄生虫病为人畜共患病,具有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及时确诊,科学选用治疗手段,构建完善的防治体系,加大防治宣传力度,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才能切实做好猪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患猪弓形虫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猪弓形虫病感染的诊治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概述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诊断与防治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中西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