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编
2022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市中心龙山区梨泰院洞一带,参加节日派对的人群中发生严重踩踏事故,至2022年11月11日,已造成157人死亡和192人受伤。当地媒体称,这是韩国继2014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以来遇难者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故。
狭窄不平的小巷,超预期的密集人流,震耳的音乐,难以抵达现场的救援人员,应急预案的缺失……种种因素叠加,使一场狂欢变成噩梦。
10月29日晚,梨泰院洞一带商圈热闹非凡。近十万狂欢人群涌来这里庆祝即将到来的万圣节,人流密集程度超出预期。
踩踏事故发生在梨泰院洞中心汉密尔顿酒店旁一条狭窄的小巷内。小巷长约40米、宽约3米,不仅狭窄有坡度,地面还凹凸不平,容易绊倒行人。当自上而下的人流遭遇下方地铁站出口横向穿行的人群时,行进速度更加缓慢,进一步增加了拥挤踩踏的风险。
此外,事故发生在夜间,街边夜店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参加狂欢的人们不少都喝了酒,无法及时觉察到周围情况的变化。
据目击者回忆,事故发生前,人们曾自发靠右通行,但小巷内渐渐聚集了超出可容纳程度的人群,秩序逐渐混乱。几位事故亲历者说,当时被人潮裹挟,动弹不得,无法自主行走。当晚10时多,小巷前方斜坡下突然有人跌倒,但后方人流依然向前涌,最终酿成惨剧。密集人群拥堵在狭窄小巷,致使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施救,多名目击者都证实了这一点。
韩国有舆论批评指出,地方政府没有就活动提前制定安全措施,现场安全管理方案的缺失也是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
据韩联社披露,梨泰院洞所处龙山区在27日举行了“万圣节应对紧急对策会议”,主要发布了防疫、消毒和主要设施安全检查的相关宣传资料,并未包含针对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安全管理对策。
韩国崇实网络大学消防防灾系教授朴载晟分析说,此次狂欢属于市民自发举行的庆典活动,没有主办方,安全事宜未能在开始前得到充分讨论,导致准备不足。
在踩踏事故发生的前一天晚上,梨泰院洞一带也曾聚集大量人群。有人28日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说,当天目睹有人被推倒,所幸人群停止移动,未造成伤亡。但这未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韩国庆旼大学消防防灾系教授李勇认为,开展大型活动前,主办方部署安全人员、警力和消防人员非常重要,在制定措施时需综合考虑活动性质、时长、出入路线和参加者年龄等多种因素。
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同类的蹄子之下。而人群的踩踏事故更是在史书上画下一个又一个血点。人类是天性爱群居的动物,人群就像磁铁一样对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旦人群聚集,并被街道、房屋、楼梯、栏杆压缩,危险就出现了。原本有序移动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瞬间崩溃,这个诱因可能是一只断掉的高跟鞋、洒在光滑地面上的一杯饮料、一股气味、一句话……甚至不需要什么明确的诱因。
人毕竟不是椋鸟和沙丁鱼,我们并没有进化出有效组织大规模人群有序运动的能力。宗教节日、体育比赛、音乐会、逃难、赶地铁、学校下课,这些都可能成为踩踏事故的发生条件。
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滩,期待着参加跨年活动的人群,就发生了拥挤踩踏事件。据《“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这次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是一次“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悲剧。
1989年4月15日的英国希尔斯堡球场惨案,96人被活活挤死。
有记载的死亡千人的踩踏事故:1941年6月6日,由于日军空袭造成恐慌,上千名重庆市民在涌入防空洞时因踩踏丧生。1990年7月2日,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人群在通过一个地下通道时发生踩踏,1462人丧生。2005年8月31日,参加宗教活动的人群在通过伊拉克一座大桥时,恐怖袭击的传言导致人群失控,约1000人死亡。
拥挤的人群有多大的能量?如果你被汹涌的人潮挤在一个不可压缩的物体上,比如一面砖墙、地面或者一群倒下的人身上,背后七八个人的推挤产生的压力就可能达到一吨以上。实际上在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大多并不是真的死于踩踏,他们的死因更多的是挤压性窒息——人的胸腔被挤压的没有空间扩张。在最极端的踩踏事故中,人在遇难时甚至可以保持站立的姿态。
在这种情况下,急救手段显得爱莫能助,医护人员无法及时抵达现场,互救也几乎不可能。
2013年2月10日,在发生于印度阿拉巴德的踩踏事故中,一位丈夫想要保护妻子,但根本无力阻挡人群的力量。这起事件造成36人身亡。
血的教训,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如果遇到踩踏事故,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应对和自救?
哪些场所易发生踩踏?
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宗教朝圣的仪式上、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等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
易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
踩踏事故常发生于学校、车站、机场、广场、球场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常发生于节日、大型活动、聚会等期间。
事故发生原因具体包括:当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或只是蹲下来系鞋带,后面人群未留意,没有止步,发生踩踏。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如何在踩踏事故中脱身
任何时候去人流密集的地方,都应当观察周围,记住出口的位置,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
一旦你发现已经被人流裹挟,无法自主控制前进方向的时候,切记不要停下,也不要硬挤,而是要一边顺着人流同步前进,一边向前进方向的侧方移动,直至移出人群。
双手握拳架在胸前,就像拳击手的防守姿势,这样可以尽量保证胸腔不被挤扁。
注意脚下,千万不要被绊倒。
一旦摔倒,赶紧站起来。如果身边同伴摔倒,立即把他(她)拉起来。如果身边是儿童,把他们举过肩。
如果摔倒了没法站起,爬也要跟着人群前进的方向。如果无法移动,用手护住头部,蜷缩膝盖至胸前。不要俯卧和仰卧。
然而,在踩踏事故发生现场,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不被踩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
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不凑热闹。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凑热闹,不在学校和其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注意安全。
相关部门应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比如某个易聚集人群的地点,人流可能从哪里来,预计有多少人,如何评估现场人数,一旦现场评估人流超过容量,如何分流继续涌入的人群,如何疏散人群。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警力如何分配,控制人群使用什么措施。
2003年2月17日,美国芝加哥E2俱乐部,夜店中发生斗殴,保安使用了胡椒喷剂意图制止混乱。刺鼻的气味在拥挤的人群中引发恐慌,进而发生踩踏,21人死亡。
广场、车站、学校、医院和娱乐场所,这些公共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要考虑到预防踩踏的因素。1883年6月16日,英国桑德兰市,很多儿童在观看演出时发生踩踏,183名儿童死亡。之后,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所有的公共娱乐场所都必须使用安全逃生门。这种门上装有一个横杠,不管这种门锁还是没锁,横杠上的压力达到某个数值,门就会自动开启。这个法案至今仍有法律效力。在我们的身边,一些外资的大型商场随处可见这种一个多世纪前的古老发明,除此之外,并不十分普及。
近些年,基于视频监控的人群拥挤防控措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沙特政府为麦加引入了一整套高科技的踩踏预防体系,使得每年朝圣人群踩踏事故大幅度减少。
总而言之,要预防踩踏事故,对个人而言,谨记四字真言——“不凑热闹”。更重要的是,活动组织方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
大型活动应该是欢乐的海洋,不应因人为疏忽而变成痛苦的源头。愿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去聚会,平平安安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