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
事业单位本身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组织,具有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合理规划维持正常运转,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促进事业单位财政体系稳定运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充分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管理优化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确保资金运行,并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是财政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对于前期的部分来说主要是预算编制,而中期部分则是进行执行,而对于后期部分来说则为绩效。通过预算管理能够对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全部资金进行管理,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预算加强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事前对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项目,事后资金使用有一个大概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资金不足、资金剩余和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就大大降低,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提前防患资金流转问题,各部门在预算批复的额度内,按照资金用途使用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减少了资金流转过程的风险,减少了财政损失,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防范了资金使用风险。
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环节对资金合理规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预算执行环节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各部门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预算任务。预算监督环节及时分析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当中,经过了解可以发现许多领导层的工作者其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时,不能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去实施与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整体预算管理工作的价值不能有效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要清楚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导致许多领导认为只要在财务部门内部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就可以提升各方面的管理意识。但许多财务工作者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所以导致他们最终的专业水平也逐渐降低,如果财政相关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那么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会逐渐下降。
预算编制过程中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编制的过程短、时间紧、准备不充分,难以保障预算编制质量。目前的预算编制时间以自然年度为一个周期,每年的预算布置会议为七月中旬,一上时间为8月31日之前。一上之后的二上往往就是一些政策的调整,单位几乎没有主动调整的机会。也就是说,从预算编报开始到预算一上结束,时间相当紧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没有时间充分调查本部门的实际支出情况,对上报项目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导致项目编制质量不高,造成有的项目资金剩余,有的项目资金不足,预算与实际支出不符,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预算的编制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分配及在各部门间的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就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编制部门预算。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部分单位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将预算简单的分派给财务部门,认为其他部门没有必要参与、配合。但是财务部门职责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机制,让其他部门配合自己完成预算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进度缓慢、预算编制质量不高。而且财务部门不能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预测收支的实际情况,造成编制的预算与实际工作不相符,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财政部门在布置预算绩效培训会时,单位往往只允许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人员会后没有及时在单位开展预算绩效培训,导致各部门负责人不会编制项目绩效表或者编制的项目绩效表质量低,即使勉强入项目库,在实际工作当中,使实际支出与预算有一定的差距,也为中期的项目绩效监控及后期的项目绩效自评带来难度。
在执行过程中,一是由于某些单位对预算执行的审核不严,出现超出预算批复额度及用途使用资金,或者是无预算情况的发生。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实际支出超出了规定的金额,还可能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分配不均的情况,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打了折扣。二是某些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缓慢,在年中预算项目监控中的资金支付进度未达到50%,甚至某些项目未启动,支付进度为0,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某些事业单位为了完成年度支付计划,出现了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浪费了财政资金。三是某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分工合作时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进度缓慢。同时,部分单位部门设置不完善,没有认识到设置监督部门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监督部门,可以完善监督机制,监督效果更加明显。否则,很可能会使预算管理偏离了方向、结果出现了偏差。
有很多事业单位在设立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过程当中没有起到对预算的约束作用,首先,当今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绩效指标设置的重要性,设定指标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指标设定的过粗或过细,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导致事业单位投入资金用于项目的实施后,很难根据设定的绩效指标对项目进行监控,无法发挥绩效地监控作用,难以有效地推进项目预算工作。其次,绩效自评报告存在不足,某些事业单位没有重视项目绩效完成的过程,项目负责人收集的项目资料不完整,自评报告中仅对数量、成本、时效指标等进行简单论述,没有对项目执行过程详细的阐述,也不会结合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和探讨,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项目绩效管理能力。最后,缺乏相应的奖罚机制,预算绩效没有与人员奖罚、职称晋升相挂钩,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绩效监控与自评只为完成任务,对实际工作没有指导意义,造成人员及资源的浪费。
从根本上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是保障预算管理质量的核心要点。在转变预算管理人员工作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保事业单位整体能够充分重视预算管理,在具体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首先,只有负责人拥有较强的管理意识才能带动基层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要求,那么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前的状况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同时不断学习有关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其次,加强预算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财务部门处于预算编制的核心地位,如果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会影响到业务和财务部门工作质量下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部门要给所有领导层工作者和基层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同时财务部门也要注重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成为预算的主要执行工作者。在注重预算管理人员培训的工作之下也可以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将风险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
作为基层单位,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部门要及时改变以往集中在编制环节储备项目的做法,将项目立项储备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提前研究谋划,常态化储备预算项目。项目库包含此项目的前期论证、比价金额、形成固定资产的数量及金额等,严把储备项目质量关。在实际工作中,上级部门有维修改造资金分配计划需要各单位立即上报项目的论证材料,事前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来考虑是否拨付资金。由于平时没有常规储备项目的习惯,造成匆忙找项目,导致论证不充分,上报项目资金不予批复,造成了有资金没有项目的状况,失去了争取上级资金发展本单位事业的大好时机,影响了单位事业的发展。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接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任务之后,财务人员应该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及时组织召开预算布置会议,邀请单位负责人及分管部门领导参会,传达预算会议精神,解读预算政策,鼓励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根据部门的实际需求,编制部门项目预算,争取资金来发展本部门的事业。财务部门应该将预算绩效申报表,预算编制文本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立项依据、项目实施方案等资料下发给各部门负责人,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项目编报的培训,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本部门的预算。各部门负责人应该履行预算编制职责,相互配合,编制项目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资金,对资金性质相同,内容相近和安排较为分散的项目要进行合并整合,确保项目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将各部门上报的项目统一汇总编制预算草案,上报决策部门,由单位站在全局的角度,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轻重缓急,根据单位事业规划,对备选项目进行合理排序,择优编制项目支出规划。这样,提高预算编制效率的同时,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三是单位应该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对单位申报的项目预算按照项目入库的要求进行填报,财政应该发挥职能作用,聘请第三方对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进行事前评估,并一对一指导财务人员修改、完善项目绩效表,以提高编制项目的质量。第三方对入库项目进行事前评估打分,评分低的项目,写明理由,返回由预算单位重新补充填报,由此来提高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编制的意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项目预算的各项指标,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财政部门应该将各单位的优质项目,按照货物、服务和维修改造等分类建立数据库,或者按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将项目绩效数据库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当中,单位在做项目绩效目标表时,可以参照项目绩效数据库的相似度高的优质项目版本,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优化本单位的项目绩效以提高项目编制的质量。由于入库的优质项目都有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的执行在现实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预算执行中,应加强预算管控,提高预算执行力。一是在实际工作中,财会部门收到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批复后,及时细化分解预算指标,将内部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应该及时填写议题提交单,将项目的资金分配额度,用途及实施方案等提交决策部门。会议通过后,填写采购审批单,由各部门进行审核,业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对其采购用途和资金额度的合理性进行审核,财务部门主要对其采购合规性审核,审核业务部门对预算建议数的测算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二是各业务部门应该履行职责,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财务部门应该定期分析项目执行情况,至少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预算分析会议,邀请单位负责人及各项目负责人参会,通报各项目执行情况,传达财政相关政策。各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执行情况、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如政策支持、人员保证、硬件保证、需要各部门配合的工作等。如果确实无法执行的项目,集体讨论后,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按规定的程序改变资金用途后,将资金用于其他急需支付的项目,加速财政资金的流转速度,提高预算执行进度。三是预算的执行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所交代的任务,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某个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就很可能会影响预算的管理效果。因此要加强预算监督。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各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监督、相互督促,顺利完成预算任务;二是设置一个专门的预算监督部门,采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履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对单位进行监管,建立考核机制,将经费投入使用纳入考核范畴,作为单位评优、评先的标准;财政部门要强化对经费支出的绩效分析,将分析结果与下年预算安排进行挂钩。无论是哪种监督方式,其本质是为了维护预算管理的执行,完成预算任务。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不足,大多数以部门间的监督为主,没有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监督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借助外力加强监督力度,确保预算工作圆满完成。
根据所有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设立相应的绩效指标也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事业单位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考核机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还可以聘请较为专业的绩效管控专家来为他们讲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拥有较强的绩效管理意识并使用最新的方法,将其自身的有效性全面提升上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一定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注重对绩效自评报告方面的了解,这样也可以正确的对业务和财务工作者的能力进行分析与了解。
结合上文叙述进行综合分析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在充分了解事业单位本身的性质特征前提下对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建设,通过深入挖掘当下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事业单位预算实现合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