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丽 盐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管理处
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和核心目标,必须根据实际的要求与服务需求,合理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各单位要科学整合与配置社会资源,为大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产品时,对重要的业务活动和环节进行质量监督与控制。会计管理作为经营和服务的重心与轴心,需结合实际情况生成具体可行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际开展非经营性活动时,需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科学质量监测与监督,确保各种账目的合规性与合法性,由此为各项公共服务活动顺畅开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事业单位要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上生成具体策略,以此保障整个社会的正常和顺畅运转。
开发与设计优质的公共产品,需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筹集与使用资金过程中,保证相关账目建立的合法性与专业性。筹资管理应成为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继而在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能更加精准的掌控不同数目的资金和账目。单位获得资金支持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可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如以社会捐赠和科研成果收入等方式获得。而筹集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后,以往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势必会展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单位应根据会计监督管理对象的特点,构建具有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机制。
组织运行外部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后,事业单位不应完全集中在资金收支等方面的管理上,需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会计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实质价值。管理人员要看到以往功能预算模式的局限,采用新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在既定的预算规定下,对会计业务活动质量实施监督和管理。各单位要能自觉提升缴款与拨款质量和效率,建立清晰和严密监管程序,确保在重要的业务环节和流程中有效地把控工作质量和风险。
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监督和管理下,必须合理合规的清理银行账户,按照要求建立零余额账户,以及其他资金账户,及时取消收入过渡性账户。在全面推进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加强账户体系管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监督和管理对象。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滞后于企业,若想增强会计监督管理时效性与实效性,需注重优化与完善控制环境,由此为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提供有力的前提条件。优质的控制环境,是高质量开展会计监督管理活动的基础,必须在这一维度进行各种工作制度与标准的优化。控制环境直接受到自身组织文化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无论是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还是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都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开展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好各种控制要素的整合与优化,尤其要在控制环境优化这一维度进行多维考量,继而为会计监督管理机制运行提供良好的物质空间。
风险评估作为监督与管理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必须结合会计业务活动特点,科学地进行机制建设与运行,从而对所有业务活动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分析、评估、处理。各单位必须对会计管理的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科学风险评估与分析,结合内部与外部风险类型和影响,优化会计监督管理流程和内容。即在实际开展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势必会在过程中潜藏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若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会引发贪污与腐败问题。因此实际推进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时,需围绕风险评估这一关键控制要素,生成具体与可行的监管计划与方案。
监督和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会计活动和重大决策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需注重优化与完善监督和管理过程,对这一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与优化。过程的质量监测与控制,需成为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维度。要对与会计管理相关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过程监管与控制,确保各项决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与实施。无论是预算控制与管理,还是财产保护与控制,都应成为质量监测重点。要从制度层面对会计监督管理进行规范,形成具有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单位内部各种职能的行驶程度和效果。所制定各种决策与政策,若不能全面和深层次的覆盖基层,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沟通问题与障碍,不利于更加顺畅地进行会计业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各单位需在信息与沟通这个重要维度做好改革,生成具体与可行的信息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确保有关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信息精准触达对象。管理人员必须明确信息化手段在防范舞弊方面的功能,继而在信息管理与沟通机制建设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此为思路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着力于内部监督这一控制要素的优化,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时效性。作为质量控制与风险识别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具体工作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更新与优化。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全面提高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水平。增强内部监督的实效性,有助于完善内部工作环境,为高效开展会计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事业单位本身具有公益和商业双重属性,在实际开展会计管理和业务活动时,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预防贪腐问题。达到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外,需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单位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必须以预防贪腐为宗旨,要明确为公众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一定的非营利性,因而必须注重控制与监管公共服务过程质量。无论是所支配和筹集的资金,还是财政拨款,必须全部应用到公共服务中,人员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对贪腐行为严格监督,最终要将优质资源用到实处,高质量地为人民服务。
预算管理应成为会计监督的重要工具,用以科学的整合经济资源,确保财务部门各项业务活动都能有序和顺畅推进。各单位应以预防管理为着力点,科学的优化与完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实际开展会计业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注重预算管理,对各项活动过程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管理者必须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其法定效力,在业务开展前、中、后都能进行全方位管理。科学的预算管理与过程监督,可以不断增强会计管理的计划性,并能对财务监督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协调与控制。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以预算管理机制优化为主线,以资金掌控为核心,对工作流程、程序、过程、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
相对于盈利属性和经营色彩较为浓厚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和用途等方面相对明确。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活动性质,对账目和资金用途等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而针对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必须着力于控制活动过程,对具体的活动类型进行创新与优化。各单位既要注重内控理论的优化,还要理性总结实践成果,在会计监督管理上提出新的措施。事业单位要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技术手段合理嵌入会计业务流程中,由此逐渐实现全过程和精细化的监督与管理。
重要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效果,可直接影响会计监督管理质量和效率。从目前沟通机制和信息管理机制运行效果来看,信息自上而下传递更为通畅,而基层职工的意见与需求很难精准触达上层对象,即需对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优化与拓展。全面推进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注重优化信息沟通机制,并能适度控制其行政色彩。实际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集中精力创新核算制度,还要不断扩充沟通渠道,由此全面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能。
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根本意义和目的在于加强业务活动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测,管理者做好控制要素优化的同时,需能创建开放和理性的会计监督管理氛围。控制环境优化,是会计监督管理建设过程中要素优化的重要维度。而环境会对人员思想和行为特征变化产生直接影响,若想有效控制和监管贪腐行为,必须结合会计业务特点,科学优化与完善控制环境。各单位要形成良好的内控意识,继而自觉的推进监督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工作。管理者要引领所有职工形成先进内控建设理念,由此在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上形成良好的氛围。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与运行的成败,直接受制于广大职工,需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思想引领与教育,对会计业务活动过程的质量监管意义建立正确的认识。财务人员必须动态优化业务流程,合理的设定各岗位职责权限,确保执行与监督能够相互制衡。
财务部门应根据自身的业务范畴,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应对的长效机制,在会计监督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者需根据风险类型和影响力,对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和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际开展公共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有关会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业务环节进行全程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需从根本上控制与预防贪腐行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优化与完善风险评估长效机制,把握好会计业务活动开展的风险点,并在思想、行动、信用、法律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而风险识别与应对长效机制的建设,必须对会计业务活动过程开展进行框架性指导,在既定框架范围内,合理、合规合法的落实各项工作。各单位应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继而对会计管理活动过程进行专门风险评估与监控,控制好业务风险的基础上,能大大提高群众的信任感、满意度、认同感,确保所有与会计业务相关的活动都能有序与合规的开展。
事业单位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科学优化与完善各项业务活动的监管机制。管理人员要进一步优化与细化预算的内容及范围,利用会计软件形成新的编制手段。在实际开展公共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一把手必须求财务部门完全按照预算规定开展相关的业务活动,严格按照制度和规范有步骤的部署工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资金支持时,会计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预算,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使用资金。而负责会计活动过程监督与管理的人员,需始终按照预算规定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违规与违法行为后必须如实反馈。同时,要科学设定预算指标,确保各项公共服务和经营活动的用款计划的有序实施,资金的拨付与使用不能超出既定的授权支付额度。基于预算管理的会计业务活动的监管,有助于增强资金筹集与使用的规范性。因此,各单位必须注重以预算管理为着力点,建设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在具体的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按照预算规定实施监管机制。
对会计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质量监测和控制,必须生成有力和有效的工具,即利用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其中,信息和沟通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是优化与完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维度。要根据公共服务与管理的实际诉求,构建现代化的沟通机制,确保重要信息精准触达对象。例如,开发和设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智能采集与汇总重要会计数据,基于可靠的大数据,对各个业务流程的运行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数字化风险评估。各单位通过不断完善沟通机制,有效解决以往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各项会计活动有序和顺畅的实施。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内外部沟通,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对各项业务活动的高质量与合规性开展进行刚性约束。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及会计业务范畴,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处理上下级部门及同级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会计监督与管理,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仅要对内进行工作过程和质量的监督,还要面向整个社会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时,往往涉及资金筹集与使用工作,管理人员需对各种账目的建立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价。必须适度增强外部监督对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及实施的推力,更好地把握各项会计业务活动开展的质量,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都能为公众做好服务。必须做好各项业务活动的衔接,科学设计规章制度,有程序和有步骤地开展会计监督和管理工作,并能形成纵横监督和管理模式。依托电子政务平台,采集大众的各种意见和投诉等信息,自觉的接受来自大众的评价与监督,督促会计人员合理的优化工作过程与流程。
事业单位要以高质量服务公众为目标,以预防贪腐为宗旨,科学推进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在信息管理和沟通、业务活动过程质量监测等方面,都能建立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以此为工具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