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变迁对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的影响分析
——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2023-01-04 23:46郭梦恬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农村

郭梦恬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金融系)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南平作为福建省农业大市,有1614 个行政村,农村市场相较广阔,但经济常年靠后。因此,为进一步分析农村生产要素变迁对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笔者对福建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南平市展开调研,同时选择了4 个县的11 个乡村作为典型村庄,着重从农村生产要素为切入口进行研究,以期减少农村返贫人数,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二、南平市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南平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党建与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党建对服务乡村振兴的引领、保障和推动作用。选派了一批懂国情、知民情、肯动脑、真实干、敢担责的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工作,组成充满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促进、落实、执行好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改革的工作。同时,完善工作保障和考核机制,建立市直单位与贫困村的扶贫党建结对共建机制,走访贫困村需求,加大扶贫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以 “三保障”为基础,保障村民基本生活

一是保障住房安全。对不适宜生活地区的群众实行异地搬迁政策,并全面排查危房,进行修缮及整治,重点关注居住在破旧房以及无房的贫困户,彻底解决好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二是落实健康扶贫。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和精准扶贫医疗慈善救助,完善“一站式”结算、“绿色通道”服务,落实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分类救治政策,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精准度,目前已签约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等人群80543人,签约比例达96.13%。三是强化教育扶贫。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原有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在校生共5676 人,其中42 人因重大疾病或残疾未到校就读,学校对重大疾病或残疾未到校就读的同学实行缓学,并开展劝返厌学同学工作。

(三)以产业带动农业,引导发展特色经济

南平市立足地方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优势,结合 “十四五”发展规划,根据当地苏区老区产业特点,融合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企业扶持、乡村振兴等领域,全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乡村服务网络。积极对接茶叶、莲子、烤烟、蔬菜、笋竹、粮食、乡村旅游等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脱贫。同时,延伸乡村产业链,加大对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开展“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通过培育各具特色的乡村支柱产业,帮助拓宽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现已拨付超500 万元用于扶持100 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发展产业示范项目;277 家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生产8965 户,实现贫困村村均增收3.85 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1 万元。

(四)以金融为抓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资源投入不断加大。至2020 年底,南平10 个县市区均已建立政府出资、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小额扶贫担保机制,辖内银行业机构累计向11229 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共计7.18 亿元,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99.77%,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1.78 亿元,贫困县乡镇网点覆盖率和贫困村级金融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二是产品模式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上创新“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等方式,联合政府部门给予贫困户贷款支持。同时,积极对接辖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生态银行”和“武夷山水品牌”等特色产业战略部署,强化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如农业银行南平分行针对茶农推出“惠农e 贷”(武夷岩茶)专属产品,兴业银行南平分行首推“碳汇贷”促进农民增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针对五夫镇特色莲子种植推出“五夫莲子贷”。

三、生产要素变迁对南平市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的影响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为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笔者对南平4 个县的11 个乡村1990 到2021 年6 月末生产要素主要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调研,希望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农村外流人口严重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依旧严重,1990年,11 个村平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78%,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22%。到2021 年,11 个村平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60%,比1990 年下降了18 个百分点,村外出人口占比均大幅度提高,其中松溪县渭田镇小黄沙村常住人口仅占31%,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30 年间,小学生人数下滑明显,11 个村小学生总人数从1990 年的300人降到2021 年6 月末不足50 人,多数青少年随父母迁往城镇居住,或到邻乡上学,其中光泽县杉关村小学生人数从1990 年的86 人上升到2021 年113 人,是唯一一个被调查村庄中人数上升的学校。调研数据显示,劳动人口外流虽然有利于农民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家庭收入,但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对乡村发展仍然有着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在于缺乏足够的消费与供给,难以活跃乡村经济,进一步导致村民没有收入来源,更愿意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在于南平地区耕地不平整,大型机械无法完全取代人力劳动,很多种植业畜牧业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仅依靠政府干预和社会引导而不激活农村内生人才要素,乡村振兴的后备人才力量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迅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会需要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学历人才为村庄建设增添活力。

(二)金融资源利用不充分

南平金融机构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设计众多适合贫困村民的贷款产品以及保险方案,但当下仍然存在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农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机构服务流程繁琐、农户主动贷款融资意愿低下、农民和农村企业享受国家金融优惠较难等问题。“金融惠农”融资的规模和比例仍然较低,资金量远远不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需要。据调查,1990 年,各村几乎没有存款,贷款额仅为1 万到2万元不等;到了2021 年6 月末,各村存款余额虽然超过100万元,贷款总额达到50万元,但是人均贷款仅250元,其中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存贷比常年居于较低水平,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利用不足使得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精准度受限,适配融资产品供给有限,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涉农风险把控难度加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据对11 个村调查,1990 年各村几乎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5 年开始,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背景下,各村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多,平均每个村有3—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村镇企业数量也有所增加,投资额不断增多,其中松溪县旧县乡下段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 家,投资总额超3000 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并开展结对帮扶,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留住了一批青年力量,帮助了一批贫困农户,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调查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农户规模小,对政府补助资金依赖性强,缺乏长远机制和创新能力等问题。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当地品牌;有很多天然绿色的高质量产品,由于物流不发达以及信息不畅通,难以及时销售给消费者;合作社社员很少真正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合作社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民主机制发挥不充分等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土地流转难度大

据调查,30 年间,各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占可用面积比重高,工业用地几乎为0;仅6个村庄有承包经营的土地,其中浦城县富岭镇圳边村承包经营土地1210 亩,为承包亩数最多的村庄。在建瓯、邵武成为全国试点情况下,2020 年末,两权抵押贷款余额仅9444 万元,比年初下降28.75%。调查显示,土地流转受限,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农村土地难以实现资产功能,普遍出现土地使用效率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当,甚至土地违规流转的现象,这既制约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也不利于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的发展。

(五)劳动力素质逐年提高

从调查情况分析,各村村民初中及高中学历普及率显著提高,各村初中人数均上百人,平均占各村常住人口的31%,其中光泽县庭燎村初中学历以上人口280 人,占本村常住人口的44%。各村接受农业专业培训人数也显著提高,1990 年几乎没有人数记载,到2021 年各村平均有143 人参加农业培训,其中浦城县富岭镇圳边村接受农业培训多达263 人,占本村适龄劳动力的31%。文化素养显著提升,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返乡就业驱动力增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建设,筑牢振兴根基

一是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总结、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创建国家服务标准,打造全国培训基地,深化利益共同体培育试点,指导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科特派战略合作协议,强化金融对科特派服务产业的支持,激励科技特派员干事创业,助推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二是要加强乡村教育事业。进一步普及教育,扩大普惠型学前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提高村民学历水平,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要加强农业培训,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开发与创新能力,并不断向产业带头人转化,使发展效益更多地服务于当地老百姓。

(二)促进金融支持,适应乡村需要

一是发挥农村保险保障作用。加强农险业务创新力度,提升政策性农险覆盖面,结合各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差异性大、优势突出的现状,创新特色产业保险,实现特色产业“应保尽保”。强化农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技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农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培养农险专业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二是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强化多方联动,由政府牵头出资,银行、保险、担保公司一同参与,建立“政银保担”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一定规模的金融资金池,打造“贷款+保险+担保”的发展服务模式,鼓励银行机构发放农业优惠贷款、保险机构创新农业项目贷款保证保险、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担保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增信和撬动作用。三是有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方案,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发挥保险、资本市场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形成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新机制。

(三)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本土品牌

一是打造本地品牌战略。因地制宜,狠抓地方特色产业,以南平为例,就是要发挥品牌优势,持续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等项目建设,做美“一座山”;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建立全国茶叶标准示范园、生态茶园,做香“一片叶”;培育打造以福建圣农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千亿产业集群,做深做长做强全鸡产业链,做全“一只鸡”;深耕全竹综合利用,开展“以竹代塑”技术攻关,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做深“一根竹”;用活用好水资源,将泡茶水、健康水等一批高端功能水推向市场,拉长水资源开发产业链,做活“一瓶水”。二是打通物流运输通道。优化生鲜运输渠道,保证产品质量,优先抢占市场。通过直销式物联网化产销联营,生产合作社与销售门店直接对接,在强化物联网的基础上,增加直观、有效的监督和良好的体验效果,确保产销上高质量可持续对接。三是打牢产业发展基础。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农业种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加快引入龙头企业,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加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促进农业增质增效,融合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活跃乡村经济

一是拓宽农村绿色发展新通道。全面推进农村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夯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价值核算等制度试点,深化“森林生态银行”、探索林业碳汇金融业务等绿色创新,探索茶、竹、水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方法、路径模式、服务支持体系,打通资源转化利用全环节全链条。二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围绕“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具有乡情、乡愁、乡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三是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辖区特色文旅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当地农业、文化融合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文化+旅游”和“农业+旅游”“双融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优化服务效能,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形成有亮点的旅游线路,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精品旅游项目。

引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2]潘功胜.中国金融扶贫经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J].中国金融.2021,(15):9-11.

[3]方合英.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7):12-14.

[4]胡平波,罗良清.农民多维分化背景下的合作社建设与乡村振兴[J].农业经济问题.2020,(06):53-65.

猜你喜欢
贫困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河北永年:超70%贫困户至少三重产业带动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