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诚 涂雨晴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引领乡村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获得了强大支撑。然而,随着日益增速的城市化发展,乡村文化的存在空间——乡土社会在不断缩小,乡村文化地位日渐式微,乡村文化的精神引领力量不断弱化,农民对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文化形态,使其更具有时代性,正成为当下乡村社会变革的重点所在,也是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的关键所在。”[1]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工程,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家战略举措,涵盖乡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是激发乡村社会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乡风文明”,这是因为“乡风文明”是优秀乡村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对乡村文化的推陈出新。乡村有无繁荣昌盛的“乡风文明”,有无优秀的乡村文化,皆涉及到乡村振兴战略成功与否。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与否也是衡量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与否的重要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农民农村生活的幸福观与安全感。因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3]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要重视政治与文化的反作用。乡村振兴的实现既离不开扎实和充盈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伦理道德正是对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诚信与和谐观念的继承,是一种能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因此,积极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既能改善乡村容貌,又能增强乡村社会发展的凝聚力。
“乡村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拥有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激发自我发展潜能,离不开农民这一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4]然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空心化,边缘化越发严重。乡村主体的大量流失,促使继承与创新乡村文化的人才越发缺少,乡村文化地位也越发式微,乡村文化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越发被忽视。因此,如何培育乡村文化的引领力量,激发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关于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此情况下,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生产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此外,要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其进行现代化转换。发挥先进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对涵养乡风文明的作用,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与决心,为乡村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打破城乡发展壁垒,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城乡融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功能的发挥,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优秀乡村文化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现代城市文化是一种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乡村文化则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文化。但是,因为城市文化势能和乡村文化势能存在着天然差距,强势的城市文化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消灭了淳朴的乡村文化,较为弱势的乡村文化发展速度较慢,逐步走向濒危,导致城乡文化和乡村文化无法融合。然而现代城市强调建设美丽家园,必然离不开宁静恬淡的乡村文化的支撑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先进文明的支持。为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性的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城市和乡村的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其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必然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城市化的不断扩张造成乡村文化地位式微,受重视经济发展、轻视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束缚,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稀缺,皆延缓了乡村文化建设进程。
首先,城市化的加速扩张极大的挤压了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了农民向往的居住地,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不断流失。同时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农民,也日益收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开始转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思想上更加开放,多元,道德素质水平也不断提高。虽然农民更加适应城市生活,自身的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但是这也使得传统的乡村生活、淳朴的乡村观念等乡村文化印迹与农民渐行渐远,造成了无人继承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其次,不断扩张的城市也必然提出了更多的土地需求。与城市接壤的农村或村落不断被拆迁与合并,促使农村数量不断减少,乡村文化承载主体也不断减少。而且城市化扩张中的暴力拆迁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分解了乡村秩序。这些现象让农民看不到乡村发展的未来,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也持否定态度。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致使乡村文化的承载主体与建设场地缺失,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存在空间。
“对事物的正确思想认识是正确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还是破除错误观念束缚,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基础。如果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必然不能顺利构建优秀乡村文化。”[5]目前,乡村发展理念依然是“经济先行”,忽略了乡村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这不利于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首先,各级乡村组织对“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各级乡村组织重视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高度重视房地产、招商引资等效果明显的经济活动。虽然这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立,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但是在此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都让步于乡村经济建设,承载着乡村文化的乡土资源容易遭受破坏。其次,农民整体道德素质于与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群体观念落后。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会出卖承载着乡村文化的乡土资源,他们无法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不可能会投入时间与资金搞文化建设。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认识的错位导致农民主体的缺失。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享受者,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但是,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关于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知存在误区,农民认为乡村文化应当是城市精英人物的责任,自身只需享受乡村文化建设的文明成果。殊不知自身就是乡村文化的生产者和建设者,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理想信念正是乡村文化的核心所在。因此,重新唤醒农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尤为重要。其次,乡村本土的文化人才未尽其用。乡村本土的文化人才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村落环境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和当地的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而且对家乡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这些都是乡村本土的文化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招聘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时,往往更加强调专业性和学历等因素,这导致本土文化人才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引进和激励乡村文化人才机制不完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专业人才。“但是在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农村相应的乡村文化配套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成熟。与各级县城政府相比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配备不足,难以吸引年轻人。”[6]
第一,发挥城市文化的领导力量。运用城市先进文化元素充实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更具有时代特性。同时,要向乡村文化建设做出政策倾斜措施,要积极向乡村文化推广城市文化的优秀因素,促使乡村文化积极吸收城市文化发展的优秀力量。在城乡文化市场融合,公共资源融合,城乡治理融合的过程中,优先照顾乡村。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产品和城市文化人才向乡村有序流动。第二,发挥乡村文化的价值理念优势。根据各级政府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措施,尤其是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立足于当地乡村文化的具体情况,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且向城市推广优秀因子。以此为基点,促进特色乡村文化和先进的城市文化的融合,构建新型的特色城乡文化关系。
首先,发挥当地优秀乡村文化的教化作用,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第一,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传统道德文化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乡土社会中根源于农耕文明的优秀的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引导。第二,推动乡贤文化建设。在广阔的乡土世界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特色的乡贤文化,这对继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具有积极作用,能进一步凝聚乡村社会,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文化是对优秀乡村文化的凝聚,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对儒家的和谐、仁爱观念的继承与弘扬,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教化民众的重要精神力量。借助“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老专家)群体力量,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抑制农村社会不良风气。其次,要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乡村生活的主体,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7]。乡村文化诞生于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在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创造的,因而农民的文化素质高低是乡村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关乎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实现与否。当前,我国乡村教育依然落后,农民尤其是老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下。因此,第一,要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各级政府要持续加大乡村教育的财务支出,尤其是在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为教师奉献自身的力量,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改变“重视智力教育”的错误观念,高举“五育并举”理念。加强农民品德教育,使农民不仅成材而且成人,成为更有用的人。同时,在基础教育中要融入乡村特色,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给农民渗透优秀的乡村文化,比如适当开办一些传统文艺课、农业技艺手工课以及讲好身边先进人物故事,通过开展多种形态的乡村文化教育,让当地农民从一点一滴中了解和熟知乡村文化产生的来源和背景,深层内涵、所具有的特色、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从而培养农民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引进机制。第一,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从“金钱福利”引进转向“情感引进”,通过感情引导,科学规划等多种方式引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每一个人都有着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需求,有些人致力于传承乡村文化的某一方面,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愿意为乡村文化振兴奉献自身;有些漂泊在外的人,往往功成名就后,有着浓浓的乡恋情结。对于这些人需要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其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第二,对已有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进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只是引进来,更重要的是留的下。这需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调动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积极性。一个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仅包括绩效考核机制,还应当包括价值理想激励机制,评奖评优激励机制等。这些激励机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其次,要唤醒农民身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性,调动建设乡村文化的热情。第一,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当地农民为核心。虽然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但终究而言,乡村文化依然是诞生于广大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依然是对农民生活的反映。然而,传统的乡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忽视了农民主体地位,政府也鲜有听取农民关于文化需求的心声。长此以往,农民参与意识淡薄。所以,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和颁布相关的政策保障农民的参与权,还应当通过激励性的政策鼓励农民的积极参与,发挥其积极性。
引用
[1] 张鸿雁.“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为”[J].社会科学,2015(03):3-10.
[2] 何白鸥,齐善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18(12):4-5.
[3] 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46-52.
[4] 赵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农业经济,2021(12)::29-31.
[5] 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01):141-149.
[6] 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02):73-79.
[7] 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02):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