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
2022 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关于推动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健康评估的提案》,得到生态环境部答复。答复中表示,将会同水利部办理,提案中提出的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有利于掌握湖泊生态健康状况、找准存在问题、提出治理对策,对加强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及其评分细则,扎实开展评价考核试点,为全面推行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奠定基础。强化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监测能力建设,探索优化重点湖泊生态监测点位和频次,研究构建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网络和数据平台,保证监测数据系统、全面、统一。将继续拓展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监测规范、分析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谋划加强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夯实全国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力量,为推进湖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是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大保护的成效。长久以来,长江流域湖泊生态环境积累问题较多,流域内干旱与洪涝灾害频发,部分水系连通性受阻;水污染形势严峻,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流域内工农业污染以及用水量激增等因素的影响,重点湖泊的水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明确:国家加大对太湖、鄱阳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的支持力度。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修复,就必须通过开展湖泊生态健康评估来找准问题,在综合评估物理、化学、生物因子以及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湖泊在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还有以下短板:
一、缺乏针对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技术方法
长江流域湖泊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加之湖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异质性,迄今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开展的工作普遍存在生态涵义不够明确、健康涵义不够系统等问题,评估指标也主要以化学和富营养化指标为主,一些以生物要素为核心的指标由于缺乏生态监测资料、生态指示物种不明确等原因而无法应用,评估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湖泊的健康状况,更无法体现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价值。
二、缺乏用于表征生态健康水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科研支撑
开展湖泊生态健康评估,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湖泊生态健康基准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但这项工作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基础数据缺乏,制约了评估工作的开展。2007年至2008 年,我国曾开展了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系统调查、评价,并通过后续“水专项”在湖泊营养物基准和标准、“三河三湖”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为湖泊生态健康评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与科研支撑,湖泊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估工作进展较慢,这一情况在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点湖泊都不同程度存在。
为此,建议:
一、强化指标体系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指标
借鉴国内外湖泊健康评估的成功实践,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湖泊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以物理指标评估重要生物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包括水位变化、透明度、自然岸线保有率等;以化学指标评估生物生长的基础条件状况,包括总氮、总磷、溶解氧等;以生物指标评估生物完整性,包括重点野生动物和旗舰物种、浮游动植物、叶绿素(用于评价湖泊富营养化)、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以毒性指标评估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包括微囊藻毒素、重金属等。在建立整体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湖泊的实际情况,设置差异性的具体指标,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湖泊生态健康情况,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指导。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动湖泊生态监测体系发展
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会同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研究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湖泊长期生态健康监测网,实现各部门相关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将湖泊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标纳入湖泊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全面“体检”和健康诊断。
三、建立生态健康评估长效运行机制,提高体系建设水平
湖泊生态健康评估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应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将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健康评估工作作为相关规划的重点任务,选取具有代表性、较为成熟的湖泊率先开展试点。建设一支业务熟练的调查监测队伍,强化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提高体系建设水平和成效,切实为我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