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利娟,罗丽宾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无处不“微”的时代背景,带来了具有新特征的思政教育形式,即“微思政”,它已经成为我国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在“微时代”,唯有利用“微”手段和特征,通过运用微媒介平台,拓展传统思政教育思路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思政教育落地,“微思政”因时而生。职业院校应将德技并修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实现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融于细微、化于无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传统的思政教育通常是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案例较为陈旧,很难真正引起学生共鸣。受教育者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师生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特定性导致知识传授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首先要从改变教师观念开始,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将其转化为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授课形式,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和中国人自豪感。学校应充分认识“微思政”的多元性,做好顶层设计和微观案例,创新“微思政”教育方式,加强互动,提高教育实效。
多元性“微思政”就是根据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将传统的主流意识和多元观点相融合。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针,为师生交流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要营造兼容并包的交流及研讨氛围,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再次,要勇于碰撞,在摩擦中找到平衡、形成共识,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的认同感。思政教育目标不单是为了印证理论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让理论回归现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微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新的传媒载体,有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网络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朋辈资源在行为引领和示范中的优势,为职业院校师生间的沟通提供全新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运用各种微媒介检索、参与、发布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微思政”产生浓厚兴趣,形成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强大的主体活力,实现“微思政”教育理念的多元性,达到助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信息快速传播,微媒介应运而生。职业院校作为微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主流微媒介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微思政”的有效载体。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运用微媒介有利有弊。所谓利,微媒介是校园信息公开和交流的有效途径,校园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以用来发布和通知相关信息,不仅给师生互动提供透明有效的平台,又提高了学校工作与服务效率;所谓弊,是某些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信息传播的方式五花八门,可能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媒介运用能力,去伪存真,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重要的正能量至关重要。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借鉴社会优质微媒介传播经验,发挥“微思政”教育平台快捷性、时效性的特点及资源优势,及时整合各种优质育人资源,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精准把握思政主导权,保证学生们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话语权,师生良性互动,“微思政”良性发展。
微环境的构建,除了学校加大投入外,还要大力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微环境建设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来引导社会媒介,如媒体、企业、家庭等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畅游知识的海洋,更快、更好掌握相应技能。
微环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第二,通过专题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校宣传教育形式;第三,发布网络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规范使用网络资源,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第四,培养网络文明传播团队,共同构建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理想、品质高尚、充满活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第五,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广大师生的新媒介素养;第六,要统筹规划好微环境建设,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体系,打造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多方交互的多维微环境。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学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此方案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此统领高素质发展、高水平育人,努力实现学生天天成长、持续成长、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幸福成长的目标[1]。德技并修的“微思政”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正面宣传[2]。要把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技术、技能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微媒介传播的内容非常丰富,要善于挑选有价值的内容赢取学生的认同和信任,特别是以先锋模范、身边榜样、大国工匠、行业辉煌历史等为抓手正面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内化和行为自觉。
二是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使立德树人总目标具体化。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更要注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编排“德”(思想政治素质)在前、“技”(职业技能)在后的德技全面培养和提升的内容。专业思政内容的编排应具体到每个项目、每个任务、每个环节,推动“微思政”嵌入学生学习全过程,而不是“虚架子”,精准对接到专业和课程,让思想政治理论深入人心。
三是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使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培养“微思政”契合化。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如果一味灌输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他们很难接受,甚至会出现负面情绪,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接纳程度高,因此要在他们喜欢和擅长的实践课程中多下功夫。以专业知识为导向,以工作场景为教学案例,辅以“微思政”的教学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其职业素养。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制度、规范作业标准,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互融互通,尽快实现社会岗位和个人的有效契合,有利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
总之,职业院校要立足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强化“微思政”内容编排,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白做人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随着微媒介的发展,微文化已经遍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甚至深入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为“微思政”营造了方便的环境,让“微思政”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和传播,同时影响着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给思政教育课堂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实现了高效课堂与教学相长的目标,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载体。但是,“微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设良好的微文化生态环境,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主流文化的表达形式。主流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主流文化的表达要充分结合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中国国情,立足主要矛盾,吸取历史经验,将大道理贯穿于小事件当中,将优良传统融会贯通于课堂中,用流行的方式讲故事,用鲜活的符号表达简单的道理,用活泼的话语体系构建“微思政”的新符号,逐步提高学生社会化和文明化水平,满足其高层次精神需求。例如,挖掘和运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推送和宣传,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加强微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微媒介模糊了阶层边界,为普通民众表达自我创造机会。朋友圈、网站弹幕、抖音等微媒介的易得性和可得性,使得传播成为一件随手可得的事情。不管是分享心得、发表言论还是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这些平台轻易就打破了传统传播行业的壁垒,甚至衍生出一系列学生用语、草根用语,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份认同感、追求自由的话语权和消遣娱乐的心态。微文化已经成为学生自我确认和自我表现的一种陈述方式,应予以充分关注,并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创造导向正、格调高的微文化[3]。
第三,加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对话。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微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使得微文化愈加兼容并蓄。只有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地界定不同文化的价值边界,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更要在我国深厚文化底蕴中找到底气。例如,《大国工匠》中8位“国宝级”技工的感人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等。
面对“微时代”,职业院校在培养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人才方面,利用微媒介载体和兼具德技并修“微思政”色彩及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赋能思政教育以独特的方式融入理性思考、进行工作探索,不断推进“微思政”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从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