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其管理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员工潜力,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深,企业市场竞争也逐渐走向了白热化阶段,如何通过有限的企业资源创造出最大程度的经济利润已成为各大企业发展的难题。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益,势必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资源上予以一定的倾斜,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价值[1]。
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内容无一不先进成熟。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当今社会,知识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先进知识,企业应当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员工整体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效益。
在传统的企业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仅是处理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绩效等日常事务,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价值被逐步放大,成为了同企业战略发展相挂钩的管理部门。因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经济高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协调企业内部多方发展[3]。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能自身创造价值,而是通过辅助生产、销售等直接创造价值部门来间接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因而很难得到重视。再加上大多数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落后,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是对招聘、考勤、核算工资等简单的工作处理,因而难以充分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其次,在人员的任用和安排上面,仍然以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决策为主,或是同企业其他管理者的简单沟通便确定了企业的用人,管理观念难以体现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甚至还会造成对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4]。此外,重约束而轻激励思想。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过分重视员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对员工的激励,更有甚者还剥夺了员工大量工作之外的时间,严重抑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发展。
受企业对管理理念认识偏差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机制、体系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建立起员工招聘到离职或退休的完整且有效的管理体系。因而导致内部管理缺乏公平、公正性。大多数管理者凭借个人专管判断对员工进行奖罚,造成企业内部奖惩标准不明确、奖罚不分明,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晋升空间较小,员工进入企业后,常年工资基数不变,造成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内部缺乏公平性,导致员工工作缺乏干劲,积极性不强,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5]。此外,监管力度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财政预算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预算管理过程的不规范、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包括规划、招聘、培训、人员分析等内容,又离不开绩效、薪酬等关键性环节。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兼备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理论和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者或是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存在大量“人治化”现象,或是缺乏实践经验,过分依赖理论知识,脱离企业实际,不利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其工作大多是拼接自我认知和日常工作经验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未接受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导致其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6]。
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当前,企业越来越重视对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得企业内部高水平的人才越来越多,而农产品加工的一线员工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务工人员,未经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甚至部分员工以方言沟通,加大了企业内部沟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其次,人员流动性大。为节省生产成本,农产品加工企业靠近原材料生产地,因偏远的工作地点和农村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企业吸引和留住高质量人才十分困难。再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多数员工为本地的农民,在农闲时间出来参加工作,而在农忙季节返回家中务农,因而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首先,应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7]。其次,加大用人标准的公正性、民主性,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招聘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实现岗位需求、人才能力相互契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注重人性化管理,为员工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首先,构建完整、系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设企业内部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实现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促使在竞争合作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其次,完善员工晋升渠道,使员工的工作有奋斗的目标,进而不断驱动员工前进。此外,还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力度,实现预算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8]。
首先,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尽可能完善企业人才结构,从基层生产的一线员工到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能很好地配合,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同各个部门之间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基于企业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一线生产、技术、管理等不同层次员工提供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提高一线生产员工对机械的操作管理能力,生产技能;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其次,建立人才激励制度。人的发展潜能无限,若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能深入挖掘员工潜能,便会极大地提高企业效益。激励制度的建立是激励员工不断前进的重要方式。因而,企业可以不断完善激励制度,通过物质、精神奖励推动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成本低、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网站,及时更新发布企业招聘内容,扩大企业招聘范围。其次,加强同政府或相关劳动中介的交流合作,通过政府协调、劳务组织参与等方式,同劳动力密集的区域组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9]。此外,还可以加强同当地高校的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帮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高校实习安排工作岗位,从而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企业文化是维护企业内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当前的企业文化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并将其贯彻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密切同员工的交流沟通,逐步提高员工同企业之间的信任,建立和谐的组织成员关系,从而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10]。其次,建立员工、企业发展的共同体,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鼓励员工同企业一同面对危机,共甘共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还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