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思考

2023-01-04 19:49于玲玲贺子苡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1期
关键词:思政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

于玲玲,贺子苡,裴 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做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其中,教师的素养问题是影响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通知,提出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2022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对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发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内涵

上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强调思政课不仅要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也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把好“思想政治素养关”,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方面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教学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综合影响下,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和持久作用的基本品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其教学素质应当包括正确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学识、较强的创新思维、熟练的教学技能等,这些素质既高度关系着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也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获得感,更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呈现整体良好、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无论从中央、地方层面,还是从学校、教师层面,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都做出了诸多不懈努力和探索,高校也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与此同时,也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也面临着若干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有待深入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这即是说,理论能否被人信服,取决于它对现实的解释力。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要贴近现实。但从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来看,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部分青年教师照本宣科,忽视理论对现实的关照性。反之,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只专注“讲故事”,忽视对基本理论的分析理解阐释。我们不禁发问,如何处理好“讲理论”与“讲故事”之间的关系,把思政课讲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认为,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讲故事不是任意发挥,而是要起到契合主题、深化主题的功效。讲理论也要适当地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征,多用学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语言,使理论入脑入心。此外,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生能够更便捷、更及时、更快速地了解国内外信息资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关注时政问题,思政课也会因缺少现实针对性和解释力而影响其感染力、实效性。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待加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为例,其基本涵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国防外交、党的领导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由此,该类课程应多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走访、问卷发放、实际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实,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因经费支持、实践场地、指导经验、学生积极性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增强。也有思政课尚未设置社会实践环节,或者即便是安排了,也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参观访谈等简单形式,学生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敷衍了事,并未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且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因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技能的不足,指导不深入、不具体,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有待解决

在高校,科研与教学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不可分割的。过于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教学才有理论深度、深入浅出,学生才有更多的关注力和获得感;同样,与教学相结合的科研,也更具实效性、说服力。从目前整体情况看,为支撑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学术的建设,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获得了较大进步。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忽视科研或忽视教学的现象是有的。一方面,由于适应学院建设、学科发展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因评聘职称的压力,也存在部分青年教师把大多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术研究上,并未努力钻研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及把学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等。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对策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素质面临的问题,深刻认识到青年教师应注重以时代为导向,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以实践为依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科研为着力点,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有效提升教学素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其理论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一)以时代为导向,加强理论与现实相联系

恩格斯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4]我们以时代为导向,以更加广泛且深邃的目光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问题的结合,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当前,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转变,国家、民族、地区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竞争的机会和需求愈加频繁,人类的生产、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不断跨越国界和地区,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日趋经常性的相互需求、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时代。于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基于此,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首先应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技术创新,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次,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关照力,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征程中的现实问题,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特征,充分把握当前“00后”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现实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专题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心诉求和语言特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现实,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时代性、现实性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思政课上真正受益。

(二)以实践为依托,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自由自在的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扬弃、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2]。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大课堂的联系。在系统传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组织专题性、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使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形式,开展社会调研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关注现实,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把握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此同时,也可运用高校平台资源,以“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类”科研立项为契机,以学生科研团队为单位,教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实证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制作主题微视频,引导学生聚焦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并给予全面、有效、落实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答疑解惑,使学生深化理论认同,学会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三)以科研为着力点,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按照“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硬,以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形成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作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需要持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素养,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勇于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升自己。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既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基本功的唯一捷径,也是逐渐提升教学素质的首要前提。理论不彻底,就难以服众。在经典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深邃,夯实自身理论功底,提升个人理论修养,如此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中讲清楚、说明白,做到以透彻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说服学生,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学生也才会从中感受真性情、学到真东西、增强获得感。

学者未必是良师,良师必定是学者。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潜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前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才能将思政课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入心、入脑,在思政课上有获得感。基于此,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当善于把学术背景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选择自身的研究方向,找到个人的研究兴趣,树立“根据地”意识,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潜心研究、久久为功,增强学科自信。

猜你喜欢
思政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