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在2022 年1 月10 日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三次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陈德荣在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分析了钢铁行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并提出了2022 年钢铁行业七大重点工作任务。
面对今年形势,钢铁行业要按照“稳生产,保供给,控成本,防风险,提质量,稳效益”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全行业实现稳定运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深入研究行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导向,提出行业政策建议;继续按季度召开重点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情况,特别要加强对钢产量动态监测分析。持续深化开展“对标挖潜”,扩大对标企业范围,完善对标体系,提升对标质量;继续推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活动,加强绿色对标,促进降本增效。巩固与船舶行业形成的合作成果,不断完善下游行业监测体系,加强对工程机械、家电、电工电器、集装箱等下游用钢行业的调研,适时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建立与下游行业共赢机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继续做好钢材库存、板带材产销存监测工作,适时扩大监测范围,做好数据分析。加强钢材出口监测,定期召开出口企业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政策建议,积极反映行业诉求。促进进一步完善铁矿石期货市场,协调推进改善铁矿石期货各项规则和制度。建议加强对期现货市场的监管,打击资本恶意炒作。推进优化焦煤中长期合同定价机制。加强对市场舆论的正确引导,为行业稳定运行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有效开展行业自律是维护市场稳定和行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要保持钢铁市场供需动态平衡,需研究建立长期、有效的市场化协调机制,重点要以“切实加强行业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有效监督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新机制。要积极推动《钢铁行业自律工作方案》的落实,特别是约束性条款落地。继续深入开展区域市场自律、品种市场自律和出口自律工作。通过数据监测、企业调研、行业倡议和政策建议等多种方式推动全行业自律取得实质性效果。
一是补齐钢铁行业“卡脖子”技术短板。强化钢铁及上下游行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上下游联合参与的集“产、学、研、用、标、验检”于一体的“卡脖子”技术协调推进机制,按照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定期推进、重点突破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进,促进“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工作,形成技术创新突破的闭环推进机制,增强产业链发展技术保障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两大主题,针对单个企业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也不经济、不高效的共性技术,探索多方投入、多方受益的协同创新模式,并开展试点工作。三是加强创新生态圈建设。继续组织耐蚀钢联盟、智能制造联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研发和交流研讨工作;加快推进钢结构推广应用工作委员会成立;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钢铁材料研发与应用,推进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及体系建设;结合共性技术创新和“卡脖子”突破工作,在建筑、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拓展建立协同创新生态圈。积极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聚焦轻量化、绿色化、服役安全性等要求,在能源工程、国防装备、高精设备、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开展全球首发、定制化等新产品研发与质量稳定性控制推进联合技术攻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双碳”工作。
在政策层面,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积极建议政府统筹考虑、科学精准制订“双碳”“双控”政策,避免运动式减碳和“一刀切”式控能,保持企业生产稳定顺行、节约优先、能效提升、能耗稳步下降;积极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等措施,支持钢铁企业推进超低排放、节能环保以及低碳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建议政府出台电炉短流程炼钢优惠政策。
在工作层面,积极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工作落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企业开展能耗、碳排放对标交流,提高能耗、碳排放数据质量;开展低碳转型升级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关键低碳冶金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推广绿色低碳工艺应用,推动钢铁行业本质性减碳。继续推动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钢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分享行业在突破性绿色低碳冶炼技术方面的成功应用案例及前沿研究经验,指导企业结合实际采取行动,避免一哄而上。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等。
按照持续巩固提升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果,对违法违规问题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对新申报纳入规范企业和已有规范企业的整改、撤销、变更等情况进行现场查验,做好行业规范管理相关工作。二是汇总钢铁行业产能置换项目公示、公告及投资建设情况,开展钢铁产能建设情况调研,提出政策建议,防范钢铁产能无序发展。三是按照钢铁工业总体发展战略,组织研讨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调整等行业发展相关问题。开展行业兼并重组实践案例调研、兼并重组研究和推进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有关工作。
一是建立推进工作机制,发挥好新成立的由重点企业参加的“基石计划”推进工作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协调推进工作会议,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汇总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推动相关问题协调解决。二是完善细化“基石计划”方案,对国内新增产铁矿开发、境外新增权益铁矿、废钢资源等进一步梳理核实,提出完整的计划方案。三是加强国内矿开发情况调研,督促“基石计划”任务落实,及时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汇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一批优质铁矿项目建成投产。四是有针对性地推进境外项目投资和开发,提升海外权益矿比例。五是推进国内废钢铁资源的回收、加工、配送及流通体系的完善,理顺上下游关系,尽快解决废钢税收和开票难问题,落实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平抑“税收洼地”带来“票货分离”的影响,促进废钢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要通过全行业努力,争取用2-3年时间,使树立中国钢铁新形象工作初见成效。充分发挥《中国冶金报》等行业主要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增强行业宣传的传播效果、辐射范围。要继续加大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成就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讲好中国钢铁故事,特别是要讲好绿色钢铁的故事,展现钢铁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国家脊梁形象,为行业发展争取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