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泉忠,陈菊艳
(1.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1]。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林下经济项目稳步推进,伴随的水土流失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从现有林下经济建设模式来看,主要涉及种植和养殖两大类,细分有林药种植模式、林菌种植模式、林禽养殖模式、林蜂养殖模式等,对地表扰动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林下菌类种植方面。从现有关于林下经济的相关文献[2-4]来看,大多关注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促进作用,鲜有从水土流失防治的生态环境维护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因此,笔者通过对部分林下经济项目的调查,就当前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林下经济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林下经济建设主体以农户、农民生产合作社及小型企业为主,组织形式比较复杂、主体分散,总体水土保持意识不强,专业技能较为缺乏[5],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重视程度不够,实施过程无规划、随意性较大,造成地表扰动强烈,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水土流失防治。
林下经济项目多以私人流转土地的方式进行,多无立项备案手续,也未编制相关的防治方案,部分项目虽做出了规划但缺失水土保持措施内容等,导致建设初期没有很好地进行水土流失总体防控,建设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指导,项目建成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首先,不合理的整地方式不仅严重破坏了地被层植物,而且加剧了林下表层土壤的流失。如部分林下种植食用菌,在保留乔木林的前提下,需要将林下灌木、草被全部铲除后,翻耕表层土壤,收集林下腐殖质,采用顺坡起垄的方式种植。而且,食用菌种植周期较短,需要反复翻耕,地表扰动频繁,导致土壤蓄渗能力降低,每逢降雨地表径流迅速形成,冲刷表层土壤逐步形成侵蚀沟,造成严重的林下水土流失。其次,由于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蓄渗能力弱,降雨径流形成时间短、流量大,因此在无有效拦截、排导措施的情况下,短历时暴雨会造成山体表土冲刷严重的局面。
林下经济项目多无有效的监督执法信息依据,即使部分项目编制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信息也未及时反馈至相关主管部门。另外,项目大多在林下实施,受林木郁闭度等影响,遥感监管也存在困难,致使在建设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开展范围不够广泛,受众范围较小,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不强,加之建设主体组织形式比较复杂、主体分散[5],涉及人员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对于水土保持相关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建设过程中对水土保持工作不够重视。
虽然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三条要求“在五度以上坡地植树造林、抚育幼林、种植中药材等,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但具体执行中没有细化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制度,对于如何监督管理等不够明确,部门间的信息也不够畅通,缺乏有效的部门、县乡联动机制,监管信息缺失,无法及时跟踪监督、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
目前,林下种植特别是食用菌的种植,普遍采用地面全扰动整地方式,如有些食用菌的种植需要铲除地面灌草植被进行翻耕起垄,且受种植频次的影响,地面扰动频繁。而有些地区同类菌采用点播或孔植的方式种植,就大大减少了地面扰动,保护了地表枯枝落叶层和表层草被等,有效地减少了地表水土流失。对于林下食用菌种植而言,不同菌类种植方式虽有不同,但全面整地的种植方式对地表扰动最为严重。
一是扩大水土保持宣传受众面。在强化对乡镇、村领导干部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乡镇居民、村民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让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到村委、到农舍、到田间地头。二是革新宣传手段。目前短视频等具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可充分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介与平台推动水土保持宣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林下经济项目前期规划论证阶段就应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应做好信息互通,在不给群众增加负担的基本前提下,对项目选址、植被清理、整地方式及过程防护提出总体要求,并及时将资料、信息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作为后期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依据种植品种特性优化改进种植方式,优先采用点播、孔植等对地面破坏扰动小的种植方式。对确需进行全面整地的,一是改进整地方式,宜采用等高起垄带状种植,沟垄可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以有效阻断径流,防止泥沙下移,且保留一定坡度可利于坡面排水。二是在垄间空闲地播种绿肥作物,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轻雨水击溅侵蚀,改善土壤养分。三是在坡面按照一定间隔适当保留自然植被带,以提高对地表径流泥沙的阻拦作用。四是做好截排水措施,依据坡面坡度、坡长及上部集雨面情况,统筹布局截水沟、排水沟及沉沙设施等,确保坡面径流有效排导,同时结合林下种植需水情况,沿排水沟布设蓄水池等蓄水设施,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就地集蓄利用,在有效排导坡面径流的前提下,实现保土与蓄水的最优效益,改善和解决林下经济建设的排水、用水问题。
一是建立完善林下经济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对农林开发活动的要求,逐步完善相关建设管理程序和要求,在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指导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二是做好县级各部门、乡镇间信息联动,第一时间获取项目信息,从项目源头开始进行水土保持技术指导和监管。
发展林下经济可有效促进林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增加乡村经济活力,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但发展林下经济不应只着眼于经济效益的发挥,应做到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发挥,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守住良好的生态底线,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因此,林下经济项目在前期就应做好防治水土流失的相关规划设计,科学安排林下种植的整地方式、蓄排水配套措施等,合理控制林下种养殖密度。相关部门应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积极引导建设主体规范实施林下经济项目,形成一套可持续、绿色生态的种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