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学系,贵州贵阳 550008)
1939 年9 月,中央实验茶场迁址湄潭,拉开了近代贵州省茶树栽培研究的序幕,该茶场是我国最早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1940 年9 月,茶场科研工作者进行了贵州省也是全国最早的茶树品种调查分类,在务川发现了野生乔木大叶茶[1]。随着对贵州越来越多野生古茶树群的开发利用,大量的古茶树提供了沉睡已久的优质茶叶基因,为培育贵州省优良茶树栽培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截至2022 年,贵州省茶树栽培发展迅速,在品种繁育、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等方面,尤其是茶园农残绿色防控,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 世纪80 年代,贵州省湄潭苔茶、黔湄601、809、701、419 等系列优良茶树品种入选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目录,并在贵州省和其他省份推广种植,表现优异。
2021 年12 月14 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湄潭县召开以黔茶1 号、黔茶8 号、黔茶10 号和黔湄601 为代表的黔茶系列新品种“育繁推”会议。相比目前贵州省主要栽培品种福鼎大白茶,黔茶1 号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且自带花香、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成龄茶园每667 m2可生产干茶约250 kg,比福鼎大白茶高21.6%,海拔400~1 800 m均可种植,是贵州省调整优化茶树种植品种结构的区域主推品种。黔茶8 号为早生种,春季比福鼎大白茶提前几天出芽,适制绿茶。黔茶10 号对贵州省茶园主发病虫害抗性高[2]。
贵州省在湄潭县永兴镇建成20 hm2黔茶1 号新品种繁育基地,该母本园穗条利用率为75%,每667 m2产有效穗条2 139.69 kg[2]。黔茶系列品种可用于加工绿茶、红茶、白茶和花茶等茶类,适制性广,适宜贵州省各茶区推广种植。
2020 年,贵州省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茶种质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贵州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建成茶树资源与育种等专业实验室6 个,扩建茶树种质资源圃,新建茶树杂交大棚。具备了茶树资源评价、分子育种、生理生化、病虫害鉴定、品质分析和功能成分分析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了新材料创制与特异种质筛选能力。
这些科研机构当年就创制杂交组合8 组,获得新材料1 640 份;新增入圃茶树种质资源491 份,资源保存量2 824 份。筛选出高氨基酸、高EGCG、低咖啡碱特异茶树种质资源134 份;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8 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 个[3]。
贵州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从2007 年省委、省政府发文大力发展茶产业到2019 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超过46.67 万hm2,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4]。
2007 年以来,贵州省湄潭县、都匀市、凤冈县、余庆县、黎平县、丹寨县、贵定县等传统产茶大县,继承和发扬原有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大企业带动周边小企业发展茶产业,不断扩大栽培面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值。黎平县引进白叶一号和黄金芽试栽成功,产值高于栽培面积最大的福鼎大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气候凉爽,有效积温低,茶树生长缓慢。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后发优势,定位为黔西北高山有机茶产业带,以高品质带来高产值。
黔东南水热充沛,茶树生长迅速,为贵州省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这一带茶叶产量高、品质优异,传统名茶种类多。优质名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带动农户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黔西南为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优质茶青吸引外省茶商来贵州省投资建厂,加工茶叶。
黔北是贵州省绿茶优势产业带,在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和品种繁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规划为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这里的名优茶具有独特品质特征。
黔中、黔南为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都匀毛尖、绿宝石、红宝石等均产自这里,并推广开来。黔中是贵州省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省会所在地,为黔茶推广、人才培养、宣传创新等活动的中心。
截至2021 年底,贵州省投产茶园42.87 万hm2,产量46.99 万t,产值570.9 亿元;分别完成投产茶园、产量、产值任务的102.1%、104.4%、101.9%。
从2008 年至今,贵州省对新建茶园严控重金属含量。对已建茶园严禁使用催芽素、草甘膦和水溶性农药吡虫啉等农药。
我国于2016 年12 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贵州省迅速做出反应,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出台2017 年第1 号文件,发布《GB 2763 茶叶农残限量标准2016 版与2014 版对比表》和《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品种名单》。除了国家标准中禁止使用的茶园农药以外,还有贵州省禁止使用的62 种农药,茶园禁用农药达到128 种。部分企业选择执行欧盟标准等发达国家标准,限量要求更加严格。贵州省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尝试建立可追溯质量跟踪体系。
贵州省在茶园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了农药和肥料专营店(专柜),严格监督茶园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工车间严禁使用塑料制品;基于贵州省优良的生态,提倡绿色防控,推广以虫治虫、以草抑草,建设复合型生态茶园。
贵州省重点排查以销售和使用草甘膦、禁用农药等为重点的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其中,2019 年农业农村部对贵州省茶叶例行抽检茶样40 个、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监测茶叶及制品1 223 个、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茶样400 个,贵州省茶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贵州省是我国第一个在茶园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草甘膦和除草剂、粘虫板的省份[5-6],且全域推广茶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在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开展的茶叶质量风险监测中,贵州省茶样农残和重金属合格率连续十年保持100%[6-7]。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太古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国际大型企业在贵州省设立分公司或与贵州省本土茶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贵州绿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朵贝茶等4 个地理标志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贵州省生态条件优越,环境保护力度大,茶园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可行性高。自大力发展茶产业伊始,相关部门便十分重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借鉴了以往贵州省和其他地区在农药残留管理方面的经验成果,从政策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到茶园具体执行,都有的放矢,不松懈。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先在传统茶区展开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在新建茶园推广。
绿色防控难点在茶园。广大茶农是茶园参与环节的终端,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是绿色防控落到实处的关键。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才培养梯队包括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在茶叶生长和生产季节,这些工作者们纷纷奔赴各自岗位展开培训、督察和解决问题。
在严格的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督下,贵州省茶园绿色防控效果显著,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茶园面积占贵州省茶园总面积的比重越来越大。
“贵州绿茶”于2017 年1 月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域为保护范围的茶叶类产品。大地标覆盖范围内生产的茶叶具有贵州绿茶独有的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
大地标获颁后,贵州绿茶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与之前相比,获得大地标使用权的企业绿茶产值大幅增加。用标企业在茶园种植、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等方面比非用标企业效果显著,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大提升。大地标更有利于黔茶抱团发展,打造统一标准,提高知名度,有利于区域整体提高,协同发展。
大地标的获得,既是对贵州省十几年来扎扎实实工作和成果的认可,又是未来贵州省茶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用标企业的示范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加入贵州省茶行业,在高标准的行业规范指导下,新企业发展减少了探索的成本,一开始就可以高标准地建立新茶园,对老旧茶园的改造也有高规格的参照。
贵州省茶业发展迅速,但是时间毕竟有限,与国内茶叶大省、强省还有相当的差距,而获颁大地标有利于黔茶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黔茶在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目前大地标使用企业已经在贵州省茶产业中发挥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地标的推广使用将在巩固贵州省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省在历史上长期经济落后,茶叶生产水平与浙江省、福建省等强省差距显著。贵州省抓住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境,选择了茶产业作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在茶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贵州省已经出台了《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未来将继续汲取传统和先进的技术力量,吸引各层次人才加入贵州省茶产业,做放心茶、高质量茶,为贵州省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