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粮食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23-01-04 11:35:02王曰尚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全观耕地粮食

王曰尚

(梁山县杨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梁山 272600)

0 引言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足则天下安。粮食不仅是重要的商品,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超过14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下中国的粮食是否安全?将来能不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不仅本国学者对此高度重视,一些外国学者也十分关心。

粮食安全事关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虽然目前粮食安全,但受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约束增强等多方因素影响,要确保未来粮食安全压力确实很大。同时,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个牵扯面甚广、且极其复杂的问题,既要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又要避免出现“谷贱伤农”,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粮食产销与价格波动情况,对国内粮食生产也有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这就使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考验。

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标准,一直沿用的是“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即人均粮食占有量400 kg以上。但事实上,中国的饮食消费习惯,不仅与国外有着很大差别,与自身相比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农村形势的快速变化、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沿用这一标准,会影响到中国对未来粮食安全的判断和未来农业的发展,因此已不适合中国国情,有必要对其修正。新时代应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1 立足国情,树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粮食安全观

首先,现阶段的“粮食安全”,与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安全”相比,其内容在逐渐拓展,要求在不断提高。当下,中国人对“吃”在消费观念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满足于“吃饱”,更注重吃好,吃安全、吃营养、吃健康。对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也由单纯的“数量安全”上升到数量、质量“双安全”,甚至对“质量安全”和“味美营养”更为关注。

其次,现阶段人们饮食在不断改变,用于果腹的“食物”,其种类与结构与过去相比,都已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食物种类与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传统的谷物在食物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肉(畜禽产品、水产品)、蛋、奶以及瓜果、蔬菜、菌类、糖类、杂粮、豆类等在食物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二是原粮和初级加工产品在食物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各种深加工产品(如复合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在食物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三是人造肉、人造淀粉等非传统意义的新型“人造食品”正逐步由梦想变为现实,这种不依赖土壤、可工业化生产、并为人类提供必须营养的“食物”,完全颠覆了人类过去的粮食生产观念,人类对传统粮食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最终将逐渐下降。

其三,现阶段中国获取粮食的途径,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获取粮食的途径更加广泛,中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实现同步增长,通过适当进口国内缺乏比较优势、市场供应不足的粮食产品,扩大国内比较优势突出、市场供过于求的粮食或其它农产品,既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满足了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的粮食安全与世界的粮食安全将更加息息相关,只要全球粮食供应充足,中国足够强大,国力足够强盛,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支付能力,就能够从国际市场购买到需要的粮食。换而言之,世界粮食安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会更有保障。

由上可见,如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粮食安全观”。在粮食安全的概念上,不能仅考虑“数量”,而且要将“质量”纳入安全范畴。在粮食安全指标设定上,不能把人均需要多少粮食(原粮)作为标准,而应以各种营养物质是否能够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为标准,重点是要保证食物中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元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在统计各类营养物质数量时,不能仅考虑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和油料,还要将所有可以食用的产品,包括肉蛋类、瓜果菜、食用糖,以及各种加工食品、人造食品等全部纳入。在确定年度生产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市场供需情况、农民收入稳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因素,在坚持以我为主、稳定生产,合理储备、保证底线,确保重要农产品能够基本自给基础上,依托国际市场调整产品余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2 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1 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原则

中国的现实状况,要求新时期必须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中国的国情,则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粮食消费国。中国虽版图面积大,但人均耕地与水资源都十分有限,资源约束趋紧、各种灾害频发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都将使中国的粮食供给与需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之国外敌对势力随时有可能就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发难,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吃饭”问题,“基本数”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解决。换而言之,就是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始终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不能将希望过于寄托在国际市场上。这与一些中小国家可以保持较低的粮食自给率,粮食不足能够随时从国际市场购买有很大区别。

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高度关注,一再强调必须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麻痹思想抬头,农民种粮效益偏低、积极性不高,人类非典、新冠等各种疫情频发,气候变化、灾情增多危及世界粮食安全情况下,更要居安思危,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2 按照新的粮食安全观,更加科学地组织生产

新的粮食安全观包涵三层要义:一是食物数量充足、价格适中,让人民群众都能买得起、吃得饱;二是食物品类繁多、营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且营养有保障;三是确保食物的质量安全可靠,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2.1 要坚持宜粮则粮,确保三大主粮、特别是“基本口粮”供应充足。中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食用粮”与“饲用粮”。根据国人饮食消费习惯,目前食用粮基本只有两种,那就是大米和面粉,这是中国人真正要吃的“基本口粮”。玉米过去虽食用比重较大,但目前基本上都做饲料粮或工业粮使用。因此保证粮食安全,核心与关键是要保证水稻、小麦两大作物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只要“两大口粮”充足,就可视为粮食“基本安全”,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在抓好水稻、小麦产量同时,还要加快水稻、小麦的优质化进程,不断提高优质水稻、小麦的比重,满足国人对优质水稻、小麦的需求,以逐步减少对进口优质稻米、面粉的依赖。

玉米作为最重要的饲料粮,主要关系到国人“吃好”问题。根据国内对肉、蛋、奶的实际营养需求,可以计算出每年养殖业对饲料的需求量,进而推算出玉米的大致需求数量和需要种植的面积。

保证“宜粮则粮”的关键是要稳定农资与粮食价格,控制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这就需要发挥好政策的调控作用,在抓粮食生产上坚持“稳”字当头,不可忽“左”忽“右”,忽“冷”忽“热”,导致粮食面积、产量、价格出现大起大落。只要“三大主粮”稳住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有了基本保证。

2.2.2 要坚持因地制宜,抓好其它农产品生产与供应,满足多元化营养与消费需求。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坚持“宜粮则粮、优先保粮”,又要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即在划足三大主粮用地基础上,对种植主粮不太适合或缺乏优势,品质差、产量低,效益不理想、农民不愿种的区域和地块,可将其划为粮食补充或备用地。在粮食供应充足时,不可“一刀切”地要求其必须种粮,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国人营养与健康需要为目标,引导其调整结构,改种更适宜当地生长、优势更加突出、市场竞争力更强、效益更为显著的农作物;当粮食不足、种粮效益更好时,再引导其迅速调头改种粮食作物或其它食用农产品。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发挥各地的资源与环境优势,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质的农产品,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

除考虑“种植”外,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考虑“养殖”,要将种植与养殖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可根据国人对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荤类”食品实际需求量,计算出猪牛羊、鸡鸭鱼等各种畜禽、水产品需要养殖的数量,再据此推算出各种饲料所需数量与种植面积。

2.2.3 要有全局意识、全球眼光,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中国要保证粮食安全,思维不能只局限在国内,还需要有全球眼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但耕地与水资源有限,完全依靠国内耕地、自身力量保障粮食安全,虽然可行但代价巨大,因此要在抓好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基本口粮供应充足基础上,搞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按照“团结合作、优势互补,有利有节、经济可行”的原则,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资源与市场。要树立全球粮食安全“一体化”理念,充分发挥中国在抓粮食生产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积极“走出去”支援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搞好粮食生产,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中国贡献。全世界粮食供应充足,中国的粮食就会更加安全。

2.2.4 要抓好农产品加工,倡导科学消费观念,尽量降低各种损耗。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积极“开源”,还要设法“节流”。其主要措施,一是在积极改善仓储设施与条件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更多的原粮和初级农产品通过加工实现增值与高效综合利用,尽量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同时使产品更加便于运输、贮藏和销售,减少各环节损耗;二要倡导珍惜粮食,科学饮食,节俭、合理消费,坚决刹住相互攀比、贪图享受,大吃大喝、奢靡浪费之风。粮食安全人人有责,如果只思“开源”不想“节流”,在人类无限的贪欲和无节制地奢侈浪费面前,增产再多的粮食也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耗,少数人的“过度消费”将成为大众的“粮食安全”的真正威胁。

2.2.5 要抓好耕地保护、绿色生产,保证质量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耕地。中国的耕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均面积减小;二是耕地质量下降。因此保障耕地安全,不仅要确保“数量”安全,而且要确保“质量”安全。

保障耕地数量安全,首先,关键是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尤其是房地产建设用地,这是避免耕地被不可逆地改作它用的最重要措施。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格控制大量占用耕地的非必要工程建设,避免各地区将大规模工程建设作为“政绩”相互比拼、赶超,导致大量耕地占用、流失。此风不刹,对国家粮食安全也危害极大。三要严格控制林业占地,避免为追求直接或间接效益,将适合种粮的大片耕地调整出来种植树木或培养大规格苗木,坚决刹住“大树”移植风。

保障耕地质量安全,要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恢复提升,坚持科学规划,严把工程质量,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要坚持绿色生产,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科学使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保护耕地周边生态环境,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范耕地被污染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和平与稳定,是中国粮食安全最根本保证

人常说:“粮食足则天下安”。反过来想,“天下安”才是“粮食足”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试看世界各国,凡是局势动荡、战乱频频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安心发展粮食生产,没有一个能够实现粮食安全。从中国历史看,粮食的充足与否和国家的安定与否也高度相关。粮食充足之时,一般都是国家太平之时;粮食不足之时,一般都是国家大乱之时。反之亦然。因此,中国要实现粮食安全,一要确保国家内部和平稳定,二要争取国际社会和平稳定。

与过去相比,当下的粮食生产对和平与稳定的依赖程度更高。过去粮食生产,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二是基本依靠农家种、农家肥、人畜力;三是农村人口基数大,自给自足比重大。此种生产方式对外依存度小,容易维持基本的生产。但新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杂交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石化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需要购买商品粮食的城镇人口却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一旦发生动乱或战争,失去杂交良种、化肥农药、机械动力,会给正常的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将出现“断崖式”下滑,迅速危及粮食安全,同时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粮食购买能力。因此,维护国际、国内和平稳定,积极争取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安全观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 10:26:48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 10:26:48
保护耕地
北京测绘(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