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我国的农业经济正在逐步开放,有效打破了城乡限制,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明显提升。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但同时也多了许多限制因素,要想达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则需打破农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但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农村金融生态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依赖度。可以认为,农业经济水平与农村金融生态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农村金融环境也更为复杂,要想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生产规模,则需积极了解农村金融生态问题。
农业生产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农技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各类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能力,致使大部分农业技术被闲置,无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第二方面,农业生产要素不足。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农用机械,借助农机代替人工劳作,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但实际上,受到资金实力限制和农户缺乏对农机作业的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高;第三方面,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导致新技术和新生产理念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快速普及,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此种背景下,农村金融生态必定会受到农业经济的影响,出现农村金融生态不稳定的现象[1]。
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时必定会导致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降低,致使农产品价格下调,这极有可能对农业经济收益构成影响。但在农业生产成本方面的变动不大,当成本与收益差距减小时,很可能会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推出了多种贸易保护策略,以期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金融危机对农业经济水平的影响仍旧不容忽视。当农业经济水平受限时,极有可能危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服务积极性降低,对农村金融生态的整体发展形势构成严重影响。
1.3.1 农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当农业市场结构发生转变时,并未对农业生产结构做出调整,便会造成农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农产品供需平衡被打破后,则会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大幅度的影响,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会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调,此时的市场主体也会发生改变,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得不对产品价格进行多次调整。产品之间的竞争由单一的质量竞争转变为质量和价格的双重竞争,产品市场也由国内市场逐步拓展至国际市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并未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很可能影响农业经济收益,进而引发诸多金融风险问题。
1.3.2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从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存在农业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即过于关注农业生产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大规模生产同类型农产品,未能根据区域条件对农业产业进行优化设计,导致市场中出现大量的同质化农产品,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危及农村金融发展[2]。
1.3.3 农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类农业产品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则必须强化产品质量,可以说产品质量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如何在不提高产品生产投入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但各农业区域还不能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推出具有区域特色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导致农业区域结构失衡现象较为明显。此类问题的产生也会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区域结构特点不突出,影响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致使出现产品供需不均衡的现象对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危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由于农村经济的比较收益相对低下,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较小,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往往会转投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此种状况下,无疑会导致支农资金外流的现象。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较大,当金融机构参与支农的积极性不强时,必定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调整自身的利益结构很容易忽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这导致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支农作用。尤其是农业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效益下降的问题时,很可能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金融风险问题。但政府方面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时推出多种支农政策,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并未从农业生产的层面入手,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来解决金融问题,这便会增加农村金融风险的发生率[3]。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均呈现走低趋势,且城乡人口的消费积极性不高,使得市场经济难以快速盘活。针对此类问题,通常会以农村经济市场为突破口,通过推出一系列资金扶持计划和政策鼓励农村消费,使农村消费市场得以快速启动。但此种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农村市场,有大部分农民侧重于养老、医疗和教育消费。除此之外,主动消费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要想全面打开农村消费市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农村收入低的问题,通过缩短城乡收入差距来盘活农村消费市场。从某一层面来讲,农村金融的发展直接受到农村消费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的影响。因此,当农村消费市场无法全面打开的情况下,会由于农村金融缺乏动力的问题而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是以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金融组织,在农村电网建设、路网建设和农村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农村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但实际上,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并不满足当前的三农建设需求,这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常态。
现代农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经营方式,还是生产组织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倡导推动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生产。但在前期发展中的资金缺口较大,且并未健全农业保障救助体系,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导致现行的农村生产特点表现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偏低和缺乏抗风险能力等特性。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遭受灾害影响时,农户的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虽然从经营效益方面出发,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但受到农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因其抗风险能力弱和偿还能力弱很少有金融机构会主动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层面来看,因农村的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就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积极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该项目的建设存在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并不高。
考虑到金融机构支农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偏低,金融风险发生的频率较大,致使大部分金融机构均会将支农资金转移到第二或者第三产业,以保障金融体系稳定。但此种做法并不符合农村金融生态的发展要求。为了从源头上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根据农业金融发展的特点,构建相对完善的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对支农风险问题进行均摊或者转移,达成风险分散的目标,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的形式,联合多家担保机构,并采取农机具抵押以及房屋土地承包权等动产抵押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担保资源短缺的难题,并且通过多方信贷担保来降低金融风险。
为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农村打造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由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带动整个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以及农户的组合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为了增强农村的消费水平,可以积极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利用网络架起农村消费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以及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农村消费桥梁的搭建也有助于促进农村消费,使农村消费市场得到有效盘活。也可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特色农村产业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强化农村消费能力,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4]。
农村金融生态问题从本质上来看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相关。当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与三农建设需求不符时,便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因此,要求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三农建设需求,及时发现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以及新状况,开发出符合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农村助学产品、消费信贷产品和住房产品等,并且结合各类金融服务商品的风险等级对利率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
健全农业保障救助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率,从而增强金融机构对于“三农”问题的参与度。此外,也需由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财政机构出面,共同建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在为“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其资金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国家财政部门也可以推出多种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颁布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也能将县域内的资金留住,以免区域资金流向他处,做到对县域资金的合理优化与配置。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扶持以及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保障,“三管齐下”可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调动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为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服务功能能够满足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农业生产需求,各地方政府需要鼓励各大银行根据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县域内的经济发展特点,增加在县域内设置金融分支机构的数量。通过在县域内增设金融服务网点,对于支农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分摊,降低金融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利益的威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对新增设的服务网点提供优惠税收政策,且对于金融机构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亏损状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尤其是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使其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回馈,消除农村金融机构对支农活动的不良印象,并且在重大农村建设和发展成果中,针对农村金融机构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形象。
从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生态深受农业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同时,农业经济效益问题也是影响农村金融支农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源头上解决农业经济效益问题,通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农户的债务偿还能力,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此外,还可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搭建农村消费桥梁;加强产品创新,推出符合“三农”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强财政引导,健全农业保障救助体系;加强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等手段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