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霞
(华亭市水务局,甘肃华亭 744100)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近几年愈发严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切活动的前提,人们需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小流域的清洁程度,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治理,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农业发展及水利建设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时,要重点注意以下4 点思想的转变,保证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工作人员要提高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转变治理思想,扩大建设范围,使小流域治理的措施更加全面,技术水平更高。不能单纯地从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入手,还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情况,促进城乡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2)加强治理管理工作。我国治理生态小流域的起步较晚,虽然相关部门提出了指导意见,落实到地方时也有相应的标准,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的环境因素和发展水平都有所差别,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只能参照相关的成功案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人员要加强生态小流域的建设管理,出台管理制度,规范小流域治理过程中的监理工作。3)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小流域的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周边的绿化设施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治理小流域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4)做好河道和周边区域的治理工作。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周围环境的修复工作,合理展开淤泥的清理工作,加强河岸的固定,增加周边树木的栽种,提升整个河道的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1]。
水污染一直是小流域环境治理中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不仅是生活污水,还有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都给小流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污染主要是化肥的使用不当,导致水环境中的氮、磷含量超标,是小流域治理问题的重中之重。生活污水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和废物的随意丢弃,垃圾中的污水逐渐渗透进入土壤中,尤其是居民相对密集的位置,生活垃圾的排放更加随意。当雨雪天气来临时,垃圾会顺着水流被冲进河中,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农村的水污染来源较多,但是治理能力却很弱,污水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小流域的治理更加困难。
人为因素也是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农村的经济整体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开展项目建设,不利于环境的治理,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加重水土流失。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当地的小流域中食物链环节的缺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恶性循环[2]。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传统方法更注重的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进行治理。传统方法虽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居民对绿水青山的需求,生态环境还是无法达到居民的要求。小流域的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内容,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明确的统一规划,各个部门在治理工作中更倾向于单打独斗,部门之间的沟通效果不佳,导致工作中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情况,很难形成相应的工作体系,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治理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小流域的治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方案变更的情况,甚至有的方案变更频率高达60%[3]。设计方案变更的次数过多,导致工作人员对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对整体方案的有效性存在质疑。设计方案变更的主要原因有3 点。1)设计人员前期对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尤其是对于厕所改造方面的工艺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施工中,问题才显现出来,需要重新进行设计。2)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小流域的治理需要承建单位具有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资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处理污水和垃圾,还要具备厕所改造等能力。3)改造的位置存在重复修建的情况,在建设其他项目时,可能会出现地点上的重复修整,设计人员要根据其他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方案变更。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主要是荒地和耕地的治理及风沙治理,这些治理相对分散且难度都很大,给当地的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情况,导致部分工程的质量存在缺陷。小流域的治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农业、畜牧业、水务等很多部门,工程内容十分复杂,对负责人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很多项目在施工期间甚至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出现监管重复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影响小流域的治理效果。
水生态的治理主要分为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2 部分。自然修复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自动清洁功能,利用小流域周围的森林资源,不同种类的树木的生长周期不同,能够有效修复周围的生态环境。此时工作人员需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预防病虫害等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人工修复是指工作人员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特点,通过人工种植合适的植物来修复小流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坡度比较陡、土壤比较贫瘠的地方,人工修复能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人工修复最大的优点是不仅能改善水土流失,还可种植果树,利用人工干预,保证果树的成活率,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4]。
针对人为因素对小流域造成的污染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做好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工作人员要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并做好监督工作,减少生活垃圾对小流域的影响。此外,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要求,做好周围环境的保护工作,例如封闭山林,任何人不得私自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或垂钓,一旦发现有人破坏森林,严惩不贷,从根本上降低人为破坏环境的概率。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森林环境进行清理和检查,做好火灾或水灾的预警工作,提高小流域的治理效果。
对目前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措施而言,治理的方法比较单一,技术手段不是特别先进,而且标准也比较低。为了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洪措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防洪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小,不仅不能抵御洪涝灾害,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因此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工程标准,定期检查水利工程质量,避免出现水体污染。此外,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做好护坡工作,加固土地,避免水土流失[5]。
针对小流域治理的设计方案频繁变更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前,要做好实地勘察工作,不仅要考察当地的地质情况,还要了解生活污水的排放现状,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实际要求。承建单位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工作人员在审核治理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整体出发进行规划,避免出现重复施工的现象,否则不仅治理效果不佳,还浪费人力和财力,造成环境的二次破坏[1]。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起步较晚,虽然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要求,省市部门针对地方的相关工作也给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条件的不同,每个地方的治理方案也不同。工作人员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专有的治理方案。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高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引进专业人才,利用先进设备和处理技术保证治理效果。管理部门要控制污水排放,落实管理制度,扩充管理队伍,保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之前,管理人员可以组建一个专业的治理团队,该团队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所组成,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治理会议,小组成员可以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汇总在一起,选择整体效果最好、最适合该区域的治理措施进行施工,保证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治理小流域时,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修复、治理和保护3 种对策,保证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例如,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在树木较少的地方种植植物,提高绿化水平;在治理生态环境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解决雨水冲刷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在生态保护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开展生态湿地工程,选择合适的草本植物或灌木进行种植,提高湿地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河道环境,扩大绿化面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
管理人员在进行小流域的建设和治理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城市的整体建设和经济发展,并结合当地的小流域治理规范和相关条例,以保护水资源为主要核心,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治理对策,在确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符合实际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管理人员可以以小流域的上游治理为重点,从而建立完善的管理层次,主要的治理方式和对策有以下2 点。1)修复小流域的生态区域。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地方进行封闭处理,并由专人进行看护,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例如监控系统,进行24 h 的监控,严禁任何人随意砍伐树木、随意进行土地的开垦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依靠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使当地的植被充分地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和种类,从而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2)治理小流域的生态区域。对于过度开垦的山林,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治理措施,尤其是对于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需要对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从而改善小流域的污染情况。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重视自然环境的治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例如建设生态湿地、修护河道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针对治理小流域中易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