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发展路径探讨

2023-01-04 11:05
南方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程项目林业评估

许 斌

(四川长江生态景观建设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36)

林业工程是工程项目中较为特殊一类的投资项目,具有建设管理周期长、建设用途多元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生态林业工程还具有满足国家生态政策要求、项目生态效益突出等鲜明特征,使得生态林业工程在近年来的投资建设规模逐步扩张。因此,新时期对林业工程从业人员的需求逐步加大且发生变化,特别是林业工程的转型推进需要高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林业管理效率,因此有必要分析探索生态林业工程的创新发展路径。

1 建设意义

1.1 响应相关监管部门要求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指出林业规划的预期目标,具体包括全国林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建设一批国家森林公园、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交易基本平衡等目标。由国家环保部门、各地森林资源监督办事专员、林场机构和林业局等部门对林业工程项目和企业行为开展定期的检查监督,说明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应满足相关政策的要求,且应满足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再者,我国成为较先提出碳汇标准的国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碳达峰目标,这一举措为2060 年碳中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1]。

1.2 加速林业产业转型发展

由于生态林业工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遵从生态技术规律,通过相应的农业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以满足经济体系的物质需要和大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所以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初衷是加速林业产业的转型以匹配经济发展体系和大众需求。为使林业产业的生态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同时达成,其转型目标是从资源依赖型发展转向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

1.3 实现生态政策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同时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问题,特别是解决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其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多层次的生态林业工程,从而实现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标。因此,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需要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步伐与其相匹配。

2 存在的难点

2.1 项目前期评估和准备不充分

1)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原则缺失。无论是效益原则和技术配套原则,还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都是生态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践行的原则,如果不能够保障林业工程项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合理评估多纬度建设效益、建立技术档案、评估项目的全发展周期,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2]。例如,评估林业项目是否同时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可以同时建设生态恢复景区和配套林业生产项目。2)生态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不充分。由于生态林业工程的前期准备过程缺少对林业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估,对资源依赖型的林业工程项目,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反映生态环境的恢复期限和恢复成本,使林业开发项目和造林恢复项目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不利于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生态林业工程的成本可行性分析与实际脱节。由于林业从业人员对项目成本评估缺少相关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包括林业施工材料的市场波动、林业培育环境恶化影响等因素,使得生态林业工程的成本分析脱离实际情况,最终导致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无法实现预期的验收目标。

2.2 林业工程规划目标的编制和执行环节缺少指标评估

1)林业工程的规划目标编制与国家的规划目标脱钩。各级林业管理机构存在对全国规划目标研究不充分,不能够充分领悟科技带动、实施产业集群建设等林业发展战略和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发展区域优势、科学合理开发等规划原则,使地区的林业规划目标一定程度脱离国家的规划目标。2)规划目标缺少生态性的定量指标设置。尽管全国的林业规划目标设置了相应的经济产出指标要求,但是对生态恢复和生态效益指标的设置存在缺失,使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导向性单一且不充分。如缺少人均可利用的绿地面积等指标[3]。3)林业工程规划的执行指标缺失。由于缺少规划内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完成度指标、验收技术指标、林业灾害防控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规划外林业工程投资增长率等多维度指标内容,林业工程规划的执行效果难以得到科学反映。

2.3 项目投资预算可行性分析不足

1)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预算可行性。如果是纯公益性的项目,是否需要对预算的预期收入设置严格的考核指标,应当以投资使用的生态指标作为考核依据。2)苗木等原材料的预算可行性。由于对不同苗龄阶段的苗木成本预算不科学,同时预算人员缺少对林业工程专业技术指标的考虑,使苗木等林业工程施工的主要原材料成本预测不现实,导致预算执行的困难增加。3)辅助施工材料的预算可行性。由于对植物生长激素、林业养护试剂、林业化肥等林业工程使用的辅助化工材料的预算编制草率,或者预算人员对林业培育周期受到的气候因素、不可控因素认识不全面,导致预算的容错空间有限,不利于后期林业工程各项生态指标的验收。

2.4 施工风险管控力度弱

1)环境监测措施不完善。由于林业工程技术职称存在挂靠或者工程施工人员无证上岗等情况,林业工程在施工前、施工中的环境监测措施可能存在适用性和合理性不足,使环境数据采集流程不规范、环境数据更新不及时、环境报告出具不科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不利于林业工程的如期竣工验收。2)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对人员出入场管理、场内基础设施清洁、场内物料整理、工程资源整顿、工程技术素养、施工后清扫等施工管理活动的计划和执行不力,林业工程的现场管理情况缺少有序性,导致林业资源的建设效率难以保障,增加了项目竣工延期的风险。3)监理单位尽职监督力度弱化。由于林业工程的监理资质准入条件限制,或者有相关工程公司提供挂靠服务等原因,林业监理活动的执行可能实际上并非由具备技术职称的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如果相关监理人员不具备足够的林业专业知识,针对林业工程设置的监理责任将会形同虚设,甚至增加了监理失职风险。

3 发展路径

3.1 健全生态林业工程的项目管理制度,优化可行性分析流程

1)完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原则的应用管理机制。这需要以项目为管理单元,对不同类型项目需要应用的建设原则予以明确,使效益原则、技术配套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措施更为明确,保证林业工程项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合理评估多纬度建设效益、建立技术档案、评估项目的全发展周期,以便于全面达成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目标。例如,针对纯公益性质的生态林业工程,要重视设置技术配套原则的相关指标措施,对建设成功后的验收技术指标进行目标设置和执行考核,使区域人均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恢复率等指标竣工后在合理范围。2)强化生态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这要求从业人员在项目前期准备过程中强化可持续性评估,对一次性和可持续的资源依赖开发项目,分两条路线设置完善的林业技术评估方法,从而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恢复期限和恢复成本,使林业开发项目和造林恢复项目之间接续顺畅,推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工程应用。3)确保成本可行性分析符合林业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这要求项目成本评估环节完善对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同时要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林业工程管理人员全面参与项目的成本评估活动,从而规避林业施工材料市场波动、林业培育环境恶化等因素对项目成本的不利影响,使得生态林业工程的成本安排符合实际情况,最终全面实现预期的林业工程验收目标[4]。

3.2 细化林业工程规划文件的指标评估

1)保证林业工程的规划目标编制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充分研究林业产业的全国规划,从而充分认识科技带动、实施产业集群建设等林业发展战略,并且研究落地林业规划的细化应用原则,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等规划应用原则,从而保障地区的林业规划目标与全国统筹规划相一致。2)健全生态性的规划指标设置。这需要细化生态恢复和生态效益维度的指标设置,通过对国家规划机构、林业管理机构、林业工程建设企业关注的生态指标细化,使人均可利用绿地面积、人均生态贡献、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恢复年限等指标初步完善,便于增强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职能多元性、生态主导性。3)完善林业工程规划的执行评价指标。这不仅需要完善湿地面积、森林面积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安全维度的指标,同时需要完善项目经济性和生态文化维度的指标,从而建立起以林业种类比重指标、森林蓄积量、自然湿地保护率、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的执行考核体系,最终科学反映林业工程规划的执行效果[5]。

3.3 提升生态林业技术在预算管理机制中的参与度

1)加大项目建设性质在预算可行性分析中的参与力度。具体来说,针对纯公益性和生态性的林业工程项目,无需对预算的预期收入设置严格的考核指标,应当以投资使用的生态指标作为考核依据反映其生态价值。例如,评估碳排放的减少指标。2)强化苗木等主要原材料的预算可行性。这要求林业技术人员充分参与预算管理过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苗木成本预算提供相应的技术建议,留存相应的成活率成本范围和林业工程专业技术指标优化所需的成本区间,从而保证林业工程施工的主要原材料成本预测符合现实,提升预算执行的可行性和客观结果性。3)保障辅助施工材料的预算可行性。这要求技术人员参与植物生长激素、林业养护试剂、林业化肥等辅助化工材料的采购计划编制,并且对材料使用的用料计划给予风险区间的确定,从而充分保证辅助原材料的预算编制合理、容错适当,最终方便后期林业工程各项生态指标的验收。

3.4 多途径立体化构建林业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

这需要林业工程施工企业或者主要技术指导机构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在林业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使无人机施工技术、无人机矩阵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参与林业施工的全流程应用,从而实现施工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和工程管理效率提升。1)通过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完善环境监测措施。在林业工程相关的监管部门加强施工单位的资质核查监督前提下,资质挂靠、违规上岗等行为能够得到有效遏制,才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通过林业技术人员和物联网技术人员强化对接具体的林业技术监测指标,并且设置相应的传感器安装计划,从而获取包括湿度、周期温度特征值、蒸发流量等在内的指标实时信息,使林业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前、施工中获得可靠的环境监测信息,执行相应的环境监测风险报告流程,从而便于林业工程在适当条件下及时调整施工措施。例如,通过旱季和雨季的环境监测探讨相应的施工应对措施,使林业工程在有限的环境变化中加速工程推进进度,优化施工效果。2)探索无人机矩阵在工程现场管理的应用机制。①直接应用在工程施工现场活动中。例如,通过无人机播种、无人机阵列监测有害生物灾害等新型林业施工技术,使林业施工尽量减少人工资源的投入、减少人工现场管理风险。②应用在现场管理的事后控制环节。通过无人机参与物料资源的高效率调配、无人机参与施工后的现场验收检查等应用形式,增加林业现场管理的有序性,以保证林业工程的如期高效竣工。3)强化监理单位的尽职监督。这要求林业管理机构及时完善项目投标前相应的尽职调查机制,通过吊销违规挂靠、监督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方法,从而保证林业监理活动执行可靠、技术配套完善,使关键的林业工程责任能够得到切实履行,最终保证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可靠。

4 结语

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工程建设的难点所在,同时需要依据相应的问题应用高新技术探索发展路径,包括健全生态林业工程的项目管理制度、优化可行性分析流程、加大林业技术人员的预算参与度、应用无人机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等,以寻求林业工程的综合建设效益提升。

猜你喜欢
工程项目林业评估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land produces
海外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设备采购实践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