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量与种植面积因其地理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2020 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48.1 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3%,玉米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0%。随着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和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及劳动者专业素质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布局分散,造成玉米出现深加工程度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针对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从种植规模、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和流通机制3 个方面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作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二。随着“三农”工作的推进及高效率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其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从2000 年的180.1 万hm2增长到2015 年的736.1 万hm2,达到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历史最高点。但近年来受不利天气、种植补贴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玉米收益下降,玉米播种面积缩减,2020 年玉米种植面积仅为548.1 万hm2,较2015 年减少25.5%。随着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波动变化,玉米产量也呈逐年变动的趋势。玉米产量在2000—2015 年持续增产,在政策的影响下,2016 年玉米产量下降到3 912.8 万t,但是玉米产量并未持续低迷下去,近几年产量均稳定在3 600 万t 以上。
玉米种植面积下降而玉米产量不降反增的情况说明了黑龙江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目标,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也成为“十四五”时期各省行动方针[2]。对黑龙江省玉米市场而言,可以预测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小幅度增加,同时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补贴保险政策也保障了玉米产量持续稳定的供给。
当前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布局主要围绕饲料、淀粉和酒精等下游产业。其中,饲料系列产品是把经过碾压、打碎等简单加工的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变成牲畜食用的饲料,淀粉系列产品是通过改变玉米淀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其应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等领域,酒精系列产品主要指用于医疗、工业能源等高品质酒精。
目前,黑龙江省绝大部分的玉米加工产品仍属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加工技术薄弱、设备老化等方面。黑龙江省是玉米加工产业大省,但玉米精深加工产业一直是其加工业发展的短板,在国内市场的情况也不乐观,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竞争力都处于劣势地位[3]。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优化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以分散经营为主,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未全面普及。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及绥化市,占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50%以上,而大兴安岭、伊春市等地玉米产量占比不足1%。由此可见,黑龙江省虽广泛种植玉米,但呈现出地域的集中性,较为分散的玉米种植模式既不利于对玉米产业进行标准化管理,也增加了玉米的种植成本。
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部分适龄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镇,留在乡村的大多数农民劳动能力低、文化程度不高。农户由于缺乏专业性知识,没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的能力,且一味地追求产量,忽视了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间接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4]。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类粗放经营现象也频频发生,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农作物的耕种也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黑龙江省玉米规模化种植。
黑龙江省的玉米加工业一直停留饲料生产、淀粉制作等初级阶段,玉米总产量的80%以上被用来加工饲料和工业原料,深加工产业严重滞后。受技术水平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存在加工种类少、工艺水平落后及加工设备落后等问题,目前仅停留在生产氨基酸、酒精、变性淀粉等初级加工产品,市场交易价格低,企业盈利少,没有充足的资金更新设备和投资技术研发,陷入恶性循环,阻碍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5]。
黑龙江省可统计的玉米加工企业有上千家,大部分是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大型深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且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绥化市、大庆市等地。这些玉米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及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品牌,营销手段相对落后。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无法进行后续的品牌建设和新品研发,导致企业在市场知名度、占有率、竞争力等方面呈明显劣势;龙头企业的缺乏也使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行业标准难以制定,易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这也是黑龙江省玉米产量过剩、经济效益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玉米产业是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供求失衡是黑龙江省玉米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玉米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储存能力有限,只能在玉米收获季节进行收购,在淡季时无法保证玉米供应,因而企业需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外进行收购,导致黑龙江省玉米企业资金运用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而当企业需求与政府储备不匹配时,农民也会受到影响,虽然玉米产量大,但滞销和脱销两种异常现象时常困扰他们,供需失衡的场面加剧了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销售方面,参与种植的农民大多数停留在统一售卖给合作社或市场零散销售的传统模式,销路单一,无法获取最大收益。同时,由于农民与收购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许多高品质玉米只能随行就市,无法体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的基本价格规律,严重打击农民种植积极性。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加剧了玉米的销售难度,使农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玉米产业整体销售链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为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等目标,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线,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提升农产品种植效率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农用地流转机制,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公平化,推动农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6]。黑龙江省政府还需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特点,打造精细化的玉米种植管理模式。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农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转变。黑龙江省政府应利用好“互联网+农业”这一新兴模式,借助互联网优势,建立官方信息平台,为玉米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实时播报最新的玉米种植知识及市场行情。各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应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选种育种、轮作播种、合理施肥及农机具操作等,全面提高农户自身素质和种植水平,按照专业化等级及培训效果给予补贴和奖励,激发农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对玉米产业具有重大影响,提升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是推动玉米加工业发展和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玉米加工企业深加工能力的价值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成熟玉米的品质,因此应加大玉米品种培育的研发力度,从源头提升玉米品质。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各地区种植情况,在保证当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出更优良的品种,使企业加工制成品质高且成本低的深加工产品。政府也应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和后续产业研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玉米加工业是整个玉米产业的重点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影响着品牌的形成。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虽发展态势迅猛,但长期处于输出初级产品阶段,急需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打造专属品牌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需调整经营方向,通过合并重组以提升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淘汰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的加工企业,改善黑龙江省当前玉米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集中精力投身于生产高质量产品上,促进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整体发展,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
营销模式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手段。黑龙江省玉米产业要想提高业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需借鉴优秀营销模式拓宽玉米销售渠道。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由于存在品牌效应不明显和销售渠道狭窄等弊端,打入消费者市场是现阶段发展玉米产业的重中之重。企业应以质量为本,通过制订严格精细的生产管理方案,保障玉米质量,在消费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进而提高玉米相关产品的销量。对于农民而言,转变传统销售模式为拓宽玉米销售渠道提供新思路。为保证种植户与企业信息对称,黑龙江省政府需要建立公开的市场信息平台,采取自愿注册方式,平台负责传递买卖双方信息并及时公开市场上玉米的供需情况。创建的平台需要做到既为企业和农户节省搜查信息的成本,也要保障信息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售卖相关信息。而投身于零售的零散农户可以借助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与京东、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建立合作,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的销售模式。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结合当下较流行的自媒体运营方式,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和发布产品简介文章等方式让更多用户熟知产品,进而增加销售额。
在国家继续加大惠农支农政策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玉米产业正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玉米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的支柱型产业,可以有力推动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