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1-04 11:05
南方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河南省绿色农业

陈 卓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1]。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河南省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更是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两个要求都包含着发展绿色农业的要素[2]。绿色发展将理念、技术、制度渗透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方面,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但是,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还存在农民绿色生产意识不足、绿色生产能力不高问题,使得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种养、提高机械使用率、构建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收益;通过质量监管、打造品牌、农企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高质量产品供给,以高价实现高收益,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同时绿色发展倡导农业实现节约、高效、循环、可持续,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置于产出效率之前,通过技术改进、模式创新、生产监管实现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就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

1 发展概况

1.1 资源节约水平总体稳定

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整体提升,2008—2020 年间由1.222 提升为1.294,提升幅度为5.8%;2009 年耕地复种指数最低,为1.193,2018 年耕地复种指数最高,为1.315。耕地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粮食产量增长,但土地利用强度过大,会破坏土壤环境,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2008—2020 年河南省耕地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断提升,从32.4%提升为50.2%,提升17.8 个百分点,耕地节水灌溉比重增长迅速,为保护土壤、节约用水、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2020 年河南省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波动巨大,整体下降。2008—2015 年农机总动力大幅提升,从13 270 W·hm-2提升至15 580 W·hm-2,但2016 年急剧下降为12 630 W·hm-2,此后平稳提升,2020 年提升为13 110 W·hm-2。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上升意味着农机代替劳动力能力提升,农机总动力下降说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所降低。2008—2020 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从人均5 460 元增长至13 030 元,增长了约1.4 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绿色农业发展。

1.2 环境友好水平有所改善

相关资料显示,,2008—2020 年河南省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8—2015年由757 kg·hm-2增长为865 kg·hm-2,随后下降,到2020 年下降为761 kg·hm-2,但仍然高于2008 年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的提高对环境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自2015 年后化肥施用强度降低表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2008—2020 年河南省农膜使用强度由7 kg·hm-2增长为18 kg·hm-2,2009—2010 年农膜使用强度急剧增强,造成农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且土质破坏,对农业绿色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2008—2020年河南省农药使用强度不断下降,由15 kg·hm-2下降为13 kg·hm-2,2014 年之后,下降幅度加快。农药减量化对农业环境的改善大有裨益,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食品健康,而且对空气、土壤、微生物等破坏严重,河南省农药减量表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

1.3 绿色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2008—2020 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但整体有所提升,从2008 年的5.84 t·hm-2上升至2020 年的6.21 t·hm-2,2014—2016 年粮食单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2015 年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从5.87 t·hm-2提升为6.13 t·hm-2,平均涨幅4.4%,变动较大,粮食产量增加表明绿色供给能力提升。2008—2020 年单位面积产值不断提升,2008 年产值为16 331.39 元·hm-2,2020 年增长为31 879.07 元·hm-2,增长了95.2%,发展迅速。2016—2018 年呈小幅波动,但整体仍然较高,为粮食生产提供可观经济产值和收入。单位面积产值上升表明绿色发展能力提升。2008—2020 年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整体稳定,无较大波动。粮食产量整体增长,除2013 年、2014 年和2016 年之外,其余年份粮食产量均呈增长趋势,2015 年增幅最大,为6.3%。虽然2016 年河南省因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增长,但粮食产量稳定表明绿色供给水平较高。

1.4 乡村发展现状

2008—2020 年,河南省农村人均GDP 逐年提高,由2.15 万元提升为5.83 万元。河南省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较快,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期间河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提升,2008 年为4 936.7 元,2020 年增长为16 079.4 元,为2008 年的3.3 倍,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推动农村生活水平上升。2008—2020 年河南省农村用电量不断提升,2008 年农村用电量为227.36 亿kW·h,2020 年为373.2 亿kW·h。农村用电量的提升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和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2013 年河南省逐步开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截至2019 年河南省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呈波动趋势,整体提升。2013 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0.61%,2019 年为59.17%,普及率近60%,说明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得到一定保障。

2 制约因素

河南农业绿色发展面临来自资源利用、技术研用、人才支撑、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2.1 资源利用

河南省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向多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大胆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1)秸秆资源利用不足。目前河南省的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秸秆囤积量大,综合利用率85%左右,还有15%的秸秆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农业再生资源,这些秸秆的堆积废弃给环境带来一定危害。2)粪污资源利用不足。养殖业粪便是可再利用的资源,农牧循环是解决养殖业污染的最佳途径,也是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需要大量的有机肥,而畜禽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却得不到利用,并且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河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规模庞大,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畜牧业粪污量大,资源化利用难。河南年产畜禽粪污5.4 亿t,当前综合利用率60%左右,还有40%的粪污没有利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畜牧用地与农田的科学配置问题,一些规模化养殖场难以找到适量的土地消纳粪污。

2.2 技术研用

农业科技水平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来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中科技支撑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种业科技研发不足。河南省育种技术及育种研发方式还较为传统,这使得育种周期长,育种性状的准确把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绿色生产要求农药、化肥减量,要求新品种开发培育必须适应这一需求,生物育种已经迫在眉睫;同时,新品种的市场价值对研发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育种过程更加依赖基因工程技术。2)数字技术应用不足,许多地市还尚未建立农业生产数据采集系统,不能收集农业产品原材料及原材料产地内各项指标变化的情况,不能随时监测生产地点中环境发生的变化;智能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智能化应用不足,农产品从原产地点、加工地点、冷链运输过程、销售过程的自动识别追溯系统尚未全部有效建立。

2.3 人才支撑

河南省农业人才整体数量较少,难以支撑农业大省的用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不足。截至2020 年底,河南省从事农林牧渔科研的人员为2 26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仅为38 人,占总人数的1.6%,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共有373 名,作为科研中坚力量也仅占总人数的16.4%,高学历领军人才占比极低会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河南省农业科研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全国农林牧渔科研人员8.33 万人,河南省仅占全国2.7%,这说明河南省农业人才储备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2)农村青年劳动力不足,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公布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农业经营人员的年龄构成比重情况如下:55 岁以上占比33.58%,36~54 岁占比为47.25%,35 岁及以下占比为19.14%;而河南省分别为24.14%、45.35%、30.51%,35~54 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4 财政支持

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对于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绿色财政政策方面,由于河南省地方财政相对不足,除了国家对绿色农业大量投入外,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对绿色农业金融发展支持不足。尤其在绿色农业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在绿色农业发展的风险补偿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南省的相关制度的构建还在初步探索阶段,缺少切实可行的担保制度或补偿办法,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未能及时有效地分散和转移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所面临的风险,金融机构对遭受损失的经营主体也缺少完善的补偿方案。

3 政策建议

3.1 提高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

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农牧循环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循环系统。1)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效率,如依托畜禽规模化养殖,利用经沼气发酵后的畜禽粪便等生产有机肥,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发展农作物绿色种植。以大中型畜禽规模化养殖场为主要场地,建立有机肥加工厂,消化场内经沼气发酵后的畜禽粪便,收集附近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根据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的肥料需求,生产专用有机肥。2)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田)”“秸秆-饲料-养牛、养羊”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4]。同时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加速科技创新步伐,建立综合种养示范区,在降低种养成本的基础上发展集成稻渔种养适用技术,并推广共生、轮作等多项种养模式,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2 提升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农业+互联网”、智慧农业云、农业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行农业新型智能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环境调控技术、远程专家系统、生物防治和无土栽培技术等设施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智能、节土、节药、节肥,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化,提升科学育种内生创新能力[5]。借助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如合成生物技术、生物组学技术等,寻找科技应用突破口,加快种子基因编辑和优化,实现按需定制、按需育种和定向改良的育种方式,提升育种效率。加强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应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科学手段打造绿色高效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同时建议制定政策鼓励种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形成为纽带,通过契约建立持续稳固的合作关系,共享创新资源、分散创新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和开拓市场空间。

3.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试点推行农业产业化工人制度,每年从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定点选派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统一招考招聘形式,到试点乡镇、村,以培养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为导向,通过市场培育、科技帮扶、信息引导、典型示范、大户带动等多种形式,让一大批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农业大学生成为离土不离乡、落实乡村振兴的“农业产业化工人”。国家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薪酬待遇问题,前期确保人员留得下、留得住;后期可以探索“农业产业化工人”向“基层农技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确保上升通道畅通,实现基层农技人员可持续发展。同时培育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农技人员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乡、村、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组建门类齐全、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切实改变“看得见,没法管”的局面[6]。

3.4 强化绿色发展的金融保障

探索保险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大幅扩大农业绿色发展的保险范围,持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扩大涉农保险规模,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稳步提升农业保险水平。探索设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推广“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积极探索宅基地、农田、林权抵押、农产品物流金融等保险业务。支持涉农企业赴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及新三板挂牌融资。发展农业绿色债券,推动涉农企业在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发展碳交易和碳金融,促进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河南省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