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程中白鹤镇崔窑村农村社会变迁

2023-01-04 08:06:15周霄艳
南方农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民

周霄艳

(白鹤镇人民政府,河南洛阳 471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激活农村活力、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对农村的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义重大[1]。

1 白鹤镇崔窑村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崔窑村位于白鹤镇东南部,以20 世纪70 年代发现周代初期(3 000 年前)冶铜遗址而著名,其下辖自然村丕盛镇在清康熙至道光共200 余年间,是黄河渡口邙山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商号林立,蔚为壮观,是清代“新兴大镇”。崔窑村总面积183 hm2,耕地面积83 hm2,辖3 个自然村,5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2 户,总人口903 人,其中党员40 人,是第二届中国乡村振兴何家冲论坛示范村、洛阳市五好党支部、市区美丽乡村。

位于洛北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核心区的崔窑村,是白鹤镇首个无粮村,是白鹤镇著名的农业观光村,也是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核心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崔窑村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结合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国家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文明、和谐乡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

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崔窑村情况

2.1 产业方面

村内集体经济薄弱,项目资金渠道单一,没有特色产业,村内出现空壳化现象,村里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大多荒置、村集体自主收入来源为零。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种类单一、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

2.2 生态方面

定点垃圾桶内长期堆放杂物,垃圾清理不及时,气味难闻;村内绿植较少,植被覆盖率低;污水处理、排污设施不健全,部分污水直接排至村道上;农药、化肥不合理运用导致土壤污染。

2.3 民生方面

村内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紧缺;通组道路、部分主街道没有硬化,雨天雨水集聚在街道上,村民出行不便;自来水管道老化,设计不合理,部分村民存在吃水困难的情况;村内没有安装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不便。

3 崔窑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3.1 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有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能够让乡村发展从“输血”转向“造血”,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了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崔窑村创新工作思路,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商品率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高质量产业链,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高质量发展[3]。先后引进芳园绿化、翠丰农业、铄源农业等农业公司,流转土地超过67 hm2,用于发展蔬菜、草莓、葡萄、核桃、西瓜种植和花卉苗木培育等产业,发展日光温室 大棚60 余个,培育全民创业孵化基地1 个。总投资 1 000 余万元,占地4 hm2的崔窑星级农家乐项目己建成并对外营业。投资150 万元、占地1.3 hm2的车厘子大棚已经建设完工,不断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对树苗进行培育、施肥,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径[4]。

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突出特点、因地制宜、强化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焕发活力,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3.2 生态宜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生活更要生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崔窑村坚持改厕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以改厕为重点,同步推进改厨、改浴,通过铺设污水管网、新建污水处理站,逐步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到全。2019 年完成整村弱电管网、污水管网铺设,全村200 余户厕所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强化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圆满完成涉及全村的“双替代”工程;投资100 万元建设日处理量50 t 的污水处理站1 个。按照“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的要求,持续开展垃圾清零、治违清乱等工作,墙亮树绿景美阵地红的崔窑美丽乡村样板成效初显。2020 年对村内主街道路铺设柏油,完成墙体美化1 万m2,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垃圾场改建的丕盛镇游园2020 年9月底完工,跳跳床、网红桥、组合滑梯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生态休闲圈带来的“绿色福利”,打造文旅融合新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才能真正使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5]。

3.3 乡风文明

高标准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广场,建成首个村级党建展馆,并进行高标准绿化改造。在村主干道两侧建立手绘文化墙、宣传墙、知识墙,绘制文明宣传画;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开展农家乐星级服务评选活动,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021 年按照民意测评、党员互评、支部评定、上报复核、结果公示的程序组织实施先进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创业励志典型3 人,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激情活力,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设立善行义举榜,评选、公示十星级文明户21 家,评选表彰最美党员、好媳妇、好婆婆、优秀退休教师等先进人物27 人,助推了乡风文明的建设。开展环境整治、探访孤寡老人等活动,凝聚农村新活力。防汛救灾期间,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及时转移受灾村民,抢修堵塞道路,确保村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设立党报阅报栏,定期更换报纸,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秀文化,用报栏里的大事小情传递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思想,拓宽服务面,加强服务力度,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真正做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6]。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才能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

3.4 治理有效

崔窑村积极探索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积分管理、无职党员一编三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有思想、有本领的党员队伍,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村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扎实做好“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理念中“三治”转“四治”的工作,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着重挖掘智治作用。加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叫响“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的党建品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用好“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网格员、民调员等队伍。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养。发挥自治强基作用,加强村民“一约四会”自治组织。高质量实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选优配强班子队伍。聚焦村民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纳入“四议两公开”决策范围,做到“一事一议”,让“群众事”“群众定”[7]。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把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维护公益作为道德标准去衡量。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每一个村民的言行举止,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在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基础上,把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切合当地实际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8]。

3.5 生活富裕

依托孟扣路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带的区位优势,崔窑村2019 年按照“吃农家饭、住农家店、摘农家果、享农家趣”思路,流转土地4 hm2,总投资1 000 余万元建成崔窑星级农家乐一条街项目。同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基地种植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草莓、精品西瓜、樱桃、葡萄、石榴、牡丹和铁棍山药等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外出考察引进的百亩车厘子集体经济种植项目,已带动80 余名村民致富。

4 存在的问题

崔窑村乡村振兴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同类竞争严重、特色性不强、销路不畅、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和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规模化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仍存在着供过于求导致滞销等现象;中青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人均年龄偏高、空心化严重、后备力量及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未落到实处,致使人力资源发展难以得到保障[9]。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如厕难、环境脏、村容差等问题严重,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10]。

5 建议

5.1 立足实际,瞄准发展定位

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推进三产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尤其是针对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更应集中力量与精力,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充实产品种类,创建良好健康的产品库。

5.2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镇选村培”发展党员机制,致力将35 岁以下青年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实施乡土人才回归激励措施,建立乡贤数据库,吸纳优秀乡贤,培育挖掘优秀人物事迹,弘扬正能量。

5.3 全面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合理规划,彰显特色,实施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6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生产生活、精神文化、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优秀乡贤逐渐回归,邻里乡亲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传承文明、良好乡风成为一种风尚,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满足,促进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针对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增强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