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风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中湾林场,甘肃庆阳 745307)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植树造林工程、防护林工程得到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面积均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升。部分地区在推进森林培育工程中,所采取的技术相对滞后,无法构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制约森林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加速森林培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各地区林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森林培育工作是指科学合理地运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进行林木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从而为林木各生长期创造有利的环境[1]。
由于森林资源具有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对于森林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林业兴建工程的建设进度。进行森林的科学培育,推动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加速林业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1)加速林木成才,缩短成林时间,提升高端林木(秦岭冷杉、杉木大径材等)的产出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2)在林业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以后,通过推动林木开垦与栽培同步进行的相关技术,实现树干、树皮、林果等林副产品的持续性供给,从而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3)通过合理规划林下经济产业(种植人参、灵芝等高端药材,畜养鸡、鸭、鹅等家禽),有效带动林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性发展,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促进其平衡稳定。4)当地相关部门可以依据地区特色,进行旅游观光林的建设,建造集“休闲养老、旅游观光、亲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体,带动文旅、餐饮等产业的发展[3]。
伴随着沙尘暴、泥石流、飓风及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森林资源维系生态平衡的功能日益凸显。主要从以下2 个方面分析。1)依据本地区工农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生态防护林,抵御风沙、净化空气,为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2)资源下沉,推动荒山造林工程的实施,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预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有效改善土壤土质,避免土地荒漠化。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中,每一个物种都弥足珍贵,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来,伴随着人类工业进程的加速,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部分动植物濒临灭绝,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每天都有上百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2021 年10 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大会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加强森林培育,构建相对稳定、内部食物链丰富及气候适宜的森林生态系统,创造动植物赖以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对于保护濒危动植物、维系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种是构建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林木品种的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3 个基本原则。1)地区适宜性原则,为保证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尽量选择与本地区生态环境、土壤土质相似程度较高的地区购买幼苗。2)功能性原则,在森林培育工程开展之前,要依据所建生态林的功能(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城市及旅游观光等),合理规划林木的品种。3)健壮性原则,为保证林木健壮生长,相关技术人员要到苗圃进行实地考察,购买未被病虫害侵染、树皮完整、主干粗壮及根系发达的幼苗,要注意对本地区检疫性病虫害(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舞毒蛾及松毛虫等)的监测,避免检疫性害虫的入侵[5]。
为提高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及为根系的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从以下2 方面对土壤土质进行改良。1)苗木移栽前一年的夏末秋初,对苗圃上的杂草进行彻底的清除,并借助大型旋耕机进行土壤的深耕,既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释放土壤中的养分,也可以利用霜冻、紫外线照射、机械损伤等措施对靶标害虫及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的杀灭。2)在林木移栽前,再次进行土壤深耕、土块碎化、平地作业,并借助土壤速测仪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H 计等实验室仪器,对土壤温湿度、pH 值、土壤结构及可利用有效成分进行检测,进行腐熟农家肥、有机质、枯草芽孢杆菌及N、P、K 复合型肥料的合理补充,对土壤土质进行优化升级,为苗木移栽后的快速生长、缩短成林时间奠定基础。
对森林林木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剪,保证林木正常生长、提升林产品品质、保证林产品供给,在修剪过程中,应遵循以下3 个原则。1)3 年以内的幼林修剪,应遵循“轻度修剪、保留大枝”的基本原则,依据幼林林木的种类及栽培密度合理修剪,增加幼林生态环境的透光性和通风性;控制修剪伤疤数目,及时对伤疤涂药处理,加速伤疤的愈合,减轻对幼苗的伤害,控制病原菌的入侵。2)依据林木种类选择合理的修剪措施,针对阔叶类林木,首次修剪时间是林木移栽后的第2 年或第3 年,且以后每隔2 年进行修剪;对于针叶类林木,首次修剪时间是林木移栽后的第7 年或第8 年,下一次的修剪需要依据林木的种类和生长情况,在林木出现2 轮死枝后进行。3)依据森林资源的社会性功能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例如,旅游观光林的修剪,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经济速生林的修剪,应以林木产品的经济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城市绿化林的修剪,需要考虑林木对城市环境的绿化等功效[6]。
对林木进行合理的灌溉和养分的供应,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应依据林木的种类、栽培密度及生长周期等,通过合理运用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灌溉设备对林木合理灌溉和施肥,缩短林木的生长周期,促进林木经济的平稳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杂草抑制林木生长的同时也有保持低温、储存水分的功效,应依据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除草。1)对于幼林,根系相对较弱,杂草过多会严重抑制其正常生长,甚至引发幼苗死亡,应及时去除体型较大的杂草,保护根系,在除草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铁楸等农用器械。2)对于菟丝子等寄生性杂草,要尽早去除,降低对林木的损伤。3)在相对稳定的生态林系统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除草或撒播相应草种,稳定林木根系周围生态环境的同时,丰富林业资源内部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森林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对林木的枯枝及直径较小、发育不良的林木进行适当的砍伐,降低林木的栽培密度,为健康林木提供更好的养分及生长空间,提升单株林木的直径和笔直程度,提升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7]。
近年来,伴随着林产品流通性的加速,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制约我国森林产业的平稳发展,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控是森林培育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举措。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通过悬挂昆虫性信息素诱捕装置、技术人员定期检查林木等方式,对森林内部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对林木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依据病虫害的种类及严重程度,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防控,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3)增强林木抗性。在林木的幼苗期可以喷施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等植物诱抗剂,提前诱发林木对病原菌的抗性[8]。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往往将经济指标放在首位,忽略森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导致在森林培育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不合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破坏了森林内部的生态平衡。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很多技术和设备还未进行现代化升级,例如病虫害的防治,仍以高压喷雾器喷施化学农药为主,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的同时,农药过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我国部分森林管理抚育的相关人员未进行专业的培训,且流动性较大,对现代森林培育过程中用到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弥雾机及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不能进行良好的操作,制约我国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的推进。
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原则,以推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方向,制定一套科学的森林培育经营方案,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经营与维护,实现林业生态平衡与林业经济的有机结合。
森林培育的目的是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林产品的最大供应,满足相关产业对林产品的需求。在森林培育经营过程中,引进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现代化机械设备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升森林灾害监测、病虫害防治及林木修剪的效率,提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平衡、降低温室效应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功效[9]。
森林培育经营管理措施的推进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撑,为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林业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3 种措施。1)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森林培育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包括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林木现代栽培与抚育技能及病虫害科学管理技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2)通过手机App 客户端、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抖音及快手等新媒体手段,依据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定期推送现代化林业抚育技术“小妙招”,指导森林培育技术及措施在林木各生长阶段的合理应用。3)依据本地区森林资源内的主要林木品种、生长阶段及当前急需解决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方面的问题,选择农林类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适宜当地森林资源发展的抚育技术,推进当地森林培育经营技术的现代化升级。